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们从事课题研究面临的首个阻碍 —— 写作难题,已成功攻克。紧接着,亟待鼓励他们跨越下一道难关。
诸多教师认为自身影响力有限,倘若自己出任课题主持人,既担心无人响应,又忧虑得不到学校的支持。
因而,他们纷纷提议由学校领导担任课题主持人,自己则以成员身份参与研究。
教师们的这种担忧并非无端猜测。长期以来,我们已然习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所有资源分配皆由领导定夺,普通教师在某些时候确实力有不逮。
他们能够毫无怨言地承担工作,完全服从各项分工。然而,若要求他们向领导争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着实是勉为其难,恰似赶鸭子上架般强人所难。
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彻底化解。尽管我反复强调,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在规章制度面前皆应一视同仁、人人平等,但面对现实状况,这些话语难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令人难以全然信服。
常言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 凡事都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正如吃饭需一口一口地吃,长城需一块砖一块砖地砌筑。基于此,我不仅以身作则带头申请课题,还积极动员年轻的学校领导踊跃申报课题。
在我与部分学校领导的带动引领下,学校陆续组建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德育等学科教研组。
每个课题组由六至七名成员构成,刹那间,便有四五十位教师投身到课题研究工作之中。
这一举动不仅填补了学校课题研究长期存在的空白,更在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热烈的课题研究热潮。
为确保各个课题能够顺利立项、深入研究、圆满结题并收获丰硕成果,我不仅精心制定了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为课题研究开辟便捷高效的绿色通道,促使学校各类资源向课题组倾斜汇聚,还时常亲自带领课题组主持人及成员四处走访取经,拜师学艺,全力攻克研究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
为切实保证课题研究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避免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我会对每个课题组的申报方案展开严格细致的审核。
凡是与学校实际情况不符、未能契合时代发展趋势、过于追求高大上却华而不实的研究命题,我一律不予批准,要求重新修订完善。
我还着重强化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力度,要求课题组主持人必须严格依据研究方案有序开展各类研究活动,诸如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召开深度研讨会、举办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全面收集实验数据,并认真撰写分析报告与学术论文等。坚决杜绝为应对上级检查而临时抱佛脚、仓促拼凑资料的虚假行为。
当课题研究达成预期成果且达到研究期限时,我会全力给予支持,助力课题组开展结题及研究成果推广工作。
主动联系各级教育局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的领导莅临学校进行结果验收,并要求学校负责课题研究的领导精心做好各项对接工作,全力保障课题能够顺利结题。
课题结题并非意味着该课题的使命终结,它必须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我会在学校以及兄弟学校广泛大力地推广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一方面,积极协助课题组将研究成果进行系统集结并推广,对于品质上乘的论文集,帮忙联系专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另一方面,精心组织课题组成员在校内外开设公开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学科活动,切实让研究成果充分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正所谓 “珠玉在前”。由于前期几个课题组积累了成功的宝贵经验,率先尝试的教师切实尝到了甜头,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具说服力的宣传者与推动者。
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与积极带动下,许多原本心存顾虑、不敢涉足的教师也纷纷跃跃欲试,满怀热情地摩拳擦掌加入到课题研究的队伍中来。
那些率先品尝到课题研究成果 “甜头” 的教师,心中也萌生了担当课题主持人的想法,于是众多教师一拍即合,研究团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根本无需我再做额外动员,一份份申报书便如雪片般纷至沓来,摆在我的面前。
当然,在为取得的成绩倍感欣喜的同时,我并未得意忘形。我始终严格秉持申报原则,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报书,坚决予以退回。
如今,大部分教师已然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遭遇难题时,他们会自觉自发地组建研究团队,将难题作为课题展开深入研究。
有些课题成为校本课题,有些则成为县级以下课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研究团队,学校所面临的各类难题往往能够迎刃而解。
教育科研工作恰似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剑,引领着教师们突破重重阻碍与困境,向着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