夜色未褪,主控室的灯光却已重新亮起。屏幕上的数据流虽已归于平静,但空气中仍残留着会议结束时的紧张气息。陈浩的手指还停在键盘上,像是随时准备应对下一次未知的数据波动。
秦烈站在窗前,望着远处逐渐苏醒的城市废墟。他的目光扫过那片曾经是军方临时指挥所的区域,那里藏着太多未解之谜——从训练营西侧发现的终端,到“Project Rebirth”的标志,再到那段神秘下载的数据……每一条线索都像是一张拼图,而他们尚未找到完整的画面。
“你还在想那个图标?”林雪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已经换上了训练服,肩上的装备袋微微晃动。
“不是想,是在找它背后的逻辑。”秦烈没有回头,“我们现在的技术优势,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林雪走到他身旁,顺着他的视线望出去:“所以你要开始培养人?”
“不只是培养。”秦烈终于转过身来,“是要系统化地建立一个能支撑未来的人才体系。科技共享峰会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这个体系持续运转。”
张峰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沓蓝图,眉头微皱:“我刚看完你们说的那个训练营方案。说实话,基地内部的空间很有限,如果要在里面建训练设施,就得牺牲一部分防御工事。”
“这不是牺牲,而是投资。”秦烈接过蓝图,“我们的防线不能只靠钢筋水泥,更要靠人的力量。”
张峰沉默片刻,点了点头:“行吧,你说得对。不过我建议用模块化结构,这样可以灵活调整空间用途。”
“那就按你的想法来。”秦烈语气坚定,“先从基础体能和战术训练开始,等第一批学员适应后,再逐步引入机械操作、应急医疗等课程。”
林雪插话道:“我打算亲自带第一批学员。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技能,还有意志。”
“我支持。”秦烈看向她,“但你也要注意节奏,别一开始就压得太狠。”
林雪嘴角微微扬起:“放心,我会让他们记住自己为什么站在这里。”
就在这时,周敏走了进来,手里抱着一叠打印好的宣传资料。她将它们摊开在桌上,指着其中一页说道:“这是我们初步拟定的招募文案。但我有个建议——我们是不是该强调一下‘使命感’,而不是‘安全感’?”
“我同意。”秦烈点头,“我们需要的是愿意一起重建世界的人,而不是只想找个避难所的幸存者。”
周敏提笔在草稿上修改起来,忽然间,她的笔尖停顿了一下,在角落里轻轻写下一句:“也许,你会在这里遇见另一个自己。”
这句话被林雪看到了,她没说什么,只是默默记在心里。
陈浩这时也加入了讨论:“人才引进方面,我觉得我们应该分几个方向:科研类、工程类、医疗类、战术类,甚至包括教育和心理辅导。末世之后,人类社会的结构会彻底改变,我们必须提前布局。”
“没错。”秦烈环视众人,“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招人,而是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筛选、培养和激励机制。从最基础的技能培训开始,逐步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
李薇一直坐在角落里记录着,这时她抬起头来:“我在病毒研究中心那边,发现了一个年轻人。他对科研有很强的兴趣,只是缺乏引导。如果我们能把他纳入计划,或许能培养出一个未来的科研骨干。”
“这是个好苗子。”秦烈点头,“先接触一下,看看他的意愿。”
会议继续进行,内容从教学大纲到训练场地选址,从师资安排到后勤保障,每一项都在逐步成型。尽管大家对优先级仍有分歧,但在秦烈的统筹下,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执行了。”张峰合上蓝图,“我明天就开始搭建训练营的基础设施。”
“我负责对外联络。”周敏收起资料,“尽快把招募信息发出去。”
“我带第一批学员。”林雪系紧腰间的皮带,“让他们知道,这里不是庇护所,而是战场。”
陈浩敲了敲桌面:“我这边会继续追踪那条异常数据,说不定能找到更多关于Project Rebirth的信息。”
“很好。”秦烈最后总结道,“我们不能再被动等待危机来临。从今天起,我们要主动出击,不仅要守住这片土地,更要为未来储备力量。”
会议结束后,众人陆续离开。林雪走前看了眼那台被送进实验室的通信终端,金属箱的外壳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没去碰它。
主控室内只剩下了秦烈和李薇。
“你刚才提到的那个年轻人。”秦烈问道,“他是怎么来到基地的?”
“是在一次物资运输中遇到的。”李薇翻出记录本,“当时他正在废墟里翻找什么,看起来像是学生。我问他要不要跟我们回去,他犹豫了很久,最后才答应。”
“他叫什么名字?”
“暂时还没问清楚。”李薇笑了笑,“但他写笔记的方式很特别,不像普通学生。”
秦烈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窗外的风依旧吹着,带着夜晚特有的凉意。而在这一间小小的控制室里,一场关于未来的布局,正悄然展开。
林雪的脚步声在走廊尽头渐渐远去,她回头看了一眼主控室的灯光,然后转身走进了黑暗中。
训练营的第一批学员,将在三天后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