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出名,但确实很壮烈。
请记住他们的名字:高保宁、高绍义、卢昌期、潘子晃
高保宁,代人也,不知其所从来。武平末,为营州刺史,镇黄龙,夷夏重其威信。周师将至邺,幽州行台潘子晃征黄龙兵,保宁率骁锐契丹、靺羯万余骑将赴救。至北平,知子晃已发蓟,又闻邺都不守,便归营。周帝遣使招慰,不受诏书。范阳王绍义在突厥中,上表劝进,范阳署保宁为丞相。及卢昌期据范阳城起兵,保宁引绍义集夷夏兵数万骑来救之。至潞河,知周将宇文神举已屠范阳,还据黄龙,竟不臣周。
高保宁据守营州,坚持六年,以一己之力将北齐延续到公元583年,熬过了灭亡它的北周,最后被隋文帝杨坚所灭。高保宁拥立高绍义为帝,并取得了突厥的支持,高绍义任命高保宁为丞相。北周武帝去世时,卢昌期趁机夺范阳城,迎接高绍义,高保宁立刻率部来救,但还未到达卢昌期便已经失败。高保宁返回黄龙,“竟不臣周”。
但他没有放弃。高保宁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郑成功”式的人物,他仅仅是一个营州刺史,却在天下危亡之时挺身而出,成为了北齐的最后一位忠臣。公元580年,北齐末帝高绍义被擒,高保宁继续坚持抗周复国,直到最后战死。高保宁极得胡人信任,最初勤王时,他振臂一呼,竟然就有上万勇士跟随,真乃“一呼猛士忽如云”!
幽州行台潘子晃在邺城被围时率兵数万前往邺城勤王,但没有到达邺城就已经失陷,潘子晃从冀州投降。这件事的主要责任在高纬。当时没有先进的交通,从幽州到邺城,不可能几日就到达。若不是高纬直接放弃邺城,有了这数万勤王精锐骑兵,胜负还真未可知。
前长史赵穆、司马王当万等谋执辅相,迎任 城王于瀛州。事不果,便迎绍义。绍义至马邑。辅相及其属韩阿各奴等数十人皆齐 叛臣,自肆州以北城戍二百八十余尽从辅相,及绍义至,皆反焉。绍义与灵州刺史 袁洪猛引兵南出,欲取并州,至新兴而肆州已为周守。前队二仪同以所部降周。周 兵击显州,执刺史陆琼,又攻陷诸城。绍义还保北朔。周将宇文神举军逼马邑,绍 义遣杜明达拒之,兵大败。绍义曰:“有死而已,不能降人。”遂奔突厥。众三千 家,令之曰:“欲还者任意。”于是哭拜别者太半。突厥他钵可汗谓文宣为英雄天 子,以绍义重踝似之,甚见爱重,凡齐人在北者,悉隶绍义。高宝宁在营州,表上 尊号,绍义遂即皇帝位,称武平元年。以赵穆为天水王。他钵闻宝宁得平州,亦招 诸部,各举兵南向,云共立范阳王作齐帝,为其报仇。周武帝大集兵于云阳,将亲 北伐,遇疾暴崩。绍义闻之,以为天赞己。卢昌斯据范阳,亦表迎绍义。俄而周将 宇文神举攻灭昌期。其日,绍义适至幽州,闻周总管出兵于外,欲乘虚取蓟城,列 天子旌旗,登燕昭王冢,乘高望远,部分兵众。神举遣大将军宇文恩将四千人驰救 幽州,半为齐军所杀。绍义闻范阳城陷,素服举哀,回军入突厥。周人购之于他钵, 又使贺若谊往说之。他钵犹不忍,遂伪与绍义猎于南境,使谊执之,流于蜀。绍义 妃渤海封孝琬女,自突厥逃归。绍义在蜀,遗妃书云:“夷狄无信,送吾于此。” 竟死蜀中。
北齐灭亡时,英雄天子高洋之子范阳王高绍义拍案而起,在赵穆、王当万的支持下一举拿下马邑,并举兵南下,准备夺取晋阳城,恢复大齐社稷。可惜复国大业最终未果,高绍义只得退兵突厥,一句“有死则已,不能降人”成为大齐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