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雨墨的调查报告如同一颗精确制导的炸弹,在信息海洋中炸开惊涛骇浪。
报告本身结构严谨、证据链扎实,且极具讽刺意味,致使全网哗然。
舆论飞速扩散,热搜词条顷刻置换:
#程莹 绿色通道# 爆!
#学阀二代!程博士光环褪尽# 热!
#NGO提线木偶?程莹遭灵魂拷问#
#扒一扒程女神背后的资源咖真相#
#GRS 资助门 惊天逆转?#
程莹的个人社交平台评论区瞬间沦陷。昔日那些歌颂其勇气与洞见的留言被汹涌的质问、嘲讽和愤怒淹没:
“原来不是女神下凡,是资本空降?”
“环境保护是学术观点,还是你爸公司KPI?”
“哥大PhD就这?论文评审靠爹施压?”
“退钱!退还那些以你名义募到的环保捐款!”
由于林雨墨发布的证据过于严谨,几乎与哥伦比亚大学公开的信息流完美贴合,再加上日新传媒的推波助澜,使得GRS很难找到反驳的角度,甚至一旦处理不好反而会越描越黑,于是程莹只能选择沉默。
曾经争相邀请她站台的合作机构,纷纷切割。解约公告如雪片般贴上官微,措辞冷漠又急于撇清。代言产品的海报被迅速撤换下架,留下商场广告位刺眼的空白。
程莹那套俯瞰芸芸众生、以“拯救地球”名义痛斥他人“短视”的精英姿态,在冰冷的事实面前,成了“伪神祇崩塌”的最佳注脚。
与GRS的惨烈形成对比,千梓农园的境遇悄然逆转。
王晓霏那条非全日制农学本科的学历背景,那些扎根乡土、与农户一起弯腰育苗、记录数据的直播片段,此刻不再是“缺乏理论高度”的硬伤,反而成为“脚踏实地”、“真正理解土地与百姓需求”的生动证明。
无数评论涌现:
“人家王晓霏是真在种地,程博士是在玩资本游戏吧?”
“非全日制的文凭怎么了?看看人家千梓农园实实在在的成果!”
“这才是脚踏实地,不是空中楼阁的道德绑架!”
发自内心的善意如涓涓细流汇成巨浪,涌向这位曾被贬为“土气农妇”的实干者。
然而,在千梓农园核心区,持续的网络攻击阴影不散,如同跗骨之蛆。
杨敏率领的安全团队扼守着加固的数据堡垒,空气中充斥着服务器风扇的低吼与咖啡焦糊的气息,物理防火墙被压榨到极限,在数字废墟上艰难维系着物流调度、仓储温控等核心生产数据流转的命脉。
每一次防御成功的喘息,都以杨敏眼中更深的疲惫为代价。
除此之外,每天清晨雷打不动的巡山直播,徐曼妮定点架设的高清监控,捕捉到越来越多珍贵画面:首次发现的兰科植物缓慢舒展,野生鸟类在缓冲区的天际翱翔迁徙,生物多样性并未受到影响。
气候逐渐转凉,寒风吹过三号试验田,王晓霏的指尖冻得通红,鼻尖也微微发红,她呵着白气,俯身在记录册上写下又一行观测数据。
笔尖划过坚韧的纸张,发出沉稳的“沙沙”声,这声音在寂静的田野里格外清晰,这份笨拙的坚持,通过网络直播片段和徐曼妮的镜头传递出去,在喧嚣的网络世界里,沉淀出一种无声却撼动人心的力量——这是用最原始的方式,守护着最不容置疑的真相。
同情与敬意,如同冬日暖阳,悄然汇聚在千梓农园和王晓霏的身上。
尽管程莹的支持者和GRS雇佣的水军仍在不遗余力地抹黑,但越来越多理性的声音开始发问:
“如果造假,为什么要每天开直播?”
“这些直观的、持续的记录难道比PPT口号更不可信?”
“科学”、“务实”、“可持续”、“尊重地方发展需求”这些国药计划核心词汇,在舆论场中沉淀下来,形成了与GRS激进口号截然不同的叙事力量。
热搜榜单在十分钟内彻底洗牌,#程莹人设崩塌以深红色的"爆"字登顶,后面紧跟着#哥大录取黑幕和#GRS学术贿赂的灼热词条。
锦城市中心顶级公寓"云端府"顶层,厚重的遮光帘将世界隔绝在外。
程莹蜷缩在意大利定制的沙发角落,羊绒地毯上散落着屏幕碎裂的手机、揉成团的解约函打印件和半杯早已凝固的咖啡。
第十遍播放助理发送的舆论简报后,她猛地将平板电脑砸向墙壁。
"愚民!居然说我是骗子!"她的尖叫在空旷房间里显得格外凄厉,"我可是哥大的高材生...最顶尖的博士..."
很快,愤怒如同潮水般退去,留下冰冷刺骨的恐惧。
她精心堆砌的神坛崩塌了,那些曾让她引以为傲的学识此刻像镜子碎片般照见真相——不过是父亲精心铺设的镀金轨道。
而"女神"这个位置突然变成了荆棘王座,她不知道该怎么继续扮演下去。
手机铃声不知疲惫地响起,她却连看一眼来电显示的勇气都没有,身体无意识地开始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