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的宗室在北周灭北齐战争中尽了很大的努力,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客观来讲,在北周灭北齐战争中,北齐宗室绝非毫无存在感。正如题主所说,他们对于拯救这个朝代确实很热心,在北齐灭亡之际,挺身反抗北周入侵的宗室分别有:安德王高延宗、任城王高湝、广宁王高孝珩、范阳王高绍义、高保宁(有争议)。
1.安德王高延宗
高延宗抗击北周并几乎生擒北周武帝的事迹,我已经说过多次了。但有几位知友提出,高延宗击败的仅仅是北周武帝率领的二千先锋部队,而周军在晋阳城外的大部队仍然完好无损。细究《北齐书》原文,确实如这几位知友所说,但也有些不同之处。
周军围晋阳,望之如黑云四合。延宗命莫多娄敬显、韩骨胡拒城南,和阿于子、段畅拒城东。延宗亲当周齐王于城北,奋大槊,往来督战,所向无前。尚书令史沮山亦肥大多力,捉长刀步从,杀伤甚多。武卫兰芙蓉、綦连延长皆死于阵。阿于子、段畅以千骑投周。周军攻东门,际昏,遂入。进兵焚佛寺门屋,飞焰照天地。延宗与敬显自门入,夹击之,周军大乱,争门相填压,齐人从后斫刺,死者二千余人。周武帝左右略尽,自拔无路,承御上士张寿辄牵马头,贺拔佛恩以鞭拂其后,崎岖仅得出。齐人奋击,几中焉。城东厄曲,佛恩及降者皮子信为之导,仅免,时四更也。延宗谓周武帝崩于乱兵,使于积尸中求长鬣者,不得。时齐人既胜,入坊饮酒,尽醉卧,延宗不复能整。周武帝出城,饥甚,欲为遁逸计。齐王宪及柱国王谊谏,以为去必不免。延宗叛将段畅亦盛言城内空虚。周武帝乃驻马,鸣角收兵,俄顷复振。诘旦,还攻东门,克之,又入南门。延宗战,力屈,走至城北,于人家见禽。
晋阳战役周军“死者二千余人”确实无误,而周武帝重新整军反攻仅用了“俄顷”的时间,足见诸君所言不虚。但还要注意到,北周军队攻入东城,是在守东城的和阿于子、段畅“以千骑投周”的结果。而后续反攻成功,也是建立在“时齐人既胜,入坊饮酒,尽醉卧,延宗不复能整”的前提下。而在硬碰硬的情况下,高延宗是可以和宇文宪打得有来有回的。所以,若和阿于子、段畅没有直接投降北周,抑或北齐军队在初步取胜后没有大肆醉酒,胜负也未可知。
2.任城王高湝、广宁王高孝珩
至州,以五千人会任城王于信都,共为匡复计。周齐王宪来伐,兵弱不能敌。怒曰:“由高阿那肱小人,吾道穷矣!”齐叛臣乞扶令和以槊剌孝珩坠马,奴白泽以身扞之,孝珩犹伤数处,遂见虏。
任城王高湝与广宁王高孝珩同据守冀州,募兵四万余人,为北周宇文宪所破。这两位抵抗活动失败的原因,我已经在之前的一篇回答里简要说过了。他们破局的可能,则在于坚壁清野,等待潘子晃援军的到来。
3.范阳王高绍义
绍义与灵州刺史袁洪猛引兵南出,欲取并州,至新兴而肆州已为周守。前队二仪同以所部降周。周兵击显州,执刺史陆琼,又攻陷诸城。绍义还保北朔。周将宇文神举军逼马邑,绍义遣杜明达拒之,兵大败。绍义曰:“有死而已,不能降人。”遂奔突厥。众三千家,令之曰:“欲还者任意。”于是哭拜别者太半。突厥他钵可汗谓文宣为英雄天子,以绍义重踝似之,甚见爱重,凡齐人在北者,悉隶绍义。高宝宁在营州,表上尊号,绍义遂即皇帝位,称武平元年。以赵穆为天水王。他钵闻宝宁得平州,亦招诸部,各举兵南向,云共立范阳王作齐帝,为其报仇。周武帝大集兵于云阳,将亲北伐,遇疾暴崩。绍义闻之,以为天赞己。卢昌斯据范阳,亦表迎绍义。俄而周将宇文神举攻灭昌期。其日,绍义适至幽州,闻周总管出兵于外,欲乘虚取蓟城,列天子旌旗,登燕昭王冢,乘高望远,部分兵众。神举遣大将军宇文恩将四千人驰救幽州,半为齐军所杀。绍义闻范阳城陷,素服举哀,回军入突厥。周人购之于他钵,又使贺若谊往说之。他钵犹不忍,遂伪与绍义猎于南境,使谊执之,流于蜀。绍义妃渤海封孝琬女,自突厥逃归。绍义在蜀,遗妃书云:“夷狄无信,送吾于此。”竟死蜀中。
高绍义的失败,主要是没有把握好时机,行军速度过慢,而且同样的错误连续犯了两次。第一个失误,“欲取并州,至新兴而肆州已为周守”,第二次则是卢昌期上表迎接高绍义时行军速度过慢,导致卢昌期在援军到达前被杀。这位破局的可能就在于加快行军速度,提前拿下肆州。或者加强警惕,小心突厥人的诡计,也能多撑一段时间。
4.高保宁(有争议)
这位一开始我是不想算进来的,毕竟《北齐书》说他不知何许人也,但我记得《隋书》或者《北史》好像说他是北齐宗室的远支,故姑且纳入“有争议”一栏。
高保宁占据辽西走廊坚持到了北周灭亡、隋朝建立,某种意义上也类似刘秀(相当于刘秀的低配版),同样是远支宗室,同样是力挽狂澜,只不过刘秀的东汉坚持二百余年,而高保宁只撑了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