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天:马尔代夫渔村的魔鬼鱼之味
飞机降落在马尔代夫马累国际机场时,周艳景透过舷窗看到了那片传说中的蓝——印度洋的海水呈现出层次分明的蓝绿色调,珊瑚礁在清澈的水下若隐若现,如同一幅流动的水彩画。
“终于到了!”她深吸一口气,仿佛已经闻到了海风中的咸鲜味。
施永报早已拿起相机,对着窗外的景色连按快门。“光线太完美了,这色彩饱和度简直像是调过色的,但这就是马尔代夫的真实模样。”
来津泽最后一个站起来,伸了个懒腰:“提醒你们,马累机场到渔村还要坐一小时船,现在兴奋还太早。”
三人拖着行李走出机场,热浪立刻扑面而来。周艳景的额头上立刻沁出了细密的汗珠,但她顾不上擦,目光已经被码头边色彩鲜艳的多尼船吸引——那些传统木制渔船有着夸张的弧形船头,像极了微笑的海豚。
“哈!我们的‘专车’来了。”来津泽指着一艘比其他船更大些的多尼船,船尾站着一个皮肤黝黑、笑容灿烂的马尔代夫男人,正朝他们挥手。
“那是哈桑,我联系好的向导。”来津泽用流利的迪维希语向对方打招呼,引得哈桑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你的迪维希语说得比很多马累人都好!”哈桑热情地握住来津泽的手,“欢迎来到马尔代夫,朋友们!”
施永报已经迫不及待地爬上船,调整相机参数。周艳景则小心地踩着摇晃的甲板,感受着脚下木板的纹理和海水的起伏。
多尼船缓缓驶离码头,马累岛在视野中逐渐缩小。哈桑站在船尾掌舵,向他们介绍:“我们要去的是北马累环礁的一个小渔村,那里游客很少,但有着最地道的马尔代夫美食。”
船行约半小时后,海水颜色变得更加深邃,偶尔能看到鱼群从船边掠过。施永报趴在船边,镜头对准水下:“看!那条蓝色的鱼!”
“那是蓝纹鲷,”哈桑笑着说,“等会儿你们会看到更多,我们渔村附近的珊瑚礁是它们的家。”
周艳景从包里掏出笔记本,开始记录:“哈桑,你们渔村主要捕什么鱼?”
“金枪鱼、鲣鱼、石斑鱼...哦,还有今天我们要吃的魔鬼鱼。”哈桑露出神秘的笑容,“我弟弟今早刚捕到一条新鲜的,已经处理好等着烧烤了。”
“魔鬼鱼?”周艳景眼睛一亮,“就是那种扁平的、像风筝一样的鱼?”
“没错,学名叫做蝠鲼。”哈桑点点头,“我们马尔代夫人吃魔鬼鱼有上百年历史了,它的肉质紧实,有种特殊的鲜味。”
船继续前行,远处出现了一串珍珠般的岛屿,绿树环绕着洁白的沙滩。哈桑指向其中一个较大的岛屿:“那就是我们的目的地。”
当多尼船靠岸时,几个光着脚的孩子跑过来帮忙拴绳子。施永报立刻举起相机,但孩子们害羞地躲开了镜头。
“别急,”来津泽低声说,“先和他们做朋友。”
他蹲下身,从包里掏出几包中国糖果分给孩子们。很快,孩子们就围着他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施永报趁机抓拍了几张自然的表情。
渔村不大,椰子树下的房屋漆成明亮的蓝色和绿色,空气中弥漫着海盐和烤鱼的香气。哈桑领着他们穿过沙路,来到海边一处用棕榈叶搭建的凉亭。
“先喝点新鲜椰汁解渴。”哈桑砍开几个青椰子,插上吸管递给他们。
周艳景啜饮着清凉甘甜的椰汁,环顾四周。凉亭不远处,几个妇女正围坐在一个大石臼旁捣碎某种香料,发出有节奏的“咚咚”声。
“那是我们在准备咖喱用的香料。”哈桑顺着她的目光解释道,“马尔代夫咖喱和印度、斯里兰卡的不太一样,我们用更多椰子和本地香料。”
正说着,一个年轻人提着一条处理好的大鱼走了过来。那条鱼扁平宽大,两翼展开足有一米多,灰褐色的表皮已经被去除,露出粉白色的肉。
“这就是魔鬼鱼!”哈桑自豪地介绍,“我弟弟阿里,我们村最好的渔夫。”
阿里腼腆地笑了笑,开始用刀在鱼肉上划出菱形的花纹。周艳景凑近观察:“为什么要这样切?”
“让调味料更容易渗透,也方便烤制时受热均匀。”阿里头也不抬地回答,手上动作娴熟。
施永报从各个角度拍摄阿里处理鱼的过程,时而蹲下,时而踮起脚尖,寻找最佳构图。汗水顺着他的太阳穴流下,但他浑然不觉。
哈桑从屋里拿出一个石磨,开始现场磨制椰蓉。“我们马尔代夫的椰奶咖喱,椰蓉必须现磨现用,罐装的永远做不出那个味道。”
周艳景认真记录着每一个步骤:“你们用的是什么椰子?看起来比泰国的要小一些。”
“马尔代夫特有的矮种椰,甜度更高。”哈桑边磨边说,“我们岛上每户人家都种几棵椰子树,既是食物也是建筑材料。”
阿里已经将魔鬼鱼放在一个特制的铁架上,下面堆好了椰壳和木炭。火点燃后,散发出淡淡的甜香。
“椰壳炭火烤鱼是我们最传统的做法。”阿里翻转着鱼架,“温度均匀,还有椰子的香气会渗入鱼肉。”
等待烤鱼的过程中,哈桑带他们参观了渔村。周艳景注意到几乎每家屋前都晒着鱼干,形状大小各异。
“那是我们的‘马尔代夫鱼’,”哈桑解释道,“其实就是金枪鱼经过特殊发酵和晒干制成的。可以保存很久,是我们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和出口产品。”
施永报对着一串串金黄色的鱼干按下快门:“这光线太棒了,逆光下鱼干几乎是半透明的。”
当他们回到凉亭时,魔鬼鱼已经烤得金黄,表皮微微焦脆,散发出诱人的香气。阿里正用刷子往鱼身上涂抹一种橘红色的酱料。
“这是我们特制的辣椒酱,用本地小红椒、酸橙汁和椰奶调制。”阿里解释道,“会有点辣,但和鱼肉的鲜甜是绝配。”
周艳景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哈桑大笑着招呼大家坐下:“马尔代夫人吃饭不用餐具,我们用手感受食物的温度与质地。”
他撕下一大块鱼肉递给周艳景。鱼肉雪白,纹理分明,冒着热气。周艳景小心地接过,感受到鱼肉惊人的弹性。
“先尝尝原味。”哈桑建议道。
周艳景将鱼肉送入口中,立刻被那丰富的口感征服了——外表微脆,内里却异常柔嫩,带着海洋特有的鲜甜,还有一丝椰香的余韵。
“太美味了!”她惊叹道,“这肉质...比龙虾还要细腻。”
施永报也顾不上拍照了,大口吃着鱼肉,连连点头。来津泽则用迪维希语和阿里交流着什么,两人不时发出笑声。
哈桑的妻子端来了一大锅冒着热气的椰奶咖喱,里面漂浮着各种海鲜和蔬菜。“这是我们的传统咖喱,配烤鱼吃。”
周艳景舀了一勺咖喱淋在米饭上,金黄浓稠的汤汁中能看到细小的香料颗粒。第一口下去,椰奶的香甜先占据味蕾,然后是层层叠叠的香料味道,最后是一丝若有若无的辣味作为收尾。
“这咖喱...太复杂了。”周艳景闭眼品味,“我能尝出姜黄、小茴香、芫荽籽...还有一种我说不上来的香料。”
“那是我们的秘密。”哈桑眨眨眼,“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咖喱配方,传女不传男。我妻子的配方在村里可是数一数二的。”
正当大家享用美食时,天色突然变暗,远处传来雷声。哈桑抬头看了看天:“要下雨了,我们得快些吃完。”
他们加快进食速度,但雨来得比预想的更快。豆大的雨点开始砸在棕榈叶屋顶上,发出密集的敲打声。
“雨季的阵雨,”哈桑无奈地说,“看来你们今天回不去马累了。”
周艳景和同伴们交换了一个眼神——计划外的留宿往往能带来最真实的体验。
“如果不麻烦的话...”来津泽试探地问。
“当然不麻烦!”哈桑爽快地回答,“我家有间客房,虽然简陋,但足够你们三人住了。正好晚上我可以给你们讲讲马尔代夫渔民的饮食故事。”
雨越下越大,海浪拍岸的声音与雨声交织在一起。哈桑的妻子点亮了油灯,昏黄的灯光下,魔鬼鱼的残骨和空咖喱碗显得格外温馨。
周艳景翻开笔记本新的一页,准备记录这个意外之夜的收获。施永报检查着相机里的照片,满意地点头。来津泽则帮着收拾餐具,用迪维希语和哈桑的妻子聊天,逗得她咯咯直笑。
窗外,印度洋的暴雨如幕,而棕榈叶小屋内的美食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