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预警(其实也不算长)。
皇帝没有(极少数奇葩除外,如明武宗朱厚照),但大臣有。
其实中国的皇帝与西方皇帝(特指中世纪的神罗皇帝)不完全相等。鄙人认为,若必须类比,那么神罗皇帝更类似于中国古代的丞相(神罗皇帝由选帝侯选出、教皇加冕,理论上不可世袭,对应丞相由大臣推举、皇帝任命,同样不可世袭),这样就可以解释神罗皇帝为何有一堆头衔了。
而古代皇帝对应的则应该是中世纪的教皇。你可以将中国古代皇帝理解为高配版的教皇,你没有见过拥有一大堆爵位头衔的教皇,对不对?
再说到贵族,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古典中国贵族的标配头衔应该是由 一个爵位(可能没有)+一个(或多个)实职官职+荣誉头衔组成,不会出现一人同时拥有多个爵位的情况。
但也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北魏和北齐。北魏创造了一种制度叫“别封”,就是一个官僚在拥有实封本封爵位的情况下,可以同时拥有多个别封爵位。这种制度在北齐被发扬光大,一大批功勋贵族都身兼多个爵位。
而在北齐这一阶段,爵位还没有完全成为名誉头衔。当时的爵位分实封爵和虚封爵两种,其中的实封爵位拥有自己的食邑(当时被成为封国),可以获得封国内的一定租税。
尽管受封者对封国没有实际控制权(甚至没有自行收取租税的权力,必须等中央统一收税后再进行分配),但在当时的观念中,他们的食邑仍被看作是独立的封国,张鹤泉教授还曾就这个问题在论文中论述了爵位的封授仪式。
根据张鹤泉先生的观点,王爵全部为实封,而别封制度中的本封爵也必须为实封,别封爵亦是实封,故由此可推断,虚封的爵位不参与别封体制,即若一人同时拥有多个爵位,那么,他拥有的所有爵位都为实封爵,都有相应的食邑。
当然,一位王先生(好像叫王天休)在一篇论述食干制度的论文中提出了不同观点,他认为北齐的实封爵位已经虚封化,没有真正的实封爵位,但这种观点,我仅在王先生一人的论文中读到过。
根据当时的观念,我们勉强把北齐的食邑和中世纪诸侯的领地视作相同,这样再去翻《北齐书》,很容易就能得到答案。
我从《北齐书》中找到了一批爵位较多的贵族。
段韶:平原郡王、怀州武德郡公、永昌郡公、广平郡公、乐陵郡公、长乐郡公、灵武县公、真定县男
斛律光:咸阳郡王、武德郡公、中山郡公、长乐郡公、清河郡公、钜鹿郡公、冠军县公、永乐县伯、西安县子、安平县男
高孝瓘:兰陵王、钜鹿郡公、长乐郡公、高阳郡公
高叡:赵郡王、浮阳郡公、颍川郡公、宣城郡公
斛律羡:荆山郡王、高城县侯、显亲县伯斛律平:定阳郡公、固安县公、羡阳侯
高岳:清河郡王、新昌县子、真定县男
娄叡:东安王、九门县公、安定侯
当然,我总结的肯定会有错漏之处,有心的知友可以将错漏之处发到评论区。
臣服于北齐,但地方高度自治的藩国君主也不能例外。
高成:高丽王、辽东郡开国公、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
金真兴:新罗王、乐浪郡公、使持节、东夷校尉
余昌:百济王、带方郡公、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