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铸剑突围
古人云:“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世间万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皆不可避免地会遭遇瓶颈。若不能妥善解决发展瓶颈,轻则停滞不前,重则由盛转衰。
学校发展亦是如此,随着各类细微 “残余物” 日积月累,同样会面临诸多 “肠梗阻” 问题。
诸如,怎样创新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工作,全面达成 “减负提质” 的目标;怎样打造学校的品牌名片,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与竞争力等。
身为有所作为的校长,绝不能满足于当下所取得的成绩,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安享其成。必须保持戒骄戒躁、居安思危的清醒,站在新的起点谋划更为长远的目标。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言:“若想让教师的劳动为其带来乐趣,使每日上课不沦为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领每一位教师踏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之路。”
教育科研无疑是创新的锐利武器,要突破学校发展的瓶颈,就必须在教育科研工作上实现重大突破。
故而,我决定在全校大力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引领教师朝着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此举不仅与 “乐和文化” 高度契合,更能够助力学校突破束缚,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然而,在不少教师眼中,教育科研仿佛笼罩着一层神秘莫测的面纱,令人觉得高深难测,甚至无法触及,更遑论主动参与其中了。
部分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应是专业研究人员的专属领域,教师只需专注于做好常规教学工作即可;
有些教师觉得教育科研专业性过强,以普通教师的能力与水平难以涉足;
还有些教师认为教育科研不过是徒有其表的花瓶,仅为应付上级检查以及作为个人评定职称的加分项目罢了,毫无实际用途;
更有教师觉得教育科研工作繁琐至极,光是整理资料就令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简直如同地狱般的折磨……
果不其然,当我试探性地向教师们发布公告:凡有意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请主动向教导处报名。
几天过去了,主动前往教导处申请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寥寥无几,而且这为数不多的人中竟无一人主动申报担任课题主持人。
教导处负责课题研究的付琴主任满脸愁容地对我说:“陈校长,您要是不采取强制措施,恐怕不会有人主动带头研究课题的!”
我微笑着回应道:“付主任,强扭的瓜不甜呀。”
“道理确实如此,可要是不这么做,又怎么会有人主动报名呢?”
“你觉得老师们为何都不愿意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呢?”
“这不是明摆着的嘛,有的是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有的是害怕做资料麻烦,还有的是顾虑没时间。”
“那要是让你带头主持一个课题,你愿意当这个主持人吗?”
付琴主任没想到我会突然这么问,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她思索片刻后说道:“陈校长,说实在的,我从来没做过课题,心里确实没底。
一来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二来也不确定能不能抽出时间来做。不过,要是您非得让我做,我肯定会服从安排。”
“哈哈…… 付主任,你这话可真是滴水不漏啊。放心,我自有办法让大家爱上课题研究,以后大家肯定会抢着主动来申报课题的!”
“哦!陈校长,我对您可是信心十足!您能不能先给我透露透露您的妙招,我洗耳恭听!”
“哈哈…… 暂时保密!山人自有妙计!”
其实,对于这种无人问津的局面,我早已准确预判到,并且为如何开展 “破冰行动” 进行了充分的谋划,已然做到胸有成竹。
没过几天,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办公室的图书架上增添了许多关于课题研究的书籍。
内容涵盖了如何选题、如何申报、如何研究、如何结题等一系列教育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犹如一套全面且实用的工作指南。
由于教师们向来有阅读专业书籍的习惯,面对这些突然出现在校园里的 “新成员”,他们纷纷表现出浓厚的阅读兴趣,这些书籍一时间成为了 “抢手货”,备受大家追捧。
引导教师阅读教育科研类专业书籍,正是我实施科研兴校工程的第一步,目的就是要让教师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课题研究,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正所谓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又过了几天,老师们接到了学校的通知:从本周起,45 岁以下的教师每周必须完成 1 份读书笔记以及 1 篇针对学校提问的个人见解性文章,字数要求在 1000 字至 2000 字之间。45 岁以上的教师虽不作硬性规定,但学校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我再次运用 “分层作业” 这一成功举措,如此一来,既让中青年教师难以推脱,毕竟正值青春年华,此时不学更待何时?
又让年长的教师无话可说,因为学校并未强制要求他们必须参与,只是给予提倡和鼓励,他们又怎会不满意呢?
于是,教师写作的风气便如春风化雨般在校园里悄然流行开来。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不少老师是迫于上交作业的压力才去做,所以上交的作业质量可谓是良莠不齐。
有些教师直接借助网络复制粘贴,稍作修改便交差了事;有些老师则东拼西凑,胡乱凑够字数就上交充数;还有些老师一边心里气鼓鼓的,一边绞尽脑汁地完成作业。
面对这些七拼八凑的文章,我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如同一位细心的寻宝人,带着放大镜去寻找其中的闪光点。
我坚信,在偌大的教师群体中,必定会有认真写作之人。果不其然,我发现了不少被遗落的 “珍珠”。
俗话说得好:“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人人皆有好胜之心,谁都不想比别人差。
为了充分激发教师们的争强好胜心,我将榜样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我不仅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公开表扬那些优秀作品,还把这些作品精心编印成精美的书集,然后给每位教师人手发放 1 册,并组织教师们进行广泛且深入的学习。
此外,还为入选作品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及纪念品,总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每一颗 “珍珠” 都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不被埋没在尘埃之中。
在一波又一波强大的宣传攻势之下,看着身边的同伴们脸上洋溢着幸福自豪的笑容,又有谁能像 “柳下惠” 那般不为所动呢?
尤其是那些年轻的骨干教师,更是不甘屈居人后,毕竟谁都不想让风头都被别人抢去。老师们这种争着展现自身才华、发光发热的心态,恰好中了我精心设计的 “圈套”。
从那以后,许多老师都开始专心致志地阅读相关书籍,一丝不苟地做好读书笔记,还伸长脖子盼望着学校提出的命题。
只要命题一公布,他们便争分夺秒地作答。为了能拿到令人满意的 “分数”,他们查阅大量的资料,再结合自己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写作,并且还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
如此这般,通过这种良性循环所创作出来的文章,质量自然有了可靠的保证。
随着写作数量的不断提升,质量的飞跃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其实,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总会感觉到不适应、不喜欢,甚至还会产生放弃的念头。
这是非常正常的人之常情,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么当我们遇到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所做出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那些选择放弃的人,最终自然会无功而返。只有那些选择坚持不懈的人,最后才能越走越远,才能真正领略到其中的乐趣与真谛。
这就好比我们登山一样,有些人畏惧于山的巍峨险峻,刚来到山脚便选择了放弃;
有些人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便因为力气耗尽以及信心不足而止步不前;
而有些人则凭借着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达目标誓不罢休,也只有他们才能够领略到 “无限风光在险峰” 的奇妙景致。
习惯,的确拥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在习惯尚未形成之前,总会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暗中威胁你,试图让你放弃。
可是当你不屈服于这股恶势力,下定决心要与它抗争到底的时候,那么,你必定能够把它打得落荒而逃。
习惯就如同刚刚落地的新车,由于发动机内部各个零件还处于相互磨合的阶段,因此还不能一下子把油门踩到底,让车辆飞速行驶。
因为如果急于求成,只会导致发动机出现不可逆转的伤害。
但是如果你能够耐心地让发动机度过磨合期,那么,等待你的将是风驰电掣般的畅快享受。
许多教师在顺利度过了写作的 “磨合期” 之后,已经完全放下了思想上的包袱,养成了写作的良好习惯,体会到了写作所带来的快乐,能够放开手脚、运笔如飞了。
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写作能力与水平,我还把不少热衷于写作创作的教师介绍到县、市、省的作家协会,让教师们除了可以进行专业写作之外,还能够尝试进行文学创作。
通过作家协会各类作家的悉心指点,不少教师心中都燃起了自己的 “作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