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集
书名:沿途周刊 作者:余静雨 本章字数:3891字 发布时间:2025-07-19

第一天: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飞机降落在阿拉木图国际机场时,周艳景透过舷窗看到了远处巍峨的天山山脉,白雪皑皑的山峰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终于到了,”她轻声说道,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挂在脖子上的记者证,“这次的内陆国家专题,一定会比极地美食更精彩。”

身后的施永报已经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相机包,检查他的设备。“听说哈萨克斯坦的马肉肠是一绝,我得多拍些细节照片。”他调整着镜头,眼睛闪闪发亮。

来津泽最后一个走下飞机,手里拿着三本护照和一堆文件。“各位,我已经联系好了当地向导,不过我们得先过海关。记住,哈萨克斯坦对摄影器材管控很严,施永报,你的无人机申报了吗?”

三人穿过现代化的航站楼,周艳景注意到墙壁上悬挂着巨大的传统毛毡挂毯,上面绣着复杂的游牧民族图案。“看,这就是哈萨克斯坦——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出了机场,一个身材魁梧、留着浓密胡须的中年男子向他们挥手。“你们好!我是阿尔曼,未来两天将担任你们的向导。”

阿尔曼开着一辆老旧的苏联时期吉普车,载着他们驶向市区。路上,周艳景不停地提问:“阿尔曼先生,哈萨克斯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饮食文化一定很独特吧?”

阿尔曼爽朗地笑了:“我们哈萨克人有句老话——‘马是我们的翅膀,羊肉是我们的力量’。待会儿到了科克托别市场,你们就能见识到真正的哈萨克美食了。”

科克托别市场坐落在阿拉木图市中心的一座小山上,远远望去,彩色的帐篷和摊位像一朵朵盛开的花。一下车,各种香料、烤肉和新鲜面包的香气就扑面而来,让三人不约而同地深吸了一口气。

“我们先去看看马肉肠,”阿尔曼领着他们穿过拥挤的市场,“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将马肉作为日常饮食的国家之一。”

在一个挂着整排深红色肉肠的摊位前,一位戴着白色头巾的老妇人正在用锋利的刀切片。看到相机,她皱起眉头,用哈萨克语说了些什么。

“她说拍照可以,但要买一些尝尝,”阿尔曼翻译道,“这是我们的传统马肉肠——卡兹。”

周艳景掏出笔记本,同时示意施永报开始拍摄。“请问这马肉肠有什么特别之处?”

老妇人通过阿尔曼回答:“我们选用三岁马的后腿肉,用盐、大蒜和黑胡椒腌制三天,然后灌入马肠衣,在松木烟中熏制两周。没有防腐剂,却能保存一整年。”

施永报蹲下身,从不同角度拍摄老妇人切肉肠的特写。金黄色的油脂从深红色的肉片中渗出,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尝尝看,”老妇人递给他们每人一片,“这是游牧民族的智慧——便于携带,营养丰富。”

周艳景将肉片放入口中,立刻被那浓郁的风味震撼了——咸香中带着微微的酸味,肉质紧实却不柴,后味有一种独特的野性气息。“太不可思议了!这种味道...我从未尝过类似的。”

阿尔曼骄傲地笑了:“这就是内陆国家的魅力——因为没有海港,我们发展出了完全依赖本地资源的饮食文化。接下来,我带你们去见一位真正的游牧民族后裔。”

他们来到市场边缘的一个小摊位,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年轻女子正在制作另一种食物——包尔萨克,一种油炸的小面团。

“这是阿依古丽,”阿尔曼介绍道,“她的家族世代游牧,直到十年前才定居下来。”

周艳景立刻被这个转型故事吸引了。“阿依古丽女士,从游牧到定居,你们的饮食习惯有什么变化吗?”

阿依古丽擦了擦手上的面粉,腼腆地笑了笑:“变化很大。以前我们主要吃奶制品和肉,因为容易保存和携带。现在可以种植蔬菜水果了,饮食更加多样化。”她指了指摊位上的各种油炸面点,“但这些传统食物我们依然保留,它们是我们的根。”

施永报注意到不远处有个烤馕的摊位,背景正好是天山雪峰。“太完美了!”他小声嘀咕,迅速调整相机参数,捕捉这绝妙的画面——金黄色的馕饼、黝黑的烤炉、远处洁白的雪山,构成了一幅哈萨克斯坦饮食文化的完美缩影。

傍晚时分,阿尔曼带他们去了一家传统餐厅,品尝了别什巴尔马克——手撕马肉配宽面条。“这是我们招待贵客的菜肴,”阿尔曼解释道,“从前,游牧民族会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宰杀最好的马。”

周艳景一边品尝一边记录:“内陆国家的饮食往往与待客之道紧密相连,因为没有海港意味着更少的过客,每一位客人都弥足珍贵...”

第二天: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

清晨,三人登上了开往吉尔吉斯斯坦的火车。车厢里弥漫着茶香和陌生语言的低语声。

“根据我的研究,”来津泽翻开他的笔记本,“吉尔吉斯斯坦有‘中亚瑞士’之称,94%的国土是山地,饮食文化深受游牧传统影响。”

周艳景望向窗外连绵起伏的山脉:“没有出海口的地理环境,反而保护了这些国家独特的美食传统不被全球化浪潮淹没。”

火车穿越壮丽的峡谷和草原,下午时分抵达比什凯克。一位名叫艾贝克的年轻向导在车站等候他们。

“欢迎来到吉尔吉斯斯坦!”艾贝克热情地拥抱了每个人,“今天我们要去伊塞克湖,那里有最好的马奶酒和奶酪。”

前往伊塞克湖的路上,风景逐渐从城市变成了广袤的草原和远处的雪山。艾贝克指着路边偶尔出现的圆形毡房说:“那是我们的传统住所——蒙古包,现在还有很多牧民生活在里面。”

两个小时后,他们来到了伊塞克湖畔的一个牧民家庭。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人正在一个大皮袋前忙碌着。

“这是制作库姆兹的过程,”艾贝克小声解释,“发酵的马奶酒,我们国家的国饮。”

老人看到他们,笑着招手示意靠近。只见他将新鲜马奶倒入皮袋,加入一点发酵剂,然后开始有节奏地摇晃皮袋。

“为什么要用皮袋?”周艳景好奇地问。

“马皮能保持恒温,帮助发酵,”老人通过艾贝克回答,“而且皮袋里的微生物是世代相传的,每家每户的库姆兹味道都不同。”

三小时后,老人终于宣布库姆兹可以品尝了。他小心地倒出乳白色的液体,递给每人一碗。

周艳景抿了一口,立刻被那复杂的味道震惊了——微酸、微甜,带着一丝酒香和难以名状的野性气息。“这味道...太独特了!”

施永报拍下了她表情变化的每一个瞬间。“这可能是我们尝过的最原始的发酵饮料,”他评论道,“完全没有工业化生产的痕迹。”

老人的妻子邀请他们进入蒙古包,里面挂满了色彩鲜艳的毛毡和编织品。中央的火炉上正煮着一锅白色的固体。

“这是我们的传统奶酪——库尔特,”老妇人解释道,“将牛奶煮沸后加入发酵剂,然后挂在布袋里沥干水分,最后揉成小球晒干。”

周艳景注意到蒙古包角落里堆放着几十个晒干的白色奶酪球。“这些能保存多久?”

“一整年!”老妇人骄傲地说,“游牧民族需要能在长途跋涉中保存的食物。库尔特可以泡茶吃,也可以直接当干粮。”

傍晚,他们来到伊塞克湖边,看着夕阳将湖水和雪山染成金色。艾贝克拿出一些库尔特和馕:“尝尝看,这是我们吉尔吉斯人最传统的搭配。”

周艳景将硬如石头的奶酪球掰开一小块放入口中,起初是咸味,然后是浓郁的奶香,最后留下一种奇妙的酸甜回味。“在这种高海拔地区,发酵食品不仅能保存营养,还能帮助消化和适应环境,”她边记录边说,“内陆国家的饮食智慧真是令人叹服。”

施永报则专注于拍摄湖面上倒映的雪山和牧民骑马而过的剪影。“这些画面...太纯粹了,完全不受外界影响。”

来津泽检查着明天的行程:“明天我们要去塔吉克斯坦,据说那里的帕米尔高原上有世界上最独特的牦牛酸奶。”

第三天:塔吉克斯坦杜尚别

穿越边境的过程比预想的要复杂得多。来津泽用他流利的俄语和当地官员交涉,而施永报的摄影器材则被反复检查。

“内陆国家的边境管控往往更严格,”来津泽解释道,“因为他们没有海运渠道,必须严防走私。”

终于进入塔吉克斯坦后,他们雇了一辆四驱车前往杜尚别。道路崎岖不平,两旁是陡峭的山崖和偶尔出现的村落。

“塔吉克斯坦93%的国土是山地,”周艳景读着她的笔记,“饮食深受波斯文化和高原环境影响。”

他们的向导是位名叫拉希姆的帕米尔人,有着深邃的眼睛和高耸的鼻梁。“我们先去帕米尔高原上的一个村庄,那里的牦牛酸奶是其他地方尝不到的。”

车子爬升到海拔3000多米时,空气变得稀薄而清冷。远处,覆盖着永恒积雪的山峰直插云霄。

“这里就是帕米尔高原,”拉希姆说,“世界的屋脊。”

村庄很小,只有十几户人家。一位名叫索比罗的老妇人接待了他们,她家的后院拴着几头毛茸茸的牦牛。

“牦牛奶比普通牛奶脂肪含量更高,”索比罗通过拉希姆解释,“做出的酸奶也更浓稠,营养更丰富。”

周艳景看着索比罗将新鲜牦牛奶倒入一个巨大的陶罐,加入一点昨天的酸奶作为发酵剂,然后用厚厚的毛毯包裹起来。“不需要加热吗?”

“高原昼夜温差大,”索比罗笑着说,“白天阳光会温暖陶罐,夜晚低温让发酵缓慢均匀。这是大自然的智慧。”

等待酸奶发酵的间隙,拉希姆带他们参观了村庄的“冰箱”——一个天然的山洞,里面存放着各种奶制品和肉类。

“没有电的地方,人们利用自然环境保存食物,”周艳景惊叹道,“这比任何现代冰箱都节能环保。”

午餐时,索比罗端出了用石榴汁腌制的牦牛肉和刚发酵好的酸奶。深红色的肉片配上雪白的酸奶,色彩对比令人惊艳。

“石榴是我们这里的特产,”索比罗说,“用它腌制肉类可以软化纤维,还能防腐。”

周艳景尝了一口,立刻被那多层次的味道征服了——酸甜的石榴汁完美中和了牦牛肉的野性,而酸奶则平衡了整体口感。“这种组合...太精妙了!”

施永报从不同角度拍摄着这顿高原盛宴,特别关注那些手工制作的陶器和木碗。“每一件餐具都讲述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下午,拉希姆展示了丝绸之路对塔吉克饮食的影响。“看这个抓饭,”他指着一锅金黄色的米饭,“里面的胡萝卜、洋葱和香料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

周艳景恍然大悟:“所以内陆国家并非与世隔绝,而是通过陆路进行着文化交流!”

傍晚,他们围坐在火炉旁,索比罗拿出了珍藏多年的果酱——用高原野生浆果制成。“没有海洋,我们却拥有世界上最甜美的水果,”她骄傲地说,“因为高山雪水灌溉出的果实糖分特别高。”

周艳景在笔记本上写道:“塔吉克斯坦的饮食文化证明,地理隔离不是障碍,而是独特风味形成的催化剂...”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沿途周刊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