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场景一:历史档案馆 - 白天 - 内景
· 远镜头: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档案馆内,一排排高大的书架整齐排列,上面摆满了泛黄的档案和书籍。
· 中镜头:一位历史学者戴着老花镜,坐在书桌前翻阅着一本厚厚的历史资料,桌上还放着放大镜和笔记本。
· 特写:资料上记载着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字和图片,有英军战舰、清军士兵的画像等。
· 画外音:1840 年,一场改变中国近代史的战争爆发了,清、英两国因 “虎门销烟” 事件,战火燃起,而这战火也蔓延到了台湾的鸡笼,也就是如今的基隆。
场景二:基隆外海 - 1840 年 - 外景
· 远镜头:海面上波涛汹涌,英国运输舰在鸡笼外海触礁,船体倾斜,船上的士兵惊慌失措。
· 中镜头:英军士兵纷纷跳下船,登陆鸡笼,手持武器向二沙湾和三沙湾的军营冲去。
· 近镜头:清军士兵在军营内严阵以待,听到枪声后迅速拿起武器反击。
· 配乐:(激烈的战争音乐响起)
· 特写:双方士兵激烈交战,枪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鲜血染红了地面。
· 画外音:英军登陆后,对二沙湾和三沙湾的军营展开猛烈攻击,清军随即应战,一场激战就此展开,最终清军俘虏了英军三百多人,并将其送到台南府城处斩,这便是历史上的 “英人之役”。
场景三:台南府城刑场 - 1840 年 - 外景
· 中镜头:刑场周围围满了百姓,他们神色各异,有愤怒、有恐惧、有好奇。
· 特写:被俘的英军士兵被捆绑着,脸上露出绝望的神情。刽子手手持大刀,神情严肃。
· 画外音:这场战役让台湾兵备道姚莹意识到了二沙湾一带的重要性,为了防止英军再次入侵,他决定在此建立新式炮台加强防守。
场景四:二沙湾 - 1884 年 - 外景
· 远镜头:二沙湾一带地形险要,工人们正在紧张地修建炮台,有的搬运石块,有的砌筑墙体。
· 中镜头:刘铭传站在高处,视察着炮台的修建情况,脸上露出凝重的表情。
· 特写:刘铭传手中拿着一份地图,手指在基隆和淡水的位置上划过。
· 画外音:时间来到 1884 年 4 月,法兰西军舰入侵,清法战争爆发,台湾因其丰富的煤矿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法国觊觎的目标,法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扬言要拿下台湾,拓展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版图。
场景五:刘铭传府邸 - 1884 年 - 内景
· 中镜头:刘铭传坐在桌前,眉头紧锁,手中拿着一份情报,几位将领站在一旁,神色严肃。
· 刘铭传:(语气沉重)法军预谋从基隆、淡水两地进攻,基隆和淡水就像北台湾的咽喉,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 将领甲:大人,我们该怎么办?
· 刘铭传:(坚定地)传令下去,将新购买的新式武器运往二沙湾和狮球岭,加强防备,绝不能让法军得逞。
场景六:基隆外海 - 1884 年 - 外景
· 远镜头:法军舰队在基隆外海集结,炮口对准基隆方向。
· 特写:法军司令孤拔站在旗舰上,手持望远镜观察着基隆的防御工事。
· 孤拔:(用法语说,配有字幕)给清军发出最后通牒,让他们交出基隆、淡水的炮台,否则我们将发起进攻。
· 中镜头:清军士兵在炮台上严阵以待,对法军的通牒置之不理。
· 特写:法军战舰开炮,炮弹呼啸着向基隆飞去,落在地上炸开,火光冲天。
· 配乐:(战争音乐再次响起,更加激烈)
场景七:基隆陆地 - 1884 年 - 外景
· 中镜头:400 多名法军士兵登陆,对基隆展开陆上作战,他们手持先进武器,向二沙湾炮台冲锋。
· 近镜头:清军士兵和乡勇在炮台上奋勇抵抗,不断向法军射击、投掷石块。
· 特写:二沙湾炮台虽然坚固,但在法军的猛烈攻击下,最终还是被占领,战场上尸横遍野,法军死伤 100 多人,清军与乡勇阵亡无数。
· 画外音:法军占领二沙湾后,由于海岛环境,水土不服,军中许多士兵得病过世。而刘铭传领导的清军并未气馁,他们先守住淡水,再反攻基隆,最终将法军赶出台 湾。
场景八:二沙湾炮台 - 战后 - 外景
· 中镜头:刘铭传站在炮台上,看着满目疮痍的战场,神色凝重。
· 刘铭传:(对身边的将领说)二沙湾一带对北部防守至关重要,下令扩建、修缮炮台。
· 画外音:经过扩建和修缮,结合当地天然地形和新式装备,二沙湾炮台更显固若金汤,刘铭传为其新提名为 “海门天险”。
场景九:二沙湾炮台 - 现代 - 外景
· 空镜头:现代的二沙湾炮台,虽然历经岁月沧桑,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雄伟。周围绿树环绕,游客不时前来参观。
· 中镜头:一位导游带着一群游客在炮台上讲解,游客们认真聆听。
· 导游:(指着炮台的一处)这里经常有灵异事件发生,有人见过骑马的法军军官、行进中的清军,还有人听到用安徽话交谈的鬼魂。
· 特写:一位游客露出惊讶又好奇的表情。
· 画外音: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炮台上,给这座古老的炮台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仿佛那些历史的残影还在这儿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