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发生在去年夏天,那时候我刚跳槽到一家规模更大的中介公司,手里握着几个不错的客户,但自己买房的预算一直卡得很紧。
市中心的房价高得离谱,稍微像样点的小区首付都得掏空我所有积蓄,还得背上几十年的贷款。
那天下午我在店里整理房源,老同事老王神神秘秘地凑过来,压低声音说:“小李,有个好房源,市中心重点学区房,价格低到你不敢想,要不要看看?”
我当时正愁没优质房源推给客户,一听“市中心”“学区房”眼睛就亮了,赶紧问:“多大面积?多少钱?哪个小区?”
老王伸出三根手指:“89平,三楼,黄金楼层,重点小学学区,总价只要120万。”
我手里的笔“啪嗒”掉在桌上。120万?开玩笑呢?那个地段的学区房,同等面积市场价至少250万往上,这价格几乎是腰斩,低得离谱。
“王哥,你没跟我开玩笑吧?这价格……有问题吧?”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这房子肯定有大毛病,要么是产权不清,要么是出过什么大事。
老王点点头又摇摇头:“产权没问题,手续齐全,能正常过户。就是……有点说法。”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前几任房主都住不长,都说这房子里偶尔会有奇怪的声音,具体是什么声音又说不清楚,反正就是让人心里发毛。所以才一直卖不上价,这次房主急着出手,价格才压这么低。”
“奇怪的声音?”我皱了皱眉,干中介这么久,听过的“房子有问题”的说法不少,大多是房东为了压价或者同行故意传谣。
老房子隔音不好,管道老化,出现点声响很正常,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吓自己。
“王哥,这房子具体在哪?我明天去看看。”
我心里已经盘算了起来——重点学区房,地段绝佳,价格只有市场价一半,就算真有点小毛病,只要不是结构性问题或者出过命案,稍微装修一下,哪怕自己不住,租出去也能稳赚,毕竟学区房的租金摆在那儿。
我自认胆子不算小,从小在农村长大,晚上走夜路、守坟地都干过,从来不信什么鬼神之说。
在我看来,所谓的“怪声”大概率是老房子的正常现象,或者是前房主为了尽快脱手故意放出来的风声。
第二天一早,我按照老王给的地址找到了那套房子。
小区是有点年头的老小区,但环境意外地不错,绿树成荫,路面干净,楼下还有个小花园,几位老人正在晨练,看着很祥和。
房子在三楼,一梯两户,楼道虽然旧了点,但打扫得很干净。
房主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面色憔悴,眼下带着很重的黑眼圈,说话语速很快,一副急着要走的样子。
“你赶紧看,看好了咱们尽快签合同,我这边等着钱用。”
我没理会他的催促,仔细打量起房子。
南北通透,客厅带阳台,采光很好,虽然装修是十年前的风格,但保养得还算不错,墙面没有明显的裂缝,地板也还算平整。
我里里外外检查了一遍,门窗、水电、燃气都没发现问题,敲了敲墙壁,听了听上下楼的动静,也没听到什么“奇怪的声音”。
“这房子以前住的是谁?为什么要卖?”我装作不经意地问房主。
“以前……以前是我亲戚住的,现在他不在了,我继承过来的,留着也没用,就想卖了换点钱。”房主眼神闪烁,回答得有些含糊。
“那之前听说这房子里有奇怪的声音,是怎么回事?”我盯着他的眼睛问道。
房主的脸色明显僵了一下,随即摆了摆手:“嗨,都是瞎传的!老房子嘛,难免有点声音,可能是水管响,也可能是风吹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要是觉得没问题,我们尽快把合同签了,价格还能再让一点。”
他越是催促,我心里反而越踏实——急售的房子往往能砍价,而且他的反应在我看来更像是急于脱手,而不是房子真的有问题。
当天下午,我就联系了房主,把价格又压了五万,以115万的价格敲定了这套房子。
签合同的时候,我特意仔细看了每一条条款,确认没有任何关于房屋“异常情况”的说明,房主也在补充条款里写了“房屋无重大质量问题,无产权纠纷”。
付首付的时候,我几乎掏空了所有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点,才凑齐了35万首付,剩下的80万办了贷款。
签完合同拿到钥匙的那一刻,我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捡了个大便宜,终于在这座城市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当时的我还不知道,这把钥匙打开的不仅是一扇家门,更是一扇通往恐惧的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