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集
书名:沿途周刊 作者:余静雨 本章字数:2441字 发布时间:2025-07-19


黎明时分,周艳景被广播里的中文惊醒:“前方发现长城站,请中国队员到甲板集合。”她匆忙套上六层衣服,跌跌撞撞冲出门,差点撞上同样兴奋的施永报。

“听说长城站有全南极最好吃的饺子,”他边跑边说,“希望不是谣言!”

甲板上已经聚集了十几名中国科考队员,所有人都举着手机或相机。远处的雪地上,几栋鲜红色的建筑格外醒目,屋顶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一面五星红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那就是长城站,”一个戴眼镜的队员自豪地一面,“1985 年建站,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看到那个蓝色穹顶了吗?那是新建的气象观测中心。”

随着船只靠近,更多细节显现出来——一排排油罐、卫星天线、雪地车车库,甚至还有个小篮球场。最引人注目的是站区后方山坡上的几个大字:“祖国万岁”,用黑色石头拼成,每个字足有三米高。

“每年新队员来都要维护那几个字,”眼镜队员解释,“从海边搬合适的石头,零下三十度干这活可不容易。”

登陆过程比想象的复杂。所有人必须穿戴消毒过的靴子和外套,乘坐橡皮艇分批上岸。周艳景的小艇由一位满脸风霜的老水手驾驶,在浮冰间灵活穿行。

“抓紧了!”老水手突然大喊。小艇冲上一个浪头,又重重砸回水面,冰冷的海水溅了所有人一身。周艳景感觉脸像被千万根针扎了一样疼,但嘴角却忍不住上扬——这比德雷克海峡温和多了。

长城站的欢迎仪式简单而热情。站长是个五十多岁的东北汉子,姓王,声音洪亮得能在暴风雪中传出一公里。

“欢迎回家!”他和每个人用力握手,“正好赶上冬至饺子宴,你们有口福了!”

站内温暖得让人想哭。暖气、电脑主机和厨房炉灶散发的热量让温度维持在舒适的 22 度。周艳景脱掉厚重的极地服,发现自己竟然穿着短袖在零下二十度的南极大陆上行走——这种反差感奇妙极了。

厨房里,三名“越冬厨师”正在准备盛宴。主厨李师傅来自山东,在南极已经工作了十四个月。他面前的案板上堆着几百个手工饺子,馅料有猪肉白菜、三鲜和——最令人惊讶的——南极磷虾韭菜。

“韭菜是我们温室自己种的,”李师傅骄傲地指向角落的小型水培装置,“虽然细得像头发,但好歹是绿色蔬菜。越冬期间,这点绿色比黄金还珍贵。”

周艳景获准参与包饺子。她注意到面团里掺了一点特殊粉末。

“南极秘密配方,”李师傅眨眨眼,“加了一点点改良土豆淀粉,防止冻裂。室外零下三十度,普通饺子一出锅就成冰疙瘩了。”

餐厅里,长桌上已经摆好了凉菜——卤牛肉、皮蛋豆腐、腌黄瓜,甚至还有一小碟海带丝。王站长打开一个标着“特供”的纸箱,取出几瓶白酒。

“长城站三十年陈酿,”他开玩笑地晃了晃瓶子,“其实就是二锅头,但在南极喝起来像茅台。”

饺子宴开始前,王站长简短致辞:“南极的冬至很特殊,太阳会在地平线上转一圈但不会升起。对我们来说,今天就是新年。吃了这顿饺子,最黑暗的日子就过去了,光明会越来越多。”

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时,餐厅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周艳景夹起一个磷虾韭菜饺子,轻轻咬破——鲜甜的虾肉与韭菜的辛香完美融合,面皮筋道有嚼劲。这可能是她吃过最美味的饺子,不仅仅因为环境特殊。

“为什么这么好吃?”她忍不住问。

“南极低气压,水沸点只有 85 度,”李师傅解释,“饺子是‘闷’熟的而不是煮熟的,肉质更嫩。另外,”他压低声音,“饥饿是最好的调味料。”

饭后,队员们展示了他们的“南极美食创新”——用实验室培养的酵母做的馒头,添加了维生素的辣椒酱,甚至还有用海藻粉和土豆自制的“南极方便面”。

“最难熬的是越冬期间,”一名队员回忆,“连续四个月黑夜,补给船来不了。我们靠着一箱过期三个月的午餐肉罐头和半袋面粉撑了两周。后来发明了‘冰雪披萨’——饼干打底,涂上番茄酱,撒上火腿丁和融化的奶酪...”

下午,周艳景获准采访了几位科研人员。大气物理学家张博士的办公桌上放着一罐自制蓝莓酱:“从苔藓样本里分离出的野生酵母发酵的,花了六个月才成功。”冰川学家刘教授则展示了用冰芯融水泡的茶:“喝一口一万年前的冰雪,什么感觉?”

最令人动容的是气象观测员小赵的故事。去年冬天,他的妻子在国内分娩,而他因为暴风雪无法撤离。站里用卫星电话接通了产房,让他听到了孩子的第一声啼哭。

“那天晚上大家偷偷给我开了个小派对,”小赵红着眼圈说,“李师傅用最后一点面粉做了个蛋糕,上面用草莓酱写着‘爸爸快乐’。那是我吃过最甜也最苦的蛋糕。”

傍晚,周艳景被邀请参与每日的“气象气球释放”。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其实是南极科考的重要环节——气球携带仪器升空,传回大气各层的数据。

“抓紧绳子!”小赵指导她,“放手时要果断,像这样——”

气球挣脱束缚,迅速升向铅灰色的天空。周艳景仰头看着它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云层中。那一刻,她突然理解了这些远离家乡的科学家们的坚持——在这世界的尽头,每一个数据,每一次观测,都是人类对未知的温柔触碰。

晚餐是简单的面条,但配菜让人惊喜——温室里刚摘的小白菜和蘑菇。饭后,队员们举行了“南极好声音”卡拉 OK 比赛。施永报以一首跑调的《南极洲》赢得最热烈掌声,奖品是一罐珍贵的自制辣椒酱。

深夜(如果这种永恒黄昏可以称为深夜的话),周艳景站在观测平台上,看着远处冰山反射的奇异光芒。王站长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巧克力。

“尝尝,南极特调,”他笑着说,“加了点薄荷精油,防冻伤。”

热巧克力浓郁得几乎像融化的巧克力棒,薄荷的清凉恰到好处地平衡了甜腻。周艳景小口啜饮着,听王站长讲述二十年前第一次来南极的经历。

“那时候条件比现在艰苦多了,取暖靠烧油,蔬菜只有罐头。有次暴风雪困了我们三周,最后连酱油都喝光了。”他指着远处的新建筑,“看那个蓝色屋顶,是新建的生态温室。明年这时候,我们就能吃上新鲜草莓了。”

回到宿舍,周艳景发现床上多了个小礼物——手工制作的企鹅形状饼干,装在一个写有“中国南极长城站”的锡盒里。她小心地收进行李箱最深处,这将是她带回家的最珍贵的纪念品之一。

明天他们将前往英国哈利站,体验完全不同的南极文化。周艳景翻开笔记本,想记录下今天的感受,却发现所有的形容词都显得苍白。在这片纯净的大陆上,最简单的食物也能尝出最复杂的滋味——那是思念、坚韧和希望的味道。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沿途周刊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