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集
书名:沿途周刊 作者:余静雨 本章字数:4878字 发布时间:2025-07-19


第七天:奥地利萨尔茨堡

清晨的阿尔卑斯山间弥漫着薄雾,三人乘坐的火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穿越奥地利边境。窗外,翠绿的山谷间点缀着尖顶教堂和色彩斑斓的小木屋,宛如一幅活过来的水彩画。

“从瑞士到奥地利,”周艳景望着窗外不断变换的景色,“就像从一个童话世界进入另一个童话世界。”

施永报正擦拭着他的长焦镜头:“我查过资料,萨尔茨堡的烤猪肋排号称是奥地利最美味的内陆料理之一。”

来津泽翻阅着他的笔记本:“有趣的是,奥地利虽然被陆地包围,却曾经拥有庞大的帝国,这种历史会在饮食中留下什么痕迹呢?”

火车驶入萨尔茨堡中央车站时,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城市在窗外徐徐展开。远处,雄伟的霍亨萨尔茨堡要塞矗立在山巅,俯瞰着整座城市。

“Grüß Gott!”一位身材高大、穿着传统皮裤的中年男子在站台等候他们,“我是汉斯,萨尔茨堡最古老的啤酒屋的老板。”

汉斯开着一辆复古的红色小汽车,载着他们穿过萨尔茨河上的石桥。河岸两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上。

“莫扎特就出生在那栋黄色的房子里,”汉斯指着一座不起眼的建筑,“但今天我们先填饱肚子,音乐可以等等再说。”

汉斯的啤酒屋位于老城区一条狭窄的鹅卵石街道上,木质招牌在微风中轻轻摇晃。推开厚重的橡木门,扑面而来的是烤肉、啤酒和新鲜面包的混合香气。

“我们奥地利虽然是内陆国家,”汉斯骄傲地宣布,“但我们的猪肉料理让全世界都羡慕!”

餐厅内部装饰着鹿角吊灯和古老的酿酒工具,墙上挂着发黄的老照片。汉斯带他们进入厨房,一位满头银发的厨师正在准备当天的特色菜——烤猪肋排。

“看这个,”老厨师用粗壮的手臂翻转着巨大的烤架,“我们的肋排要先用啤酒、大蒜和本地香料腌制24小时,然后慢烤三小时。”

周艳景注意到烤架下方放着一盘苹果木片:“用果木熏烤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苹果木的烟能让肉质更嫩,还增添一丝甜味,”老厨师解释,“这是我们阿尔卑斯山区的传统做法。”

施永报被允许近距离拍摄烹饪过程。他捕捉到了猪肋排在烤架上滋滋作响、油脂滴入木炭引发小小火苗的瞬间。“这颜色...这焦糖化的表面...太完美了。”

两小时后,当金棕色、裹着闪亮酱汁的肋排被端上桌时,汉斯还配上了奥地利特色的饺子和小圆面包。“这是我们内陆国家的智慧——充分利用每一部分食材,不浪费任何营养。”

周艳景切下一小块肋排,肉质轻易就从骨头上脱落。“这口感...外层酥脆,内里多汁,香料的味道渗透到了每一丝纤维中!”

“秘诀在于我们用的猪,”汉斯解释,“阿尔卑斯山区的猪是放养的,运动量大,肉质紧实但不柴。”

午餐后,汉斯带他们参观了莫扎特故居旁的一家传统咖啡馆。狭窄的空间里摆满了大理石小圆桌,空气中弥漫着现磨咖啡和新鲜糕点的香气。

“这是萨尔茨堡最著名的甜点——莫扎特巧克力球,”店主是一位优雅的老妇人,“用杏仁膏、巧克力和开心果制成,灵感来自莫扎特的音乐。”

周艳景尝了一小口,立刻被那多层次的口感征服了——外层是苦甜平衡的黑巧克力,中间是香甜的杏仁膏,最里层是酥脆的开心果碎。“这就像...一首味觉交响曲!”

“我们奥地利虽然是内陆国家,”老妇人骄傲地说,“但通过哈布斯堡王朝,我们吸收了来自匈牙利、波西米亚、意大利的各种烹饪精华。”

下午,他们登上霍亨萨尔茨堡要塞,俯瞰整座城市。夕阳将萨尔茨河染成金色,远处阿尔卑斯山的雪峰闪耀着粉红色的光芒。

“没有海港,”周艳景若有所思,“但这些内陆民族通过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创造出了如此丰富的饮食文化。”

施永报调整着相机光圈:“明天要去匈牙利布达佩斯,我们上次去过,但这次要专注于内陆特色。”

来津泽查看着地图:“多瑙河畔的明珠...不知道这次会发现什么新的美食秘密。”

第八天:匈牙利布达佩斯

从萨尔茨堡到布达佩斯的火车沿着多瑙河行驶,窗外的景色从险峻的阿尔卑斯山逐渐变为匈牙利大平原。周艳景注意到地貌的变化也反映在沿途看到的农作物上——从高山牧草变为大片的向日葵和玉米田。

“匈牙利是欧洲最大的内陆国家,”来津泽翻阅着他的资料,“历史上曾被奥斯曼帝国统治150年,这在饮食中留下了深刻影响。”

施永报正在检查昨天拍摄的照片:“我特别想再拍一次布达佩斯中央市场,上次时间太匆忙了。”

火车驶入布达佩斯东站时,一座宏伟的新哥特式建筑映入眼帘。站台上,一位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年轻女子向他们挥手。

“Szia!我是埃斯特,布达佩斯美食向导,”她用带着口音的英语介绍自己,“欢迎回到匈牙利!”

埃斯特开着一辆复古的绿色电车,载着他们穿过链子桥。多瑙河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布达城堡在右岸的山丘上巍然矗立。

“我们先去中央市场,”埃斯特说,“但这次我要带你们看些上次可能错过的东西。”

布达佩斯中央市场是一座巨大的新哥特式钢铁玻璃建筑,内部空间开阔明亮。与上次匆匆游览不同,这次埃斯特带他们直奔二楼的手工艺品和传统食品区。

“看这个,”她指着一排形状奇特的陶罐,“这是匈牙利特有的‘博格拉茨’炖锅,底部特别厚,适合慢炖。”

周艳景注意到锅身上精美的花纹:“这些图案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每个地区的花纹都不同,”埃斯特解释,“比如这个螺旋纹代表多瑙河的水流,这个火焰纹则代表匈牙利人对辣椒的热爱。”

下到一楼,埃斯特带他们来到一个专卖辣椒的摊位。数十种不同颜色、形状和大小的辣椒干铺满了整个柜台,从深红到金黄,形成一道绚丽的色彩谱系。

“匈牙利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将辣椒作为国家象征的民族,”摊主是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人,“我们的辣椒不是调味品,而是主食!”

他拿出一种名为“埃德尔斯坦”的辣椒,形状像个小灯笼:“这是最古老的匈牙利辣椒品种,甜中带微辣,用来做传统的古拉什炖肉。”

施永报被允许拍摄老人研磨辣椒粉的过程——他将不同品种的辣椒干混合后放入石臼,用木杵慢慢研磨,红色的粉末如火山灰般细腻。

“真正的匈牙利辣椒粉,”老人骄傲地说,“不是单纯的辣,而是有层次的风味——先甜,后香,最后才有一丝辣味。”

午餐在一家传统餐厅进行,主菜当然是古拉什炖肉。但与常见的浓汤版本不同,埃斯特点了“博格拉茨”版本——用特制厚底锅慢炖八小时的牛肉,配以小面团。

“这才是最原始的古拉什,”埃斯特解释,“牧羊人在野外用一口锅就能做的饱腹料理。后来传到维也纳才变成了浓汤样式。”

周艳景尝了一口,立刻被那复杂的味道震撼了——牛肉酥烂到几乎融化,辣椒的香气渗透到每一丝纤维,却不掩盖肉的本味。“这简直...是辣椒与肉类的完美联姻!”

“我们匈牙利虽然是内陆国家,”埃斯特说,“但大平原提供了优质的牛肉,而从奥斯曼帝国传来的辣椒则让这些肉有了灵魂。”

下午,埃斯特带他们参观了布达佩斯郊外的一家家庭香肠作坊。院子里,一位老妇人正在用传统方法灌制香肠。

“看这个肠衣,”她举起一段透明的薄膜,“这是猪小肠做的,比工业生产的胶原蛋白肠衣更有韧性。”

周艳景注意到老妇人往肉馅中加入了一种红色粉末:“那是辣椒粉吗?”

“不完全是,”老妇人笑了,“这是我们的秘密——将辣椒粉与大蒜、葛缕子籽和少量咖啡粉混合。咖啡能中和油腻感。”

施永报被允许拍摄整个灌制过程——从绞肉、调味到灌肠、扎线,最后挂在木架上烟熏。阳光透过烟熏室的缝隙,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照亮了悬挂的香肠。

“从前,匈牙利牧民冬天就靠这些香肠过活,”老妇人解释,“高脂肪、高蛋白,能抵御平原上的严寒。”

傍晚,他们登上盖勒特山,俯瞰整座城市。多瑙河如一条银色缎带,将布达和佩斯两岸连接在一起。灯光渐次亮起,链子桥和国会大厦在暮色中熠熠生辉。

“匈牙利证明了,”周艳景轻声说,“即使没有出海口,一个民族也能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独特而丰富的饮食文化。”

施永报调整着三脚架:“明天要去摩尔多瓦,听说那里的葡萄酒很有名。”

来津泽查看着行程:“世界上最深的地下酒窖...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美食等着我们。”

第九天:摩尔多瓦基希讷乌

从布达佩斯飞往摩尔多瓦的航班很小,乘客寥寥。当飞机降落在基希讷乌国际机场时,窗外的景象已从中欧的繁华都市变成了东欧略显朴素的乡村景观。

“摩尔多瓦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来津泽低声说,“但据说有世界上最棒的葡萄酒。”

周艳景望着窗外广袤的葡萄园:“没有出海口,也没有高山,这个内陆小国靠什么在饮食文化中立足呢?”

施永报检查着相机电池:“我查过资料,摩尔多瓦有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酒窖网络,延伸近200公里。”

机场外,一位身材瘦削、留着八字胡的中年男子等候着他们。“Bună ziua!我是维克多,米尔西酒庄的酿酒师。”

维克多开着一辆老旧的苏联时期轿车,载着他们穿过基希讷乌市区。街道两旁的建筑多为苏联风格的混凝土方块,但偶尔能看到一些新修复的教堂和公园。

“我们直接去酒庄,”维克多说,“今天要品尝一些市面上买不到的特殊年份。”

车行约一小时,他们来到了位于普霍伊地区的米尔西酒庄。起伏的丘陵上满是葡萄藤,工人们正在采摘成熟的果实。

“摩尔多瓦虽然小,”维克多骄傲地说,“但我们的葡萄酒曾供应给沙皇和苏联领导人。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提到的红酒就来自这里。”

他先带他们参观了地上的酿酒车间,巨大的橡木桶排列成行,空气中弥漫着发酵葡萄的甜香。然后,他们来到一扇不起眼的铁门前。

“现在,欢迎来到我们的地下王国,”维克多神秘地笑了笑,推开铁门。

一条幽深的隧道向地下延伸,两侧是数不清的橡木桶。随着深入,温度逐渐降低,空气中弥漫着霉味、木香和陈年酒液的复杂气息。

“这里是前苏联的秘密军事隧道,”维克多解释,“冷战时期修建的,后来被我们改造成了酒窖。恒温14度,湿度85%,完美陈酿环境。”

隧道似乎没有尽头,每隔一段就有一个拱形大厅,存放着不同年份的酒桶。施永报尝试拍摄这幽暗的场景,但光线实在太弱。

“等等,”维克多突然停下,打开一扇小门,“这里有些特别的东西。”

小门后是一个圆形石室,中央放着一个巨大的橡木桶,上面刻着“1945”的字样。

“这是二战结束那年封存的,”维克多轻声说,“用希特勒从法国抢来的橡木制成。今天破例让你们品尝。”

他用特制的玻璃吸管从桶中取出少量深红色的液体,倒入四个小玻璃杯中。酒液浓稠如糖浆,在烛光下呈现出近乎黑色的深红。

周艳景小心地抿了一口,立刻被那复杂的味道震撼了——初尝是黑巧克力和黑樱桃的浓郁,然后是皮革、烟草和雪松的层次,最后留下一丝难以名状的矿物回味。“这...这不像酒,更像液态历史!”

“摩尔多瓦虽然是内陆小国,”维克多骄傲地说,“但我们的石灰岩土壤赋予了葡萄酒独特的矿物感。没有海洋,但我们有地下的‘酒海’。”

午餐在酒庄的露天平台进行,配酒的是传统的摩尔多瓦菜肴——用葡萄叶包裹的肉馅卷“萨尔玛”,配玉米粥“马马利加”和腌制的山羊奶酪。

“看这个萨尔玛,”维克多指着一盘翠绿的小卷,“我们用年轻的葡萄叶包裹肉馅,蒸制时葡萄叶的酸味会渗入肉中,解腻又增香。”

周艳景注意到玉米粥的吃法很特别——用一块木头做的小铲子舀起,然后蘸着奶酪或肉汁吃。“这种吃法有什么来历吗?”

“从前农民没有餐具,”维克多解释,“就用木铲当勺子。现在成了传统。”

施永报拍摄着这顿质朴而丰盛的午餐——粗糙的陶盘、手工的木铲、翠绿的葡萄叶卷和金黄玉米粥形成鲜明对比,背景是无尽的葡萄园。

下午,维克多带他们参观了附近的一个村庄。村民们正在准备一场传统婚礼的宴席。院子里,男人们烤着整只羔羊,女人们则在制作一种奇特的面包——“普拉金塔”。

“看这个,”一位老妇人向他们展示一个巨大的圆形面包,表面布满了复杂的纹路,“每个花纹都有含义——这个是丰收,这个是健康,这个是爱情...”

周艳景注意到面包烤制在一个特制的砖炉中:“这种烤法与中亚的馕坑很像,是游牧民族带来的吗?”

“很可能,”老妇人点头,“我们摩尔多瓦位于东西方交汇处,饮食中既有斯拉夫元素,也有突厥影响。”

傍晚,他们回到酒庄的最高处,俯瞰夕阳下的葡萄园。金黄色的光线洒在起伏的丘陵上,远处德涅斯特河闪着银光。

“摩尔多瓦证明了,”周艳景感慨道,“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内陆小国,也能凭借独特的饮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施永报调整着相机镜头:“明天要飞往非洲了,从欧洲的葡萄酒到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这跨度太大了。”

来津泽查看着行程表:“埃塞俄比亚是咖啡的发源地,也是非洲少数未被殖民的国家之一,不知道他们的饮食保留了怎样的原真性。”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沿途周刊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