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在呼兰师范学校的学习
1
呼兰师范学校,地处我国女作家萧红的故乡——呼兰镇。呼兰镇在松花江北,距离哈尔滨市25公里,属于哈尔滨近郊县。这里平原辽阔,交通发达,是松花江北沿的鱼米之乡。
如今,这个学校,与我息息相关,它将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学校。
我背着行囊,踏上入学之旅,几经换成,我在呼兰镇火车站下车,轻盈的脚步,如同琴键上跳跃的音符,又像戏台上青衣的流水步一样轻飘飘,一路飘到呼兰师范学校门前。
呼兰镇南大街12号,在一个不太宽的街道旁,抬头便看见“呼兰师范学校”几个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大字,高高举在学校大门上方。
站在学校门口片刻,真兴奋,“你好!”我向着校牌挥了挥手,我山一程,水一程,皆为远方有你。
这时,来自四面八方的萃萃学子,怀揣金色梦想,寻求呼兰师范学校,这座知识的殿堂,读者的伊甸园。
走进校门,看到了一个安排紧凑的校园。一座黄色的二层小楼,挨着门口的收发室,是音乐班,体育班的教室。再往里走,南边有一个大操场,北面有一个小操场,小操场东侧,是学校大礼堂。
小操场的偏后一点,是一座三层小楼,那是我们的宿舍楼。从文科六班,到文科十一班的男女同学,均住二楼。理科女生住三楼,男生住一楼。这可是我们学校的一个大家庭。
我们文科教室,离宿舍很近,三、五分钟的距离。文理科教室很近,走廊里出出入入,经常会看到同乡沈希华姐姐。
放眼南望,袅袅炊烟在上空飞舞,带着饭菜的香味儿,那是我们学校食堂的烟火。
校园翠绿成荫,通道两侧,栽种着整齐的糖槭树 ,像一个个守护神,守护着我们的校园。据说:糖槭树,是一种甜树,年头多了,就能产糖,要么,校园里总能闻到一股甜甜的味道。
学校北侧,有一棵榆树,这棵榆树,是一个三胞胎,一个根处,并列生出三根树干,像桃园三结义,肝胆相照。
它算不上高大苍劲,没有遮天蔽日的模样,却是我们同学的“宠儿”,也是喜鹊的驻足地。
尤其是春天,那一串串榆钱,沉甸甸地挂在枝条上,将淡淡的清香散发出来,讨得蜜蜂的亲吻与爱慕。春夏之际,是它分枝散叶的季节,那翠绿的枝条,努力向四周伸展,充满遐想,课间,同学们钟情于树下,谈天说地,热爱生活的心,与夏天一样滚热。
校园里,环境优雅,设施齐全,文化气息浓厚,是一处规范的教学沃土,相信在这片沃土之上,会有郁郁葱葱的生机与活力,将来也会酿酒出甜蜜的理想。
如今,又能坐在教室里学习了,又能听到老师讲课了,觉得自己是上天的“宠儿”,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2
学校的课程,按教学大纲要求,将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几方面,进行教学培养与训练,是为教育,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
学校为我们开设的科目:语文基础知识,现代文选,鲁迅文选,古文观止,心里学等课程。
老师郑安仁是我们文科十班的班主任,兼我们的现代文选教学课程。
师范学校师资雄厚,一位位智慧锦囊,温润儒雅的老师轮番我们传授知识。
其中,我们对《鲁迅文选》非常感兴趣。
同学们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因为鲁迅先生笔挺的头发,竖起来像一根根钢针,浓密的胡须,棱角分明。文章与鲁迅本人极具鲜明的个性特点。
他的文章,思想观点独特,个性鲜明,语言犀利,深刻,有“嚼头”,有“咀嚼”的价值和品味的必要。
加之,负责教我们鲁迅文选的李老师,太优秀,鲁文讲得太生动,他讲课的语言,风趣幽默中激发了我们学习鲁文的热情,同学们学习积极性高涨。
从小学的《少年闰土》到师范学校期间的《阿Q正传》,再到《祥林嫂》《孔乙己》等等课文,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思想上的触动。
“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 ,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台,柜里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五文桐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只有穿长衫的,才踱步酒店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坐喝。”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在鲁迅笔下,是个“特殊”的人。上文中的“短衣帮”是穷人;穿“长衫”的是富人。是两种人,是两个阶级。
而孔乙己,是介于两个阶级之间的人。虽然有文化,却没有经济,没有地位,却经常“之乎者也亦然哉”地摆着读书人的架子。
“长衫”,在当时,是阶级,是地位,是学识,是文人的清高,是读书人的象征,就像现在的大学毕业证。
鲁迅笔中,要批判的是孔乙己的虚荣 与精神上的麻木,是封建社会下奴役的糊涂。
李老师讲:“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的“枷锁”。作为当代的青年人 一时的困难,不等于一生的失败,当代年轻人,绝不应该被禁锢在“长衫”中,而应当积极寻求出路,要有勇拼,敢闯的精神。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呼唤,是呐喊
(这可不是我说的,这是老师讲课时说的。)
鲁迅先生在批判一些人的时候,写出的文章语言,特别犀利,成了骂战中的经典之作,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杀伤力非常之大。其文如一柄利剑,直刺向对方。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刀枪,是匕首,是锐利武器。
(这可不是我说的,这是老师讲课时说的)
鲁迅先生的文章,也有风趣,幽默的时候。在他的现代文《秋夜》中写到: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株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普通的事情,用文学语言表达,增添了幽默风趣感,行文超妙之极,不觉令人捧腹大笑。
(这可不是我说的,这也是老师讲课时说的)
人家说:少年读不懂鲁迅,读懂已是中年人。生活中像闰土,从少没有“门弟”概念,活泼可爱。到中年吃过了生活的艰难,在“规矩”面前,知道了需要“低着头,弯着腰,”才能活下来,这是残酷的社会现实。
鲁迅先生把旧的统治,看成是一个“铁笼子”,那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就是“铁笼子”里熟睡的人,在清醒人眼里,是一种悲哀,但是,他们却习以为常,不斗争,不反抗。
于是,鲁迅就发出呐喊,呼唤那些精神上麻木的人,清醒过来,勇敢斗争。
没有经历过生活压迫的年青人,哪里懂得如此深刻的道理呢?
在鲁迅先生面前,我永远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学生,有的只是崇拜,岂敢对一位文学巨匠随意说说?对于鲁迅先生,我只想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作家贾平凹说:“鲁迅先生的作品,距今已经有百年,但是,不仅不过时,而且常读常青。鲁迅先生笔下,那精辟而深刻的话语,仍然使人振聋发聩。”我就是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
学习古文学,是一种时空上的穿越,同学们颇感兴趣。
喜欢复古,穿越几千年以前,似乎看到,春秋战国时期,穿着宽袖长袍的古人,脑后拖着一条长长的大辫子,或头上挽着一个“髻”字,在摇头晃脑地读着篇篇凝练的文言文。
《劝学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趾而望矣,不如登之而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急也,而闻者彰。
第一句话,十五个字,表达的意思用白话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不睡觉地冥思苦想,结果毫无意义,不如脚踏实地去学习。
15个字的古文,用31个字的现代白话才能说明白,说明古文字,精炼,听起来文绉绉的,也好听。所以我喜欢古文,也喜欢听老师讲古文。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些都是古文课堂,要求学生会背诵的经典片段,读起来朗朗上口,感觉古文有学头。
古时候,“之乎者也亦然哉”,写得成文好秀才。
《论语》中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滋养了无数年青人。也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流传,值得今人借鉴。
况且,为我们讲古文观止的张老师,教学风格古朴,沉稳,严谨,有序。那咬文嚼字地讲解,那一字多含的古文字,一直吸引着我们乐意阅读,背诵。
语句凝练,含义隐晦,谦恭儒雅,干净利落的古文言,闪耀着古人的智慧火花,让我们领略到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愿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尔后,同学们从饭堂打饭回来,半路上,遇上正去食堂的同学,曰:“饭堂食者,多乎哉?”答曰:“不多也。”
一同学绷着脸戏言:“吾等短衣帮,将饭菜打至寝室食用,尔等长衫者,要酒要菜,踱至在食堂的桌椅上慢慢坐喝矣。”另一位同学:“然也,然也。”
于是乎,一阵欢声笑语飘出“哈哈哈……”
吾等同窗契友,应沾然点孔乙己之文采,方显书生气也,书生气,乃书香,文雅之气,孔乙己乃读书人,吾等亦读书之人矣,然?
此时,一同学弯腰弓背,作持礼相迎状,曰:“闻孔乙己不远侠路游至于此,吾等在此恭候多时亦。”
此时,正好张老师路过这里,看到同学们在此“之乎者也”的玩笑,他曰:“诸多孔乙己?请问诸君,有茴香豆吗?咱共饮几杯如何?”
于是乎,校园里爽朗的笑声,又飘将至云天外矣!
盖同学者,乃同门共学之人,相知相惜,情同手足,其义之重,固非他人所能及也,余忆昔时,朝朝暮暮,勤奋攻读,便是也。
2025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