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顶尖的“磐石”网络安全团队入驻千梓农园,在杨敏的全力配合下,连续奋战数日,在千疮百孔的数据废墟之上重建了新的安全屏障。
基础的生产、物流、通讯网络在稳定运行指示灯亮起的那一刻,仿佛整个控制室里紧绷的空气都微微一松。
如同附骨之疽般的残余黑客骚扰,终于被牢牢隔绝在外。
王晓霏的精神肉眼可见地好转了一些,虽然眼底仍有疲惫,但那份属于科研人员的专注光泽又回来了。
她站在机房一角,看着杨敏正全神贯注地进行最后的系统自检。在服务器机柜幽蓝的指示灯映照下,杨敏的侧脸显得有些憔悴,但那双盯着飞速滚过数据的眼睛,却异常明亮锐利。
屏幕上的自检结果跳出【全部通过】的绿色标志。
杨敏脸上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笑意,他走到王晓霏面前,从怀里掏出一个厚重的银色金属U盘,“原始土壤成分、基础水样本底、核心区域初始数据…都在里面了,丢掉的微观数据回不来了,但生命的‘底噪’还在。”
王晓霏感受着手心里U盘的分量和杨敏手掌的温度,看着他眼中那份深沉的安慰和支持,一股暖流瞬间冲散了连日积累的焦虑。
她反手紧紧握住了杨敏的手,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拿到修复数据后,王晓霏迅速联合各合作方专家,为了进一步保障试验田的数据安全,他们制定了一个近乎“笨拙”却极其坚固的方法。
清晨,薄雾尚未完全散去,空气里弥漫着露水和泥土的清新气息,也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属于药植的独特辛香。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片曾经依赖精密传感器无声传递信息的土地,此刻多了几分“原始”的热闹。
王晓霏穿着一身便于行动的工装,脚蹬沾着新鲜泥点的雨靴,站在田埂边。
她的身边站着几位同样装束的人——一位眼神锐利的农科院昆虫学教授;一位来自“本草堂”、对植物病理经验丰富的资深研究员;还有几位年轻但神情专注的助手。
他们面前,原本浑然一体的试验田,已被细密的白色标线和醒目的编号牌,划分成了一个个整齐的方格——如同覆盖在大地上的精密网格。
“G-07区,开始观测。”王晓霏的声音平静而清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她率先踏入属于她的那片网格。
没有闪烁的屏幕,没有跳动的数据流。
王晓霏微微俯身,她从随身携带的、内部划分严谨的采样箱中,取出一个全新的、带有唯一激光蚀刻编号的棕色玻璃瓶。
她蹲下身,用特制的无菌取样铲,小心地挖取表层以下约10厘米处的土壤,装入瓶中,直到达到标准刻度线,王晓霏迅速用内衬特殊材料的螺旋盖紧紧旋死,确保绝对密封。
“G-07区,土壤样本QS3-G07-S-20231001,水样QS3-G07-W-20231001,采集完毕。”
没有连接任何外部网络,没有电脑屏幕的蓝光,王晓霏拿起一支灌满了特制耐候、防篡改墨水的钢笔。
笔尖在阳光下闪着乌黑的光泽,她深吸一口气,仿佛在进行某种神圣的仪式,然后,以极其工整、清晰的笔迹,开始在空白页上书写采样记录。
笔尖划过坚韧的牛皮纸,发出沉稳而清晰的“沙沙”声。
远处偶尔传来的鸟鸣,阳光形成一道光柱,恰好落在她书写的手腕和那本厚重的日志册上,照亮了墨迹未干的字迹,也照亮了她专注而坚毅的侧脸。
记录完毕,王晓霏在记录人签名栏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合上日志册,感受着那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一本册子,它是这片土地在此时此刻最原始、最不容置疑的生命记录。
工作日结束之后,承载着所有观测数据的日志册被工作人员郑重收存,由专人送往国家农科院土壤与环境安全检测中心,进行独立双盲送检。
看着扫描仪的红光扫过牛皮纸上的墨迹……一种久违的踏实感,如同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缓缓地从心底升起。
是的,这套方法笨拙、原始...却也回归了最基础的观察、记录和物理证据,像一块深埋地下的磐石,任凭外界攻击如何诡谲肆虐,都无法撼动分毫。
墨迹在纸上干涸,如同生命在土壤中扎根,沉默,却蕴含着穿透一切谎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