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改革图强(15)
书名:小学校长 作者:止立言 本章字数:3485字 发布时间:2025-07-26

(四)同舟共济

随着 “乐和文化” 在校园深深扎根,学校的教学质量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特色品牌更是光彩照人,乐和镇中心小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命力。

全校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个个意气风发,这一卓越表现赢得了各级教育部门、广大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可谓是好评如潮。

古人云:“人怕出名猪怕壮。” 随着学校办学质量一路高歌猛进,各类奖杯如雪花般纷纷而来,良好的口碑也在四处传扬,广大群众对学校的期望也随之水涨船高。

家长们更是将子女成人成才的殷切希望毫无保留地寄托在学校身上,仿佛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共识:只要是乐和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就必定能够在品德与学业上双丰收。

他们坚信孩子不仅思想品德高尚,更重要的是学习成绩必定出类拔萃。一旦自家孩子在思想或学习成绩方面不尽如人意,家长们便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学校或老师没有尽到应有的教育责任。


在这种近乎极端的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思想主导下,家长们对学校及老师们的工作变得吹毛求疵,苛刻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

他们时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急火攻心,对老师横加指责;总是喜欢以一副专家的姿态,对学校和老师的工作指手画脚;稍有不满,便动辄以权益受到侵犯为借口,频繁地打电话或者直接上访投诉学校或老师……

一时间,家校之间仿佛陷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教师们做事变得缩手缩脚,心中满是怨气,家校、家师关系变得极度紧张,仿佛一触即发,到了剑拔弩张、水火不容的地步。

其实,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深知,教育好孩子绝非学校或者家庭某一方能够独自完成的艰巨任务。

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紧密合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二者的关系就如同鸟儿飞翔必不可少的双翼,车辆前行不可或缺的双轮,任何一方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因此,正常且健康的家校、师家关系理应是琴瑟和鸣、鱼水相融,彼此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校、师家之间的矛盾却如影随形,争执的情况屡见不鲜。

有时矛盾甚至会激化升级,演变成激烈的冲突,出现双方互相敌视、互相伤害的恶性事件,个别极端情况下,有人甚至不惜以身试法,采取暴力手段相向,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令人痛心不已。

随着网络及信息技术如火箭般高速发展,人人都能成为主播的自媒体时代已然全面降临。

如今,全世界每时每刻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会像威力巨大的台风一样,迅速通过手机、电脑等各类设备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广大读者眼前。

信息传播不仅速度快得惊人,而且覆盖范围无死角,同时还具备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作用。

有些事件经过网络的推波助澜,会被无限放大,瞬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话题。

由于基础教育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而且教育领域的每一件事都关乎着孩子的未来,所以教育无小事。

哪怕是基础教育世界里极其微小的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吸引成万上亿人的关注目光。

尤其是那些负面的教育新闻,更是成为许多一心只为博取流量的网络主播刻意炒作的热门对象。

他们往往站在家长与孩子的立场,高举道德的大旗,对学校或教师进行肆意的指责与批判,口诛笔伐,仿佛下定决心要在教育界掀起一场天翻地覆的变革。

在一小部分别有用心的人眼中,整个教育队伍仿佛没有一个值得信赖的好人,每一位领导、教师都被他们描绘成自私自利、追名逐利、贪得无厌的小人形象。

他们常常以正义使者的虚假身份自居,处心积虑地往教师身上泼脏水、贴负面标签,完全无视 “无论哪个队伍,都会存在个别害群之马。

但这仅仅是个别现象” 这一客观规律,以偏概全,不加区分地对所有教师进行全面否定,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所有教师都一竿子打死。

作为学校或者普通的教师,有时面对铺天盖地如洪水猛兽般的舆论攻势,真的会感到心惊胆战,整天惶惶不可终日,从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教育起学生来往往变得畏首畏尾,小心翼翼,甚至到了如同黄鼠狼咬乌龟 —— 无从下手的艰难困境。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或者主观臆想,而是有着大量活生生的真实例子可以充分证明。

面对着那些在课堂上肆意捣乱、下课就打架斗殴、张嘴就是污言秽语、甚至顺手牵羊的 “顽固” 学生,学校和老师有时真的是感到束手无策,不知该从何处下手。

有些人可能会质疑:“难道你们不会对他们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吗?我就不相信世界上会有打动不了的孩子,除非他是聋子或者木头人。”

可现实中真的有个别学生,就像故意屏蔽了外界的声音一样,对老师的苦口婆心充耳不闻,完全把老师当作空气一般。

即便老师说得慷慨激昂,声泪俱下,甚至感动天地、泣鬼神,他们依然能够做到目不转睛、气定神闲,脸上毫无表情,对老师的话语无动于衷。

他们仿佛已经练就了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的超强定力。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 —— 装睡的人,你永远也叫不醒。

有些人又会提出:“那不还有惩罚制度吗?狠狠地责罚他一顿,他不就长记性了吗?

我就不相信孙猴子还能逃出如来佛的五指山?你们老师就是太仁慈了,骂不敢骂,打不敢打,怎么能让这些孩子听你的话呢?

你们也不想想,我们小时候不也是在父母或老师的棍棒下长大的吗?我就不信这些小屁孩是铜皮铁骨,不怕痛、不怕累、不怕打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深知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 这一历经岁月检验的永恒道理。

教育学生需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形式与手段,绝对不能生搬硬套,不能抱着一本通书读到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我们都明白,在教育过程中,光有奖励而没有惩罚是远远行不通的,这就好比人只用一条腿走路,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既稳又快。

虽然惩罚的工具和方式明确摆在面前,但真正有勇气敢举起 “鞭子” 打下去的学校或老师又有几个呢?

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反复强调要还给学校、教师适度批评学生等惩罚的权利,但 “适度” 这个标准实在是难以精准衡量,就如同用秤子去准确称量空气的重量一样困难。

惩罚轻了,就如同蚊子叮人,根本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不痛不痒,甚至还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让那些 “顽固” 分子变本加厉。

因为这些孩子往往善于察言观色,耳聪目明,头脑灵活。一旦他们摸清了老师的套路 —— 不过就是那三板斧后,学校或老师的噩梦便真正开始了。

他们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完全不把学校和老师的教导放在眼里。

而惩罚过度了,又会出现另一种严重的问题。有些心理脆弱的孩子根本受不了半点委屈,三两句批评对他们来说就如同遭受了天大的委屈一般。

轻者不是跑回家里向父母哭诉投诉老师,就是整天哭闹不止,茶不思饭不想;

严重的甚至会因此患上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更有甚者会做出要生要死的极端行为,当即选择自残、割腕或者跳楼自杀。

这些绝不是捕风捉影,故意夸大其词来为教师的 “不作为” 进行狡辩,而是有着不少活生生、血淋淋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时刻警示着我们。

据媒体报道,2001 年 6 月,某地某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女学生,因为没带直笛,害怕被音乐老师批评,竟然整堂课都躲在厕所里不敢出来。

结果老师还是以旷课为由,在全班同学面前当众责骂了她。这名女生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委屈,一气之下,竟从 3 楼纵身一跃而下。

幸运的是,在跳下时她钩到了树枝,这才保住了一条性命,不过全身还是遭受了严重的瘀伤,至今仍躺在病床上,惊魂未定。

这位女生回忆说,老师当时非常凶,不但直接把她推出教室,还让班长带她到训导处,至于最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她自己也记不太清楚了。

据悉,躺在病床上的她,额头缝了好几针,脸上和头上布满了淤青,模样十分凄惨。

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她的父亲表示,还好孩子命大,现在暂时不想再追究此事。

不过对于老师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失当之处,校方表示详细情形仍需进一步深入了解。

再看 2002 年 6 月 14 日凌晨 4 时许,年仅 14 岁的江苏泗阳县中扬镇某小学六年级学生陈军(化名),因中毒过深,虽经全力抢救,最终还是无效身亡。

而此时,距离他小学毕业仅仅只剩下一个半月的时间。陈军的父母悲痛欲绝,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自己的孩子心理为何如此脆弱,而这一切的起因,仅仅是因为他挨了老师几句批评。

6 月 13 日下午,成绩一向不错的陈军被老师陈某叫进了办公室。

年仅 28 岁的陈某出于对学生的关切,同时又带着严厉的口吻,责问陈军为何近来成绩连续大幅下滑,并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他一顿。

性格内向的陈军回到家后,便一直闷闷不乐,晚饭也没吃,就早早和衣入睡了。

次日凌晨 3 时许,同睡一床的陈军弟弟被一股刺鼻的农药味呛醒,他惊恐地发现哥哥表情怪异,正在痛苦地挣扎。

陈军随后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然而,仅仅过了一个小时,由于饮下过量的甲铵磷农药,尽管医生奋力抢救,小陈军还是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目前,陈军的善后事宜已由当地警方妥善处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小学校长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