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土地上,孩子们的言行举止正经历着一场令人瞩目的蜕变。
往昔那脱口而出的粗言秽语,已全然被温暖而文明的话语所取代。
“你好” 如春日微风,轻轻拂过心田;“请问” 似礼貌的叩门,展现着谦逊与尊重;
“谢谢” 宛如感恩的音符,在空气中奏响温馨旋律;“不客气” 恰似宽容的微笑,传递着友善与豁达;
“对不起” 是真诚的歉意表达,“没关系” 则是包容的回应,这些文明用语已然成为孩子们日常交流中最动听的乐章,如同口头禅般自然流畅。
曾经,校园里时常上演因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拳脚相向的冲动场景,而如今,这些不和谐的画面已如过眼云烟,基本销声匿迹。
孩子们仿佛在礼仪的滋养下,心智得到了成长,学会了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懂得了相互包容与理解,用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美好姿态,共同描绘着校园生活的和谐画卷。
老师们也因此从往日为平息学生间矛盾而疲于奔命的忙碌中解脱出来,脸上多了几分欣慰的笑容。
家长们对孩子们的变化更是感受深刻。曾经频繁出现的家长投诉,如今已如潮水般迅速退去,政教处不再被家校矛盾的乌云所笼罩,焦头烂额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取而代之的,是如春日暖阳般源源不断的赞美声。
众多家长,包括那些曾经频繁 “光顾” 政教处的家长,都不禁发出由衷的感叹:“哎呀,你们学校简直太神奇了!
过去我家孩子在家就像个‘小皇帝’‘小祖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都要人伺候,简直是养尊处优。
可如今,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性情大变。家务活抢着干,洗衣、做饭、洗碗、拖地,每一样都做得不亦乐乎。
我们要是不让他干,他还满脸不高兴呢。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忍不住摸摸他的额头,确认孩子是不是生病了,可一切都很正常啊,根本没有发烧的迹象。”
过去,孩子回到家总是对家长颐指气使,像对待奴隶一样呼来唤去,而如今,却变得乖巧懂事得让人惊喜。
他们的嘴巴如同沾了蜜一般甜,说出的话语仿佛带着魔力,让家长们如痴如醉,像喝了美酒般陶醉其中。
不仅如此,孩子们还主动为家长端茶送水,甚至贴心地为家长敲肩捶背,俨然成为了家长们的贴心小棉袄。
家长们既惊讶又好奇,忍不住询问孩子是不是受到了什么特别的刺激,又或者是不是学校强制要求做家务,不然怎么会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孩子们却像小大人似的,一本正经地讲起了大道理:“百善孝为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套套充满智慧的话语从孩子们口中说出,让家长们听得既新奇又感动,有些道理甚至连家长自己都听不太明白,但能感受到孩子内心的成长与变化。
家长们纷纷表示,把孩子交给这样的学校教育,他们一百个放心。
目睹孩子们这些令人欣喜若狂的变化,学校敏锐地捕捉到其中蕴含的教育契机,果断决定开展 “小手牵大手” 活动。
这一活动旨在让孩子成为文明礼仪的传播者,反过来引导家长学习礼仪。
毕竟,尽管家长们在社会中扮演着成年人的角色,但社会环境复杂多样,不少家长在不经意间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
比如,有的家长习惯了满嘴脏话,出口伤人却不自知;
有的家长遇事习惯喊打喊杀,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
还有的家长沉迷于赌博、贪杯等不良嗜好……
这些行为无疑给孩子树立了负面榜样,导致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染上了不良行为习惯。
老师们常常无奈地感慨:“5 + 2 = 0”,意思是学校辛辛苦苦 5 天的正面教育成果,往往会被周末 2 天负面的家庭教育瞬间抵消。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如同镜子般映射在孩子心中,成为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如果父母不能以身作则,那么学校教育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而 “小手牵大手” 这种创新的家长再教育模式,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往往能开启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毕竟,对于成年人来说,别人的忠告可能左耳进右耳出,但自己孩子用那稚嫩而纯真的声音说出的 “金句”,却如同圣旨般具有魔力,让他们格外重视。
在孩子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加注重是否符合礼仪规范,生怕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惹家里的 “小宝贝” 生气。
礼仪教育如同一股清泉,在学校的各个角落悄然流淌,不仅滋润了孩子们和家长的心田,也在教师群体中泛起了层层涟漪,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孔子曾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这一职业,因其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栋梁的神圣使命,具有独特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即便有些教师内心可能并不完全认同必须时刻做表率这一观点,但在实际行动中,为了维护教师的形象,也会在表面上努力树立正面的形象。
当看到孩子们在礼仪教育的熏陶下,越来越懂得以礼待人,在校园中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礼貌地交流;
越来越懂得礼让他人,在排队、活动中自觉遵守秩序,尊重他人权益;
越来越懂得以和为贵,遇到矛盾时能心平气和地沟通解决,教师们也深受触动。他们在办公室、教室以及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仪规范。
曾经,办公室里为了一张好一点的办公桌或一个舒适的办公位置而吵吵嚷嚷的场景,如今已成为历史;
为了谁少管一天办公室清洁而争得脸红耳赤的画面,也早已消失不见;
夏天时为了是否开空调以及谁坐在空调口下而争得不可开交的情景,更是一去不复返。
如今的办公室,弥漫着和谐温馨的气息,老师们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营造着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在课堂上,曾经那些让学生们心生畏惧的场景也已烟消云散。
教师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批评学生,让学生们战战兢兢的现象不见了;
随意给学生布置各种多如牛毛的惩罚性作业,让学生苦不堪言的情况也不再出现;
动不动就请家长来学校告孩子状,使得师生关系、师家关系紧张对立的行为,如今也被摒弃。
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也更加顺畅、和谐,再也不会出现剑拔弩张、水火不容的局面。
而且,教师之间也因为礼仪教育的影响,多了一份包容与理解。
过去,为了一点点工作量的差异而反复申诉,斤斤计较的现象已不见踪影;
为了多代一节课而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的场景也成为过去;
为了一个评优评先的名额而不惜上蹿下跳,不择手段的行为更是销声匿迹。
如今,教师们学会了先人后己,遇到问题时能够换位思考,相互支持与配合。
通过礼仪文化的全面浸润,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整个校园仿佛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卷。
校园如同世外桃源般,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与浮躁,为师生们营造出一片专心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净土。
在这里,“乐和” 文化如同一朵娇艳的花朵,正徐徐展开它美丽的容颜,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然而,在这片和谐的校园土壤上,虽然已经绽放出了文明之花,但如何让师生们充分体验到工作、学习与生活的乐趣,让 “乐和” 文化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这成为了摆在学校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也是 “乐和” 文化第二项重点工程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尽管当前校园呈现出和谐宁静的美好景象,但这和谐之中也隐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阴影。
例如,有些教师并非真正从内心深处敞开胸怀接纳学生,也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会礼让他人,他们只是迫于学校推行礼仪教育的大环境压力,害怕自己成为出头鸟,不想成为众人指责的对象,所以选择暂时忍气吞声。
因此,他们在工作时总是带着一肚子的不满情绪和怨气,对待工作仅仅是按部就班,机械地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就像没有灵魂的木偶,又似皮球一般,踢一脚,动一下。
如果不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潜在的负面因素,它们就如同隐藏在校园中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对学校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可能导致过去那些不良现象死灰复燃,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决定采取果断措施,除恶务尽,像园丁精心呵护花园一样,斩草除根,将各种不良 “病菌” 赶尽杀绝,确保校园这片土壤得到彻底的净化。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
当全体教师对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充满浓厚兴趣,当全体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快乐便会如影随形,如同阳光照耀大地般自然而然地降临。
而这种源自内心的兴趣,会激发出师生们强大的内驱力,让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充满动力,一切便会像地球围绕太阳般运转自如,有条不紊地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同时,我们也深知,理想、信念、情怀和抱负,如同灯塔般,决定着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或事业时所能达到的高度和取得的成就。
我们常常强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那么作为教师,我们的初心与使命究竟是什么呢?
在众多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人群中,一部分人确实拥有高尚的教育品格,他们怀揣着为党和祖国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伟大理想,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将教育事业视为自己的终身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