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集:
场景一:南京某宾馆 - 日 - 内景
· 远镜头:宾馆房间窗帘紧闭,光线昏暗,两张床上分别躺着一对中年夫妇,盖着被子却毫无睡意,房间内弥漫着浓重的悲伤气息。
· 中镜头:“我”(40 岁,身着素色衬衫,手持念珠)坐在沙发上,看着床上悲痛欲绝的夫妇,轻轻叹了口气。
· 特写:床头柜上放着一张年轻男子的照片,20 多岁,笑容灿烂,背景是南京某大学门口。
· 画外音:“2018 年 6 月 1 日,儿童节。一个本该充满欢乐的日子,却成了这对夫妇的末日 —— 他们 28 岁的儿子在南京猝死。”
· 我(轻声):(起身走到床边)嫂子,人死不能复生,咱们得让孩子走得安心。我已经联系了道观,下午就做法事超度。
· 特写:母亲(50 岁,张兰)猛地抬头,双眼红肿,泪痕遍布脸颊。
· 张兰(嘶哑):超度?有什么用!我儿子都没了…… 那什么神仙,要是真有灵,怎么不保佑我儿子!
· 我(瞳孔骤缩,特写):(下意识握紧念珠)心中警铃大作,却见张兰把头埋进被子,哭声更加凄厉。
· 配乐:低沉的大提琴声渐入,带着无尽的哀伤,持续 5 秒后突然停顿。
场景二:宾馆房间 - 夜 - 内景
· 远镜头:夫妇俩已昏昏入睡,“我” 坐在窗边打坐,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在地板上,形成一道狭长的光带。
· 中镜头:“我” 渐渐闭上眼,呼吸变得均匀。
· 梦境场景
o 空镜头:云雾缭绕的天宫,琼楼玉宇在云端若隐若现,仙鹤成群飞过。
o 中镜头:“我” 悬浮在空中,低头看不见人间,只能看到白茫茫的云海。
o 特写:突然,一道金光从下方直冲云霄,伴随着轰隆隆的雷声,金光中显现出张兰的那句话,每个字都如惊雷般炸响。
o 画外音:张兰的声音(失真、回荡)“那什么神仙,要是真有灵,怎么不保佑我儿子!”
o 近镜头:一个威严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看不见人影,却能感受到强烈的压迫感。
o 威严声音:(愤怒)你让他们处理好后事,三天之内,到某某大帝神像前磕四十九个头赔礼道歉!现在就去让她磕九个头,每个头都要喊 “某某大帝我错了”!
o 我(梦中急切):(鞠躬)需要带水果贡品吗?
o 威严声音:(斩钉截铁)不要她的水果,就要她磕头!
· 回到现实:“我” 猛地惊醒,冷汗浸湿后背,看了一眼手表,凌晨 5:10。
· 特写:手表指针滴答作响,映出 “我” 凝重的表情。
场景三:宾馆房间 - 日 - 内景
· 中镜头:“我” 叫醒夫妇俩,将梦境和盘托出,两人面面相觑。
· 我(严肃):你们还记得《西游记》里凤仙郡求雨的故事吗?
· 丈夫(50 岁,李建国):(点头)记得,因为郡侯得罪上天,三年大旱……
· 特写:张兰脸色煞白,嘴唇颤抖。
· 我:嫂子昨天那句话,已经触怒神明。现在必须按梦中所说,先磕九个头谢罪。
· 中镜头:张兰犹豫片刻,突然翻身下床,跪在地板上,对着空气连磕九个头。
· 张兰(哭腔):“某某大帝我错了!”“某某大帝我错了!”…… 每磕一个头,声音就颤抖一分。
· 特写:“我” 看着她磕完最后一个头,念珠在手中转动,心中稍安。
场景四:淮安市盱眙县玉皇宫 - 日 - 外景
· 远镜头:古朴的道观依山而建,红墙灰瓦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山门前有两个石狮子,威严耸立。
· 中镜头:“我” 带着夫妇俩走上石阶,张兰脸色苍白,脚步虚浮,李建国搀扶着她。
· 近镜头:道观大门敞开,却空无一人,只有香炉中袅袅升起的青烟。
· 我(疑惑):(四处张望)奇怪,明明说好今天开门的。
· 中镜头:三人走进大殿,对着正中的神像磕了四十九个头,张兰中途几次差点晕倒,都被李建国扶住。
· 特写:磕完头起身时,张兰低声说:“实在磕不动了,两遍四十九个,已经是极限了。”
· 画外音:“她以为只是随口一说,却不知冥冥中自有定数。”
· 中镜头:三人走出大殿,准备离开时,一个白发老道长从院子角落走出,身着灰色道袍,手持拂尘。
· 老道长(80 多岁,薛悟诚):(微笑)三位是来拜某某大帝的吧?跟我来。
· 特写:“我” 惊讶地看着老道长,明明刚才喊了半天没人应。
· 中镜头:老道长带着他们来到偏殿,一尊威严的神像矗立在正中,正是梦中的某某大帝。
· 张兰(愣住,特写):(突然明白)原来…… 原来要磕两遍……
· 近镜头:她再次跪下,虔诚地磕完剩下的四十九个头,这次动作虽慢,却异常坚定。
场景五:云阳县某老式居民楼 - 日 - 内景
· 远镜头:客厅里摆放着老式家具,墙上挂着几张黑白照片,其中一张是年轻的大伯穿着军装的照片。
· 中镜头:大伯(80 岁,黄家强)坐在太师椅上,手里拿着一本线装书,戴着老花镜,神情安详。
· 特写:书的封面上写着《周易探源》,字迹古朴。
· 画外音:“我大伯,黄家强,和 BEYOND 乐队的黄家强同名同姓。他年轻时当过兵,退役后和我爸在一个工厂上班,性格却截然不同。”
· 闪回:
o 远镜头:三十年前的工厂宿舍,年轻的爸爸(30 岁)正在暴揍 “我”(10 岁),因为 “我” 打碎了邻居的玻璃。
o 中镜头:大伯(35 岁)走进来,几句话就劝住了爸爸,还摸了摸 “我” 的头,递给 “我” 一颗糖。
o 特写:“我” 接过糖,看着大伯温和的笑容,心中的恐惧消散不少。
· 回到现实:“我”(40 岁)坐在大伯对面,看着他看书的样子,思绪万千。
场景六:云阳县某家属院 - 日 - 外景
· 远镜头:九十年代的家属院,红砖墙,水泥地,几个孩子在玩耍,其中一个男孩(10 岁,黄颜)跑得最快,突然被石头绊倒,摔在地上。
· 中镜头:黄颜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脸上带着倔强,却不敢回家 —— 因为他逃了课。
· 特写:他和几个同学商量着什么,其中一个同学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钱,递给黄颜。
· 画外音:“1995 年,我幺爸的儿子黄颜失踪了。这可急坏了全家,到处寻找都杳无音讯。”
场景七:大伯家 - 夜 - 内景
· 远镜头:幺爸(40 岁)和幺妈(38 岁)坐在大伯家的沙发上,急得满头大汗,幺妈不停地抹眼泪。
· 中镜头:大伯坐在对面,手里拿着三枚铜钱,在桌上摆了一个卦象。
· 特写:铜钱排列成一个奇怪的形状,大伯眯着眼,手指在卦象上点点画画。
· 大伯(沉稳):放心,孩子没事。他在西方,不远不近,后天下午会自己回来。
· 幺爸(疑惑):西方?万州市?他去那里干什么?
· 大伯(微笑):天机不可泄露,等着就是。
· 近镜头:幺妈半信半疑,但看到大伯胸有成竹的样子,心中稍安。
场景八:幺爸家 - 日 - 内景
· 远镜头:后天下午,幺爸家客厅,幺妈正在做饭,时不时看向门口,神情焦虑。
· 中镜头:突然,门被推开,黄颜(10 岁)走了进来,衣服脏乱,头发纠结,脸上沾满灰尘。
· 特写:他嘴唇干裂,肚子饿得咕咕叫,看到桌上的馒头,伸手就抓。
· 幺爸(从里屋冲出,中镜头):(又气又喜)你个小兔崽子!跑哪去了!
· 黄颜(嘴里塞满馒头,含糊不清):去…… 去万州了…… 钱花完了……
· 画外音:“后来才知道,他逃课后不敢回家,和同学跑到 60 多公里外的万州市,那正是云阳县的西方。”
· 特写:大伯坐在一旁,端起茶杯,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场景九:“我” 家 - 夜 - 内景
· 远镜头:“我”(30 岁)坐在沙发上,看着儿子(5 岁)在地毯上玩耍,妻子(28 岁)在厨房洗碗。
· 中镜头:“我” 拿起手机,翻到大伯的号码,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放下。
· 我(独白,画外音):“结婚前问过一次八字,儿子出生时问过一次五行,大伯总是说‘可以可以’‘不缺不缺’。或许,他是想让我们顺其自然吧。”
· 特写:窗外夜色渐浓,远处的路灯亮起,像一颗颗孤独的星辰。
· 配乐:轻柔的钢琴曲响起,带着淡淡的温馨,渐渐淡出。
场景十:大伯家 - 日 - 内景
· 远镜头:十年后的某天,“我” 带着儿子(15 岁)来看望大伯,他依然坐在那张太师椅上,只是头发更白了,背也有些驼。
· 中镜头:儿子和大伯聊天,问起当年堂弟失踪的事,大伯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
· 特写: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大伯布满皱纹的脸上,显得格外安详。
· 画外音:“有些事,不必说透。有些人,自带玄机。大伯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我们能读懂的,只是扉页上的寥寥数语。”
· 空镜头:书架上摆满了易学书籍,阳光照在书脊上,反射出淡淡的光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