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集:
场景一:屏东某公寓 - 夜 - 内
时间:2002 年 5 月 30 日
中镜头:张先生(35 岁)疲惫地将公文包扔在沙发上,随手拿起茶几上的手机。屏幕亮起,显示有一条未读短信。
特写:短信内容:“远传用户您好,您有一通语音留言,请直拨 222 收听。”
张先生(自语):又是诈骗短信?
近镜头:他皱着眉按下拨号键,将手机贴在耳边。
听筒音:机械女声报时 “送出,星期四,5 点 21 分”。
突然插入音效:长达 10 秒的男人呜咽声,模糊不清,夹杂着海浪拍岸的声音。
特写:张先生的瞳孔骤然收缩,手指不自觉地收紧,指节泛白。
听筒音:接着是更急促的啜泣,随后传来断断续续的 “为什么…… 为什么……”
中镜头:张先生猛地将手机从耳边拿开,脸色苍白。他盯着手机屏幕,呼吸变得急促。
张先生(对着手机):谁?谁在恶作剧?
特写:手机屏幕暗下去,只剩下海浪声还在耳边回响。
画外音:有些声音,一旦听到就再也挥之不去。它们像潮湿的雾气,钻进骨头缝里,让人浑身发冷。
场景二:办公室 - 日 - 内
时间:第二天
中镜头:张先生将手机连接到电脑,周围围了几个同事。电脑屏幕上显示正在播放一段音频文件。
特写:波形图上,代表声音的线条剧烈起伏,尤其是在呜咽声出现时,像一条挣扎的蛇。
同事 A(小声):这背景音…… 真的像海浪。
近镜头:张先生戴着耳机,眉头紧锁。他将进度条拉到中间,再次播放。
耳机音:“不要…… 我不要死…… 不要死在这……”
特写:张先生猛地摘下耳机,额头上渗出冷汗。
张先生:你们听到了吗?他说他不想死。
同事 B(咽了口唾沫):张哥,这…… 会不会是华航那事?
中镜头:众人面面相觑,办公室里的空气瞬间变得凝重。窗外的阳光明明很亮,却照不进这小小的空间。
画外音:5 月 25 日,华航空难,二百多人全部遇难。而今天,是他们的头七前一天。
场景三:远传电信营业厅 - 日 - 内
中镜头:张先生坐在柜台前,对面的工作人员(20 多岁)不停地敲着键盘。
工作人员:先生,真的查不到。这个号码没有任何登记信息。
近镜头:张先生的手紧紧攥着手机,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张先生:不可能!任何来电都有记录的!
特写:工作人员无奈地摇头,电脑屏幕上显示着 “无此号码信息” 的提示。
画外音:有些谜团,从一开始就注定没有答案。就像掉进深海的石头,连涟漪都不会留下。
场景四:屏东市警局 - 日 - 内
中镜头:张先生坐在笔录室里,对面的警察(40 多岁)正在记录。
警察:你说的这个留言,我们会留意。但没有证据证明这和空难有关,也不能随意调取通讯记录。
近镜头:张先生的眼神黯淡下去,他知道,这一趟又是白费功夫。
张先生(低声):如果…… 如果这真的是遇难者的声音呢?
特写:警察停下笔,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空气里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场景五:张先生公寓 - 夜 - 内
时间:一周后
中镜头:张先生的电脑屏幕上,邮件界面显示着已发送邮件列表,收件人密密麻麻。
特写:鼠标点击播放,那段诡异的留言再次响起。呜咽声、海浪声、模糊的话语……
画外音:这段录音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越来越大。有人说听到了 “我怎么会在这”,有人说声音像自己遇难的亲友。
中镜头:手机铃声突然响起,张先生吓了一跳。他看着来电显示,是陌生号码。
特写:他犹豫了几秒,按下接听键。
听筒音:(一个女人的声音,带着哭腔)张先生吗?我…… 我听到那段录音了,那是我丈夫的声音……
中镜头:张先生握着手机,呆坐在椅子上。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仿佛要将整个城市吞噬。
画外音:真相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逝去的人,以另一种方式,留在了亲人的记忆里。
场景六:公墓入口 - 黄昏 - 外
时间:清明节前
远镜头:细雨蒙蒙,一座依山而建的公墓笼罩在雾气中。墓碑排列整齐,像沉默的队列。
中镜头:“我”(30 岁)和妈妈(50 多岁)撑着伞,沿着石板路往里走。妈妈手里提着一个篮子,里面装着纸钱和祭品。
近镜头:“我” 的鞋子踩在湿漉漉的石板上,发出轻微的声响。周围很安静,只有雨声和偶尔传来的鸟鸣。
妈妈(边走边说):你爷爷最疼你了,这次回来得晚了,他肯定不高兴。
我(苦笑):工作太忙了,实在抽不开身。
画外音:时间总在不经意间溜走,等我们想起回头看看时,才发现已经走了很远。
场景七:爷爷墓前 - 黄昏 - 外
中镜头:妈妈将祭品摆在墓碑前,点燃香烛。“我” 蹲在地上,用打火机点燃纸钱。火苗在雨中摇曳,映红了两人的脸。
特写:墓碑上爷爷的照片,笑容慈祥。雨水打在照片上,像泪水滑落。
妈妈(对着墓碑):爸,小远来看你了。他现在工作挺好的,您放心。
近镜头:“我” 的手有些颤抖,纸钱在风中打着旋儿。
画外音:有些思念,只能在这样的时刻说出口。对着冰冷的墓碑,仿佛能听到亲人的回应。
场景八:公墓公厕 - 黄昏 - 内
中镜头:“我” 走进公厕,里面空荡荡的。墙壁有些斑驳,灯光昏暗。
突然插入音效:一阵清脆的铃铛声 “叮铃铃……”
近镜头:“我” 愣了一下,四处张望。公厕里除了几个隔间,什么都没有。
我(自语):奇怪,哪来的声音?
特写:“我” 的头顶上方,只有一盏昏黄的灯泡在摇晃。铃铛声还在继续,好像就在耳边。
中镜头:“我” 匆匆上完厕所,快步走出公厕。铃铛声一直跟着他,直到走到妈妈身边。
我(问妈妈):妈,你听到铃铛声了吗?
妈妈(疑惑):什么铃铛声?没有啊。
特写:“我” 的眉头皱了起来,心里有些发毛。
场景九:加油站 - 日 - 外
时间:第二天
中镜头:一辆面包车停在加油站旁,“我” 和家人下车活动。妈妈和几个阿姨站在一旁聊天,手指着不远处的一栋四层楼房。
阿姨 A:就是那家人,太惨了。
阿姨 B:是啊,养了个白眼狼,把自己爹妈都杀了。
近镜头:“我” 顺着她们指的方向看去,那栋楼房看起来很气派,门口却冷冷清清。
特写: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太从楼房大门里走出来,慢慢向面包车这边走来。
我(自语):这就是那对老夫妻?
中镜头:“我” 走到面包车左边,想看看那对老人。但车边只有加油的工作人员,根本没有老人的身影。
我(问表姐):姐,你刚才看到一对老人过来吗?
表姐(茫然):没有啊,你看错了吧?
小表弟(突然说):我看到了,一个爷爷和一个奶奶。
特写:“我” 的心里咯噔一下,后背瞬间冒出冷汗。
场景十:外婆公墓 - 下午 - 外
中镜头:“我” 和妈妈、二姨走进另一座公墓。这里环境很好,绿树成荫,远处有一条小河。
近镜头:“我” 突然停下脚步,侧耳倾听。
二姨(问):怎么了?
我(犹豫):没什么,好像又听到铃铛声了。
妈妈(皱眉):别瞎说,哪有什么铃铛声。
中镜头:三人走到外婆墓前,开始祭拜。二姨打开篮子,突然惊叫一声。
二姨:咦,纸钱怎么少了一半?
特写:篮子里的纸钱只剩下寥寥几张,明显比带来的时候少了很多。
中镜头:三叔跑回车上找,回来摇摇头。
三叔:车上没有。
我(画外音):难道是那对老人拿走了?这个念头一出,我浑身都觉得冷。
场景十一:外婆公墓公厕 - 下午 - 内
中镜头:“我” 走进公厕,妈妈和二姨站在门口等。
突然插入音效:“叮铃铃……” 铃铛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清晰。
特写:“我” 抬头四处寻找,终于发现声音好像是从厕所门口传来的,但那里什么都没有。
我(问门口的妈妈和二姨):你们真的没听到?
妈妈和二姨(同时摇头):没有。
近镜头:“我” 走出公厕,发现公厕里果然没有镜子。心里突然想起朋友说的话,公墓里忌讳镜子。
画外音:有些声音,或许只有特定的人才能听到。它们像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问候,提醒着我们,那些逝去的人,从未真正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