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有个回答,说李白的诗用典较为生硬,并且用字生僻。
此处再强调一点,这种说法仅代表本人观点,不一定符合事实。
《如何看待辛弃疾大量用典而王国维认为用典是才气不足的表现?》
在这个回答中,我举出了李白《梁甫吟》和《襄阳歌》两篇为例,来证明李白的诗并不是太好懂。主要原因是我比较偏爱用典多的诗,便去李太白全集中大量搜集,结果搜集出来的诗看着有点难受,我水平一般,看《梁甫吟》这种诗虽然还不至于要用到注释翻译,但读起来费劲是肯定的。
但有几位知友的回复有点超出我的理解范围。。。这里无意针对任何人,只是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不是,这样直白用典都看不出来那真是外国友人了,蒙童都得笑话
我知道这是直白用典啊,就是因为太直白才说他生硬的。。。更何况您看看这用的都是什么典故,蒙童能看出来……
你说蒙童看得懂朝歌屠叟(语出天问)、高阳酒徒(语出史记)、周亚夫(语出史记)这我就忍了,你说蒙童能懂“咸阳市中叹黄犬”“晋朝羊公一片石”“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二桃杀三士这种典就有点过分了。
嗯,没错,读过《天问》《史记》以及春秋等等一大堆古籍的蒙童。
下面这位知友的态度就友善多了,他提出的观点我也基本认同。
岘山是山名,襄阳人应该都知道,我记得孙坚好像就交代在这里的。鸬鹚勺是物名,人家本来就叫这个没办法。。至于猰貐这些,大概就是代指善恶,也挺好理解。有些时候没办法,诗写的太白别人多多少少会被人看轻,太难不利于流传。李白这样子已经做的很好了
可能是我引用的诗不太典型,相对还比较简单。再举上两首诗,这两首您要是不看注释不看翻译不看注音能全看懂,那好,我服你。
日出入行
诗/李白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能与之久裴回。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还有下面这首《李白鸣皋歌送岑征君》,实属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了。
李白鸣皋歌送岑征君
诗/李白
若有人兮思鸣皋,阻积雪兮心烦劳。
洪河凌兢不可以径度,冰龙鳞兮难容舠。
邈仙山之峻极兮,闻天籁之嘈嘈。
霜崖缟皓以合沓兮,若长风扇海涌沧溟之波涛。
玄猿绿罴,舔舕崟岌;
危柯振石,骇胆栗魄,群呼而相号。
峰峥嵘以路绝,挂星辰于崖嶅!
送君之归兮,动鸣皋之新作。
交鼓吹兮弹丝,觞清泠之池阁。
君不行兮何待?若返顾之黄鹤。
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
巾征轩兮历阻折,寻幽居兮越巘崿。
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
望不见兮心氛氲,萝冥冥兮霰纷纷。
水横洞以下渌,波小声而上闻。
虎啸谷而生风,龙藏溪而吐云。
冥鹤清唳,饥鼯嚬呻。
块独处此幽默兮,愀空山而愁人。
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
蝘蜓嘲龙,鱼目混珍;
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于夔龙蹩躠于风尘!
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却秦?
吾诚不能学二子沽名矫节以耀世兮,固将弃天地而遗身!
白鸥兮飞来,长与君兮相亲。
之前的《梁甫吟》《襄阳歌》我好歹还能不看注释翻译基本弄懂,就是费劲了一点;这两首不看注释翻译能把我脑子弄炸。。。就光能看懂“鲁阳挥戈”“夸而却秦”这种简单点(或是李白集中常出现)的用典,别的真搞不懂。
好吧,我承认,我的国学积累也就一般,若是哪位大佬不看注释翻译就看懂了这两首诗,我给他每一个回答都点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