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集. 急中生智
远镜头:陈军与金灿走出写字楼,江汉路霓虹灯初亮,人流如织。
金灿:谈判很顺利,合作十有八九能成。
陈军(望霓虹):李世强有商业头脑,龙馨专业,这合作是机遇,但不能掉以轻心,项目执行要保质量。
金灿:明天曲总回来,要汇报吗?
陈军:当然,他很重视。先回公司整理资料。
中镜头:两人走向停车场,身影被路灯拉长,融入熙攘人群。
空镜头:写字楼顶层,李世强办公室灯光亮着,龙馨与李世强在窗前比划着文件。
画外音:有些合作,看似水到渠成,实则是双方试探后的步步为营。这场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特写:十八楼走廊,“新世纪文化传媒” 铜牌泛冷光,电梯 “叮” 地打开。
中镜头:陈军(藏青色西装)对着落地镜调领带,腕间机械表滴答作响。
近镜头:镜中映出他身后的实习生小李(戴眼镜,抱文件夹)。
小李:陈副总,曲总说车在地下车库等您。
陈军(回头):知道了。
特写:陈军办公桌抽屉里,奥特曼挂件(边缘磨损)静静躺着。
中镜头:黑色奥迪 A6L 行驶在长江隧道,霓虹在车窗上流动。
曲俊(揉太阳穴):和联创传媒的合作,关键在 IP 运营权分成。他们的《江城秘事》纪录片素材库,是打开文旅市场的钥匙。
陈军(望窗外):联创总经理王建国是老媒体人,当年在湖北卫视做《荆楚大地》,因拍三峡移民被通报三次。这种人看重情怀,光谈数据没用。
特写:曲俊眼中闪过赞许,点头。
远镜头:会议室胡桃木桌锃亮,墙上挂着获奖证书,王建国(中山装)端紫砂壶走来。
近镜头:王建国袖口磨损,与陈军握手时力道沉稳。
王建国:曲总、陈副总,久仰。小陈看着面善,在省台实习过?
陈军(递名片):四年前在纪录片中心跟张导,参与过《长江文明》前期调研。
特写:王建国茶杯里的青砖茶,叶片沉底如墨。
王建国(笑):记得!你当时提的 “纤夫号子录音方案” 很妙。
曲俊递过策划案,纸张划过桌面的轻响。
曲俊:我们想解构《江城秘事》素材,用短视频矩阵传播,做互动 H5 让年轻人角色扮演。
王建国(敲策划案):想法不错,但 IP 要长期运营。现在碎片化内容太多,观众注意力像沙漏。
特写:陈军瞥见王建国台历,5 月 26 日画红圈,旁写 “周丽芳忌日”。
陈军(轻声):我们计划在短视频结尾加拍摄花絮,比如《江汉关钟声》那期,重现 1998 年您和周导在关楼顶拍洪水的场景。
特写:王建国握壶的手微颤,茶汤在杯口晃出涟漪。
曲俊(补充):还想在汉街做线下体验馆,把经典场景做成沉浸式剧场,第一期做周导未完成的《武汉记忆》。
中镜头:王建国走到窗边,望江汉路车水马龙。
王建国:十年前,周老弟说,传媒人要做时代的记录者,不是流量的奴隶。现在没人记得镜头背后的温度了。
近镜头:王建国转身,眼底有泪光。
王建国:签试合作协议,但每个策划案要留一页写拍摄背后的人和事,像周老弟的手记。
远镜头:两人走出大楼,长江湿气混着街头小吃香扑面而来。
曲俊:你怎么知道周导的事?
陈军(望世纪大厦 LED 屏):昨晚查资料,周导忌日是今天。省台老前辈说,王建国每年这天去江滩放风筝,上面写着 “周明义”。
特写:LED 屏播放联创宣传片,周明义年轻时扛摄像机的画面一闪而过。
曲俊:明天例会,你讲《江城秘事》规划。把周导手记找出来,省图书馆有存档,我们需要那份情怀。
中镜头:出租车驶离,陈军从后视镜望江汉路,霓虹渐远。
画外音: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他们,正成为讲故事的人。新世纪的复兴之路,才刚刚开始。
空镜头:深夜的汉街写字楼,陈军办公室灯亮着,电脑屏幕上 “《江城秘事》策划案” 字样映在他脸上。
特写:他翻开笔记本,扉页写着:“武汉的故事,藏在长江的浪里,藏在老房子的砖缝里,藏在每个倔强的武汉人心里。”
配乐:低沉的钢琴声渐起,混着隐约的长江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