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集
书名:沿途周刊 作者:余静雨 本章字数:4798字 发布时间:2025-07-19


第十五天:玻利维亚拉巴斯

从非洲高原到南美安第斯山脉的飞行跨越了大西洋和亚马逊雨林。当飞机开始下降时,周艳景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耳膜剧烈疼痛起来。

“拉巴斯海拔3640米,”来津泽递给她一包古柯叶,“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首都,我们得慢慢适应。”

施永报已经脸色发青,正大口喝着空姐提供的古柯茶:“我感觉...呼吸...好困难...”

飞机降落在埃尔阿尔托国际机场——这个建在高原平台上的机场本身就是世界之最。走出舱门,稀薄的空气立刻给了三人一个下马威,连最简单的行走都变得吃力。

“Bienvenidos!”一位戴着圆顶帽、脸颊红润的印第安女子迎上来,“我是玛尔塔,将帮助你们度过高原反应期。”

玛尔塔开着一辆老旧的四驱车,载着他们沿着陡峭的山路下行进入拉巴斯谷地。窗外,密密麻麻的砖红色房屋铺满整个山谷,远处雪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我们先去喝些古柯茶,”玛尔塔看着三人苍白的脸色说,“然后慢慢介绍我们的高原美食。”

市中心的一家传统咖啡馆里,玛尔塔为他们点了一种名为“api”的紫色热饮和“buñuelos”油炸面团。

“Api用紫玉米发酵制成,”她解释,“能快速补充能量,对抗高原反应。”

周艳景啜饮着甜热的紫色饮料,感觉头晕确实缓解了些:“这味道...像温暖的浆果派,但更清爽。”

“现在,让我们看看拉巴斯市场的宝藏,”玛尔塔带他们来到市中心的菜市场,各种前所未见的食材令人眼花缭乱——五彩玉米、奇形怪状的土豆品种、风干的驼肉...

“看这个,”她拿起一个黑紫色的土豆,“这是‘楚纽’,冻干土豆,印加人的发明。放在户外反复冷冻晾晒,能保存数年。”

周艳景注意到市场上有很多干草捆:“这些草是用来做什么的?”

“啊!”玛尔塔眼睛一亮,“这是‘伊鲁’,安第斯香料,用来腌制肉类。待会儿你们就能尝到。”

午餐在一家传统餐厅进行,主菜是“plato paceño”——一种包含玉米、奶酪、豆子和特殊土豆的高原拼盘,以及“charquekan”——用伊鲁草腌制的风干驼肉。

“这驼肉...”周艳景尝了一口,“质地像牛肉干,但风味更浓郁,带着草药的清香和淡淡的烟熏味!”

“骆马是安第斯山的神圣动物,”玛尔塔解释,“它们的肉提供了高原生活必需的蛋白质和脂肪。我们的腌制方法传承了数百年。”

下午,玛尔塔带他们参观了著名的“女巫市场”。狭窄的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神秘物品——干羊驼胎儿、彩色矿石、草药和香料。

“这里的‘yatiri’(女巫)也出售食疗配方,”玛尔塔低声说,“比如这个混合茶,能治疗‘soroche’(高原病)。”

施永报被允许拍摄一位女巫制作护身符的过程——她将古柯叶、彩色羊毛和小矿石缝入一个布包中,同时用艾马拉语念诵咒语。

“食物不仅是营养,”女巫通过玛尔塔翻译,“也是与大地之母Pachamama沟通的媒介。”

傍晚,他们乘坐缆车登上城市制高点。夕阳将整个拉巴斯谷地染成金色,远处伊利马尼雪峰呈现出梦幻的粉红色。

“玻利维亚证明了,”周艳景轻声说,“即使在最严酷的高原环境,人类也能发展出独特而智慧的饮食文化。”

施永报调整着相机参数:“明天要去乌尤尼盐沼,听说那里的盐酒店和仙人掌果酱很有名。”

来津泽查看着行程:“世界上最大的盐沼...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美食奇迹等着我们。”

第十六天: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沼

清晨从拉巴斯出发的小型飞机在安第斯山脉间穿行,窗外是连绵不绝的雪峰和火山。当飞机降落在乌尤尼小镇的简易跑道时,一片耀眼的白色世界映入眼帘。

“乌尤尼盐沼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玛尔塔解释,“是世界上最大的盐漠,也是锂矿宝库。”

周艳景眯起眼睛适应这刺眼的反光:“在这种极端环境中,人们如何获取食物呢?”

施永报已经戴上了墨镜和防晒面罩:“我查过资料,这里的盐酒店和仙人掌果酱很有名。”

一辆改装过的越野车将他们带往盐沼深处。随着深入,四周变得越来越超现实——无边无际的白色盐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地平线模糊不清,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星球。

“雨季时,”玛尔塔指着远处,“盐沼会变成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天空,被称为‘天空之镜’。”

车行约一小时,一座完全由盐块建造的酒店出现在视野中。墙壁、地板、家具...一切都是由盐砖制成。

“欢迎来到盐酒店,”店主递给他们每人一小杯透明的液体,“先尝尝我们的开胃酒——用盐沼边缘的火山矿泉水酿制。”

周艳景小心地抿了一口,立刻被那奇特的口感震惊了——微咸中带着气泡感,后味有一丝矿物质的甘甜。“这...这像是液态的大地精华!”

午餐在酒店的盐制餐厅进行,主菜是“surubi”——一种本地河鱼,配以盐沼特产的藜麦和一种名为“llipta”的调味料。

“看这个,”玛尔塔指着一小碟灰色粉末,“llipta是用火山灰和香料混合制成的,用来搭配煮土豆。我们的祖先就用这个补充矿物质。”

施永报拍摄着这奇特的组合——雪白的盐桌上,灰粉、金黄的藜麦和洁白的鱼肉形成鲜明对比。

下午,玛尔塔带他们参观了盐沼边缘的一个绿洲小镇。令人惊讶的是,在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上,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存在。

“看这些仙人掌,”她指着一片高达数米的柱状仙人掌,“能活上千年,每年结一次果实。”

一位老妇人正在制作仙人掌果酱。她小心地剥开带刺的果皮,取出紫红色的果肉,加入少量糖慢慢熬煮。

“仙人掌果是这里难得的维生素来源,”老妇人通过玛尔塔翻译,“我们叫它‘tuna’,味道介于无花果和西瓜之间。”

周艳景尝了一勺新鲜果酱,立刻被那甜中带酸、略带颗粒感的口感迷住了。“这味道...如此鲜活,像是沙漠中的宝石!”

“我们还有盐渍仙人掌茎,”老妇人又拿出一盘翠绿色的条状物,“能保存一整年,是重要的维生素C来源。”

施永报被允许拍摄整个制作过程——从采摘危险的果实到熬煮成酱。阳光透过厨房的盐砖缝隙,在紫红色的果酱上投下奇妙的光影。

傍晚,他们来到盐沼中央。日落时分,整个世界变成了粉红色,影子被拉得无限长,形成超现实的视觉效果。

“乌尤尼证明了,”周艳景轻声说,“即使是最极端的内陆环境,也能孕育出独特的饮食文化。”

施永报调整着三脚架:“明天要去巴拉圭,这次内陆国家美食之旅的最后一站。”

来津泽查看着行程:“从盐漠到巴拉圭河...不知道会以怎样的美食结束这次旅程。”

第十七天:巴拉圭亚松森

从玻利维亚高原到巴拉圭低地的飞行跨越了查科平原。当飞机降落在亚松森国际机场时,湿热的气候和茂密的植被让三人立刻感受到了环境的变化。

“巴拉圭是南美洲最不为人知的内陆国家,”来津泽翻阅着资料,“但拥有独特的瓜拉尼与西班牙混合文化。”

周艳景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景色:“在这种湿热环境中,饮食会有什么特色呢?”

施永报擦拭着相机镜头:“我听说这里的‘奇帕’玉米饼和‘特雷雷’冷饮很有名。”

机场外,一位穿着绣花衬衫、戴着草帽的中年男子向他们招手。“¡Bienvenidos!我是卡洛斯,亚松森的美食历史学家。”

卡洛斯驾驶着一辆老式敞篷车,载着他们穿过这座充满殖民风格建筑的城市。街道两旁是高大的蓝花楹和芒果树,空气中弥漫着热带水果的香气。

“巴拉圭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卡洛斯一边开车一边介绍,“它不仅提供了水源,也带来了丰富的鱼类资源。”

他们首先来到了市中心的一个传统市场。摊位上摆满了各种新鲜水果、蔬菜和手工制品。卡洛斯带他们来到一个卖“奇帕”玉米饼的摊位前。

“奇帕是我们的传统美食,”摊主是一位面带微笑的老妇人,“用玉米粉、奶酪和木薯淀粉制成,烤出来外脆内软。”

周艳景拿起一块咬了一口,立刻被那浓郁的奶酪香味和玉米的清甜所吸引。“这口感...有点像奶酪饼干,但更厚实,带着木薯淀粉的软糯。”

卡洛斯又带他们来到一个卖冷饮的摊位,点了三杯“特雷雷”。“特雷雷是用马黛茶、柠檬和蜂蜜调制而成的冷饮,”他解释,“在炎热的天气里,这是最受欢迎的饮品。”

周艳景喝了一口,清凉的感觉瞬间传遍全身,马黛茶的独特风味与柠檬的酸爽、蜂蜜的香甜完美融合。“这味道...太清爽了,像是热带的微风。”

午餐在一家河边的餐厅进行。卡洛斯为他们点了“sopa paraguaya”——一种类似玉米布丁的菜肴,以及“pescado al horno”——烤河鱼。

“sopa paraguaya是用玉米粉、鸡蛋、奶酪和牛奶混合蒸制而成,”卡洛斯介绍,“口感绵密,充满了浓郁的奶香和玉米香。”

周艳景尝了一口,那细腻的口感和丰富的味道让她陶醉。“这...这简直是玉米的华丽变身!”

烤河鱼则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外皮金黄酥脆,内部的鱼肉鲜嫩多汁。“这条鱼来自巴拉圭河,”卡洛斯说,“肉质鲜美,简单烤制就能展现出它的美味。”

下午,卡洛斯带他们参观了一个传统的瓜拉尼村落。村落里的房屋都是用泥土和茅草搭建而成,村民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一位老妇人正在用传统的石磨研磨玉米粉,准备制作“奇帕”。施永报被允许拍摄这一过程,从玉米粒被磨成细腻的粉末,到逐渐成型的玉米饼,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傍晚,他们来到巴拉圭河边,看着夕阳将河水染成橙红色。卡洛斯指着河对岸说:“巴拉圭虽然是内陆国家,但我们凭借巴拉圭河与外界交流,也发展出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这次内陆国家美食之旅,”周艳景感慨地说,“让我们看到了世界各地内陆国家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每一种都独一无二。”

施永报整理着相机里的照片:“这一路的美食和风景,都将成为我们最珍贵的回忆。”

来津泽望着远方:“是啊,每一个内陆国家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


空气中飘着烤肉和新鲜草药的气息。

“我们先去看看‘奇帕’的制作,”卡洛斯说,“这是我们最具代表性的街头食品。”

市中心的一个小摊前,一位戴着花头巾的老妇人正在烤制一种金黄色的玉米饼。与普通玉米饼不同,这种饼中间夹着奶酪和香草。

“看这个面团,”老妇人展示着手中的混合物,“我们用巴拉圭奶酪‘queso paraguay’和鸡蛋与玉米粉揉合,赋予它独特的口感和味道。”

周艳景注意到面团中混入了一种绿色香草:“这是什么?”

“‘波罗’,”卡洛斯解释,“一种本地香草,有淡淡的柑橘香气,是奇帕的灵魂。”

施永报拍摄着老妇人将面团贴在烤炉内壁的过程——金黄色的饼在高温下迅速膨胀,边缘形成完美的焦痕。

刚出炉的奇帕外脆内软,奶酪融化在玉米面团中,香草的清新平衡了油腻感。“这口感...”周艳景咬了一口,“像是玉米面包和芝士的完美结合,又带着一丝清新的柑橘香!”

“奇帕起源于殖民时期,”卡洛斯解释,“瓜拉尼妇女用本地食材适应西班牙人的口味,创造出了这种混合美食。”

午餐在一家河畔餐厅进行,主菜是“索帕巴拉圭”——一种用玉米粉、奶酪、鸡蛋和牛奶制成的咸味布丁,以及“米拉内萨”——南美风格的炸肉排。

“索帕巴拉圭是我们的国菜,”卡洛斯切下一块金黄色的布丁,“看上去简单,但每家每户的做法都不同。”

周艳景尝了一口,立刻被那丰富的口感震惊了——像面包又像布丁,奶酪的咸香与玉米的甜美完美融合。“这简直...是碳水与脂肪的完美交响曲!”

“巴拉圭虽然是内陆国家,”卡洛斯骄傲地说,“但巴拉圭河和地下含水层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让我们能种植优质玉米和饲养奶牛。”

卡洛斯带他们参观了郊外的一个马黛茶园。工人们正在烘干、研磨和包装这种南美特有的草本植物。

“马黛茶是我们的‘绿色黄金’,”一位工人解释,“含有天然咖啡因,但不会造成紧张感。”

周艳景注意到工人们用一种特殊的葫芦和金属吸管饮用马黛茶:“这种喝法有什么讲究吗?”

“传统上,马黛茶是社交媒介,”工人示范着如何装填和传递葫芦,“大家围坐一圈,分享同一杯茶,象征着友谊。”

施永报被允许拍摄整个仪式——阳光穿过树叶,在银光闪闪的吸管和深绿色的茶水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他们来到巴拉圭河畔的一家露天餐厅。夕阳将宽阔的河面染成金色,对岸阿根廷的灯火依稀可见。

“这次内陆国家美食之旅...”周艳景举起一杯当地特产的“caña”甘蔗酒,“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如何在没有海洋的情况下,依然能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施永报翻看着相机里的照片:“从哈萨克斯坦的马肉肠到巴拉圭的奇帕,每个内陆国家都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来津泽举起酒杯:“为人类的适应力和创造力干杯!”

卡洛斯突然神秘地笑了:“听说你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岛屿国家?从最封闭的内陆到最开放的海洋文化,这对比太有趣了。”

周艳景望向远处的地平线,眼中闪烁着新的期待:“是啊,新的美食冒险在等着我们...”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沿途周刊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