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
场景一:内蒙古农村老家 - 夜晚 - 内景
· 远镜头:一个寒冷的冬夜,农村的土坯房里透出昏黄的灯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搓玉米,发出沙沙的声响。
· 中镜头:父亲、母亲和 “我” 坐在炕上,面前堆着一堆玉米。
· 父亲:(搓着玉米)今天那马跑出去,天这么冷,希望别出什么事。
· 母亲:(担忧地)应该没事,估计就在附近转悠。
· 画外音:内蒙古的冬天一般都是白天刮大风,而到了晚上反而会比较安静。事情就是发生在这样的一个晚上。
场景二:老家大门 - 夜晚 - 外景
· 特写:大门突然被敲响,“砰砰砰” 的声音很急促。
· 中镜头:父亲放下手中的玉米,起身走向门口。
· 父亲:(边走边说)你个讨吃货(方言),还懂得回来。
· 近镜头:父亲打开大门,外面空无一人,只有寒冷的空气灌入。
· 特写:父亲疑惑地挠了挠头,看了看四周。
· 父亲:(嘀咕)真是见鬼了。
场景三:老家堂屋 - 夜晚 - 内景
· 中镜头:父亲回到屋里,拿起玉米准备继续搓。
· 特写:敲门声再次响起,比刚才更急。
· 母亲:(看向父亲)是不是又有人敲门?
· 父亲:(皱着眉)我去看看。
· 中镜头:父亲再次出去,过了一会儿回来,摇了摇头。
· 父亲:今天邪门了,啥也没有,风也不大。
· 特写:话音刚落,更急促更响的敲门声再次响起。
· 我:(害怕地抓紧母亲的衣角)妈,我怕。
· 父亲:(壮着胆子)是谁?
场景四:老家大门 - 夜晚 - 外景
· 近镜头:门外传来慌乱的声音:“二哥(父亲排行老二),赶紧开门,发生大事了。”
· 中镜头:父亲打开门,六叔的大舅哥浑身是血地站在门外,脸上满是泪水。
· 六叔的大舅哥:(边哭边说)赶紧帮忙,小六出车祸了。
· 特写:父亲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 画外音:父亲心里咯噔一下,赶紧和他去找六叔,安排叫救护车。但是最后还是没有将六叔救回来。二爷爷也经历了人生最痛苦的事情 —— 白发人送黑发人。
场景五:二爷爷家 - 夜晚 - 内景
· 远镜头:六叔去世第三天的晚上,二爷爷家灯火通明,父亲和几个叔叔坐在炕上商量办丧事。
· 中镜头:二奶奶突然直挺挺地摔倒在炕上,发出一声闷响。
· 特写:二奶奶两眼翻白,声音变成了男声。
· 二奶奶(六叔的声音):(对着父亲)二哥,你怎么一天就炕上躺的了,你那样身体能好吗?
· 中镜头:“二奶奶” 转头对着六婶。
· 二奶奶(六叔的声音):你还年轻,把孩子给我爸妈留下,你自己再改嫁,但是你要是走了就别再回来了。
· 近镜头:“二奶奶” 又看向二爷爷,眼神中满是不舍。
· 二奶奶(六叔的声音):爸,我死的时候兜里有部手机,我去年打工老板还欠我将近一万块钱,你记得和他要的。
· 中镜头:“二奶奶” 环视一圈屋里的人。
· 二奶奶(六叔的声音):我要走了,我在那儿太冷了,你们给我烧点棉被什么的,给我烧个房子,我冷的没衣服穿。
· 特写:说完,二奶奶坐起来,泪流满面,眼神恢复了正常,一脸茫然。
· 画外音:后来处理完六叔的丧事后,二爷爷问了下那个老板,确实欠六叔一万多块钱。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事是我们解释不清楚的。
场景六:云南山区公路 - 白天 - 外景
· 远镜头:汽车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公路只有三米左右宽,坑坑洼洼。
· 中镜头:“我” 坐在车里,看着窗外的巍峨高山和漫无边际的青葱古树,表情有些惊讶。
· 特写:车颠簸得厉害,“我” 紧紧抓着扶手,脸上露出难受的表情。
· 画外音:云南和四川接壤,我家正好离那边境不过十多公里,这进入云南大山里还是第一次。越往里走,人烟越是稀少。
场景七:云南山村 - 白天 - 外景
· 中镜头:村里的小路上,几个面孔稚嫩的女人带着几个孩子玩耍,女人看起来十五六岁的样子。
· 特写:一个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婴儿,旁边还有两个稍大一点的孩子围着她跑。
· 我:(内心独白,画外音)这些本该在学校里的女孩,却早早地成了几个孩子的母亲,着实让我惊掉了下巴。
场景八:老人的土房前 - 白天 - 外景
· 中镜头: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站在两间破旧的土房前,背有点佝偻,穿着补丁的衣服,两鬓斑白。
· 近镜头:老人看到 “我”,露出和蔼的笑容,搬了张矮木凳放在屋下。
· 老人:(热情地)年轻人,累了吧,坐下歇歇脚。
· 我:(感激地)谢谢您,老人家。
· 中镜头:“我” 坐下后,打量着屋子,里面几乎家徒四壁。
· 画外音:山里的人很热情好客,虽然素未相识,可一踏上他们家院坝,他们便会热情的招呼进屋。
场景九:老人的土房前 - 白天 - 外景
· 中镜头:“我” 和老人聊天,老人的脸上满是沧桑。
· 老人:(叹息着)村里穷啊,年轻人都出去了,我那儿子做了上门女婿,一年也难得回来一趟。
· 我:(同情地)那您一个人生活挺不容易的。
· 老人:(摇着头)习惯了,每月靠着一点贫困补助也能过。
· 画外音:临近中午,“我” 要走了,老人执意要留 “我” 吃碗面,“我” 婉言拒绝了,看着老人面带愧疚的样子,心里五味杂陈。
场景十:云南山村 - 白天 - 外景
· 中镜头:“我” 和同行的商家边走边聊。
· 商家:(指着远处的一栋别墅)那是李三娃家,他可是村里的有钱人。
· 我:(好奇地)李三娃?他怎么发家的?
· 商家:(笑着)这可有个故事了。
· 画外音:商家向 “我” 讲述了李三娃的故事,一个从痴呆儿变成有钱人的传奇经历。
场景十一:回忆场景 - 李三娃家院坝 - 十年前 - 白天 - 外景
· 中镜头:李三娃父亲在磨刀,准备给邻居杀年猪,十岁的李三娃傻乎乎地在院坝玩耍,突然跌到水坑里,裹了一身泥。
· 近镜头:李三娃父亲看到后,怒火中烧,随手抽了一根棍子往李三娃身上打去。
· 中镜头:一个年过半百的和尚经过,穿着补丁僧袍,头顶九个戒疤,连忙上前阻止。
· 和尚:孩子尚小,怎么能下这么重的手打呢!
· 李三娃父亲:(恨铁不成钢)这傻子,花了那么多钱医都没用。
· 特写:和尚摸了摸李三娃的脑袋,从头顶摸到后背,突然用力一拍。
· 中镜头:李三娃弯着腰哇的一声吐出一块核桃大小的血疙瘩。
· 特写:和尚用木棍戳开血疙瘩,里面有一块漆黑如墨的东西,半个指甲大。
· 和尚:(叹息着)以后多行善事,放下屠刀,别再杀生了。
· 画外音:从那以后,李三娃父亲果真金盆洗手,做起了杂货营生。而李三娃也慢慢变得精明起来,后来去沿海闯荡,十多年后衣锦还乡。
场景十二:云南山区溪流边 - 夜晚 - 外景
· 远镜头:月光洒在溪流上,泛着微光,二皮打着强光手电筒,拎着竹娄,沿着溪流寻找木 huan。
· 中镜头:二皮熟练地抓起木 huan 放进竹娄,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 特写:竹娄里的木 huan 越来越多,发出呱呱的叫声。
· 画外音:在云南那边有一种野物叫木 huan,全身灰黄,与癞蛤蟆有些相似,肉质鲜美细腻,很受当地人追捧。二皮对抓木 huan 经验十足。
场景十三:云南山区石头上 - 夜晚 - 外景
· 中镜头:二皮坐在石头上抽烟,看着竹娄里的木 huan,困意袭来,不知不觉睡着了。
· 近镜头:二皮熟睡的脸,嘴角还带着笑容。
场景十四:云南山区石头旁 - 夜晚 - 外景
· 中镜头:二皮突然醒来,发现竹娄里的木 huan 不见了,他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 特写:二皮的目光投向远处的黑暗,那里似乎有一双眼睛盯着他。
· 二皮:(愤怒地)谁偷了我的木 huan?
· 中镜头:二皮追了过去,当看到石滩上的东西时,吓得魂飞魄散。
· 特写:一只簸箕大小的木 huan 一动不动地盯着他,全身灰黄,在月光下显得格外诡异。
· 画外音:物大为妖,这在山里是恒古不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