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集
书名:沿途周刊 作者:余静雨 本章字数:2729字 发布时间:2025-07-19


第十三天:博茨瓦纳哈博罗内

从乍得的沙漠到博茨瓦纳的湿地,飞行途中窗外的景色逐渐从单调的黄色变为斑驳的绿色。当飞机降落在哈博罗内国际机场时,湿润的空气让三人立刻感受到了气候的变化。

“博茨瓦纳是非洲最稳定的国家之一,”来津泽翻阅着资料,“奥卡万戈三角洲是地球上最大的内陆三角洲,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周艳景望着窗外现代化的机场设施:“在这种水陆交错的环境中,会发展出怎样的饮食文化呢?”

施永报调整着相机strap:“我查过资料,这里的原住民桑人会用白蚁丘当烤箱,这太不可思议了。”

机场外,一位穿着卡其色制服、戴着宽檐帽的男子向他们招手。“Dumela!我是卡戈,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向导,将带你们进入奥卡万戈三角洲。”

卡戈驾驶着一辆敞篷越野车,载着他们穿过首都的街道。与之前几个非洲城市不同,哈博罗内整洁有序,道路两旁是盛开的九重葛和现代化的购物中心。

“我们先飞到马翁,”卡戈解释,“然后换乘独木舟进入三角洲深处。”

小型螺旋桨飞机低空飞越奥卡万戈三角洲时,窗外的景象令人屏息——无数水道像静脉一样在绿色的大地上蜿蜒伸展,形成一幅巨大的自然画卷。偶尔能看到象群在水中行进,激起白色的浪花。

马翁机场只是一个简陋的跑道。降落后,他们换乘了一种名为“梅科罗”的独木舟,由当地向导莫雷米划桨,缓缓驶入迷宫般的水道。

“奥卡万戈的意思是‘永远找不到同一条路的水域’,”莫雷米用长篙撑船,轻声解释,“每次洪水过后,水道都会改变。”

周艳景注意到水中不时有鱼影闪过:“这里的渔业资源很丰富吧?”

“特别是非洲肺鱼,”莫雷米点头,“它们能在旱季埋在泥里存活数月,是桑人的重要蛋白质来源。”

船行约两小时,他们来到了一个水上村庄。茅草屋建在高出水面的木平台上,用木桥相连。一位老妇人正在屋前的平台上处理刚捕获的肺鱼。

“看这个,”她向他们展示一条长相奇特的鱼,“它能用鳔呼吸空气,所以叫肺鱼。”

老妇人的烹饪方法很特别——将整条鱼用芦苇叶包裹,然后放在炭火上烤制。“芦苇的清香会渗入鱼肉,”她解释,“去除土腥味。”

周艳景注意到村里的孩子们在吃一种红色的浆果:“那是什么?”

“莫潘虫的果实,”莫雷米摘下一颗递给她,“三角洲的特产,维生素C含量是橙子的十倍。”

午餐时,烤好的肺鱼被端上木盘。剥开焦黑的芦苇叶,里面的鱼肉呈现出粉红色,散发着淡淡的草木香气。

“这口感...”周艳景尝了一口,“比普通鱼肉更紧实,有种类似鸡肉的质感,带着微妙的甜味!”

“因为肺鱼经常要在陆地上‘行走’,”老妇人笑着解释,“肌肉特别发达,所以肉质独特。”

下午,莫雷米带他们参观了桑人部落。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在这样水网密布的环境中,桑人依然保留着沙漠民族的烹饪传统。

“看这个,”一位年长的猎人向他们展示一种名为“braai”的烹饪方法——在地面挖一个小坑,生火后将肉串架在上面烤制,“我们从卡拉哈里沙漠带来的技术。”

施永报被允许拍摄桑人用白蚁丘烤面包的过程。他们将揉好的面团放入掏空的蚁丘内部,利用蚁丘良好的保温性能慢慢烤熟面包。

“白蚁丘内部恒温60度,”老猎人解释,“是完美的天然烤箱。没有燃料时我们就用这个办法。”

傍晚,他们乘船来到三角洲深处的一个小岛。夕阳将水面染成金色,远处河马发出低沉的叫声,夜行的鸟类开始活跃起来。

“博茨瓦纳证明了,”周艳景轻声说,“即使是同一片大陆的内陆国家,由于微环境的不同,也会发展出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

施永报调整着相机镜头:“明天要去津巴布韦,听说那里的绍纳族用白蚁丘烤面包的方法更特别。”

来津泽查看着行程:“从湿地到高原...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美食奇迹等着我们。”

第十四天:津巴布韦哈拉雷

从博茨瓦纳的湿地到津巴布韦的高原,飞行时间很短,但地貌变化显著。当飞机降落在哈拉雷国际机场时,凉爽的高原空气让三人顿感舒适。

“津巴布韦被称为‘非洲的面包篮’,”来津泽翻阅着资料,“肥沃的高原土壤适合种植多种作物。”

周艳景望着窗外广袤的农田:“经历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这里的传统饮食还保存完好吗?”

施永报检查着相机存储卡:“我听说绍纳族的传统烹饪方法非常独特,尤其是用白蚁丘的部分。”

机场外,一位穿着鲜艳民族服装、戴着串珠项链的女子向他们行礼。“Mhoro!我是塔里莎,绍纳族文化研究者,也是你们的向导。”

塔里莎驾驶着一辆老旧的旅行车,载着他们穿过这座充满殖民时期建筑与现代非洲风格混杂的城市。街道两旁是盛开的蓝花楹,紫色的花瓣随风飘落。

“我们先去郊外的绍纳族村庄,”塔里莎说,“看看最传统的烹饪方式。”

车行约一小时,他们来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附近的一个村落。圆形茅屋环绕着一个中央广场,几位妇女正在准备午餐。

“看这个,”一位老妇人向他们展示一个巨大的白蚁丘,“不是所有蚁丘都适合烹饪,必须选择特定的种类。”

与博茨瓦纳桑人不同,绍纳人的方法更复杂——他们先在蚁丘侧面挖一个洞,放入陶罐,然后用湿泥密封开口,只在顶部留一个小孔。

“这是我们的‘锅灶一体’系统,”老妇人解释,“蚁丘的热量会均匀传递给陶罐,比明火更温和。”

周艳景注意到陶罐里煮的是一种金黄色的粥状物:“这是什么?”

“萨扎,”老妇人搅拌着浓稠的粥,“用本地玉米粉熬制,是我们的主食。配上这种野菜炖肉,就是完美的一餐。”

施永报被允许拍摄整个烹饪过程——从玉米的研磨到在蚁丘“炉灶”中的慢煮。阳光透过茅草屋顶的缝隙,形成光柱照在冒着热气的陶罐上。

午餐时,萨扎和炖菜被盛在巨大的木盘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用手捏取食用。

“这口感...”周艳景学着用右手捏取一小团萨扎,蘸上炖菜汁,“玉米粥比预想的更有嚼劲,带着淡淡的甜味,与咸香的炖菜完美搭配!”

“我们用的是一种古老的玉米品种,”老妇人解释,“不是那种改良过的甜玉米,更有谷物本身的香气。”

下午,塔里莎带他们参观了当地的一个传统啤酒作坊。院子里,几位妇女正在大缸前忙碌,空气中弥漫着发酵谷物的酸甜气息。

“看这个,”一位酿酒师掀开草编的盖子,露出里面冒着泡的褐色液体,“我们用高粱、玉米和小米混合发酵,不加任何人工酵母。”

周艳景注意到缸底沉淀着厚厚的谷物:“这酒精度有多少?”

“不高,但营养丰富,”酿酒师笑着解释,“从前我们称之为‘液体面包’,是田间劳作时的重要能量来源。”

施永报拍摄着村民们用葫芦瓢舀酒、互相敬酒的场景——阳光透过棕榈树叶,在琥珀色的酒液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傍晚,他们登上大津巴布韦遗址的高处。夕阳将古老的花岗岩建筑染成金色,远处平原上的猴面包树剪影格外壮观。

“津巴布韦证明了,”周艳景轻声说,“即使经历了种种困难,一个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依然是最坚韧的精神纽带。”

施永报调整着相机光圈:“明天要飞往南美洲了,从非洲高原到安第斯山脉,这跨度真大。”

来津泽查看着行程:“玻利维亚的拉巴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首都...不知道我们的身体能不能适应。”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沿途周刊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