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集:
【开场】
空镜头:黄河古道的航拍画面,浑浊的河水在大地上画出诡异的弧线。配乐:羊皮鼓的节奏混合着河水奔腾声。
画外音(白石头):老辈人说黄河里锁着八大王,六十四个将军。我们白家世代做河兵,不是守着水,是守着河底那些不该见光的东西。
【场景一:黄委会办公室 - 日 - 内】
中景:白石头(20 多岁)接过父亲的红宝书,封面上 “治黄圣经” 四个字已褪色。特写:书中夹着的河兵徽章,“河” 字被水锈侵蚀得模糊不清。
父亲:(咳嗽)记住,见了铁管别挖,遇着铜钟别敲,天坑的水…… 别喝。
近镜头:白石头发现书里夹着半张黄河古道图,某段河道被朱砂圈出,旁边写着 “1958”。
【场景二:黄河古道 - 1958 年 - 日 - 外】
远景:河工们围着刚挖出的铁管,管身反射出与河水不同的光泽。中景:年轻的白父(20 多岁)阻止众人开挖,铁管突然发出低沉的嗡鸣。
特写:铁管表面的锈迹脱落,露出类似鳞片的纹路。慢镜头:夕阳西下时,铁管开始下沉,河工们的影子被拉长成水蛇形状。
老河工:(大喊)是河大王在收东西!快拜!
空镜头:次日清晨,干涸的河床突然涨水,铁管消失处浮起一层油花。
【场景三:黄委会大院 - 日 - 外】
中景:白石头巡逻时经过古槐,树上挂满红布和童鞋。特写:某双鞋子的鞋底绣着 “泰山石敢当”,与办公室的石碑字样一致。
跟镜头:他走向天坑,坑边的泥土呈砖红色,散落着锈蚀的铜钱。近镜头:天坑冒出的寒气在他睫毛上凝结成霜,霜花形状酷似小鱼。
白石头:(内心独白)父亲说 1965 年有人在这里溺死,捞上来时手里攥着明代的玉佩。
【场景四:会议室 - 夜 - 内】
中景:山东调来的李主任(50 多岁)主持会议,墙上挂着泰山石的照片。特写:石上的五个字在灯光下忽明忽暗,“当” 字最后一笔格外清晰。
李主任:(敲桌子)明天用二十车生石灰填了天坑,再种桃树!
闪回镜头:
· 1946 年,孔向荣在大王庙前跪拜,供桌上的金蛇突然抬头
· 1938 年,刘峙护送金色小蛇入水,蛇尾扫过他的官印
· 1900 年,某河兵日记中画着铜钟,钟内骷髅头的牙齿数量与河兵人数一致
近镜头:白石头的钢笔漏墨,在会议记录上晕染成黄河的形状。
【场景五:天坑 - 夜 - 雨 - 外】
远景:暴雨中,二十辆卡车倾倒生石灰,白雾从坑底喷涌而出。中景:白石头和同事们用淤泥覆盖生石灰,铁锹碰撞时火星四溅。
特写:桃树苗刚栽下就被雨水冲倒,根系暴露在外,酷似人的手指。低角度镜头:天坑深处传来沉闷的钟声,与 1965 年铜钟的记录频率一致。
蒙族女同事:(递砖茶)老人们说,黄河里的东西最怕桃树……
【场景六:黄委会大院 - 第七天 - 晨 - 外】
中景:众人围着天坑旁的尸体,红衣女子被泰山石压住,头发在水中漂浮。特写:石上的 “当” 字被血染成红色,女子的指甲缝里塞满河泥。
慢镜头:白石头翻开红宝书,某页空白处有父亲后来补写的字:“第七天,河煞最盛”。近镜头:池子里的两条红鲤鱼肚皮朝上,鱼鳞上沾着生石灰粉末。
李主任:(颤抖)她怎么可能移动这块石头……
【场景七:古槐下 - 多年后 - 日 - 外】
中景:退休的白石头(70 多岁)抚摸古槐,树上的红布换成了祈福牌。特写:他从怀中掏出褪色的河兵徽章,“河” 字已被岁月磨平。
空镜头:天坑原址建起花坛,某朵月季的花瓣上,有淡淡的 “泰山石敢当” 印记。配乐:黄河的水流声中,混入铜钟的余韵和红衣女子若有若无的叹息。
画外音(白石头):后来我才明白,河兵守的不是黄河,是人心的敬畏。当最后一块泰山石被冲走时,有些东西,就再也镇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