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北齐爵位制度浅析
书名:在历史的角落:不容青史尽成灰 作者:北齐千秋几度春 本章字数:3287字 发布时间:2025-07-26

030.北齐爵位制度浅析

北齐爵位制度上承北魏,分为虚封散爵与实封爵,其中实封爵又分开国爵和王爵。无论开国爵、王爵抑或散爵,都因受到官本位影响,对应着一定的品级。实封爵会有一定数量的食邑,可以从食邑中获取一定数量的租税,但他们对自己的食邑没有直接管辖的权力。与历代王朝不同的是,北齐有两个极为独特的制度,一个是别封,另一个则是回授,同时食干制度虽然不属于爵位制度,但作为北齐爵位制度的重要补充,也是北齐王朝的一项重大创造。

一.北齐爵位制度的构成

北齐爵位体系将实封爵与虚封散爵分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其中实封爵中的最高爵位为王爵,对应的官职等级为正一品,其下的开国爵分别为:开国郡公(从一品)、开国县公(正二品)、开国县侯(从二品)、开国县伯(正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开国县男(正五品)、开国乡男(从五品)。而散爵体系与实封爵体系大致相等,但没有乡男一级,在品级上,总体也比开国爵要低。散郡公与开国县公品级相等,均为二品,其下散县公为从二品,散县侯为三品,散县子为从四品,散县男为从五品。

还应注意的,是北齐经常出现的“君”爵。北齐并没有“郡君”、“县君”的爵位,但在《北齐书》中,获封“君”爵的情况简直是屡见不鲜,例如《列传第二十三》中“封石城县开国伯,寻进爵为君”,“别封武安县开国君”。针对这一情况,中华书局版《北齐书》在校勘记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证。据《元孝友传》“诸王置妾八人,郡君、侯置妾六人”,郡君应在王、侯之间,故郡君应相当于公爵。

实封爵有相应的食邑,食邑数量不多,一般不会超过数千户。开国郡公的食邑数量在五千户至一千户之间,开国县公为一千户至八百户,县侯为一千户至五百户,至于其他的爵位就更低了。受封的实封爵可以获得一定的租税,但他们不能直接管理自己的封地,甚至不能直接收取租税,而必须由中央收取租税后再进行统一调配。尽管他们对自己的封地没有实际控制权,但在当时的理念中,实封爵的封地被看作“封国”,而他们的封国归受封者所有。因为这种理念,在爵位封授时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若有爵者的封国不在北齐境内,那么,他们就需要“寄食”在其他郡县。部分有爵者还会获得食干作为补充。

北齐爵位中最为奇特的一个制度便是“别封”。在这种体系下,爵位由本封爵和别封爵组成。本封爵和别封爵,在通常情况下,均为实封爵。据吉林大学张鹤泉教授考证,别封爵的封授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不过别封爵的爵位等级一般要低于本封爵。还有一种说法是,当一个人同时拥有多个实封爵位时,其中等级最高的实封爵位即为本封爵。但遍览《北齐书》,也不乏别封爵等于甚至是高于本封爵的情况,例如斛律羡别封爵为显亲县伯,高于其本封爵大夏县子。

别封爵的数量通常不固定,多者例如段韶,在获封平原郡王后,仍获取了怀州武德郡公、灵武县公、永昌郡公、广平郡公、乐陵郡公五个爵位,赵郡王高浚也有三个别封爵位。少的例如任城王,仅有一个别封爵位。还有一批有爵者,甚至没有别封爵。按照一般说法,别封爵可以为受爵者增加经济来源,因此,别封爵与食干有一定相似之处。同时,别封爵也是不可世袭的。

还有一个问题,则是别封爵是否会随本封爵的变化而变化。关于这个问题,张鹤泉教授在《论东魏北齐王爵的封授及元氏诸王的‘准例降爵’》一文中,认为:“北齐国家对受封王爵前已经获得别封的诸王,一般不再实行别封的措施。”根据张公的论述,我们可以推论出,授封王爵前所获得的别封爵位,仍然保留,不会因王爵的授予而消失。换句话说,别封爵位不受本爵的影响,不会因本爵的变化而变化。

再说会实封爵与散爵。前文已经论述过,在北齐制度下,实封爵与散爵同样对应着一些品级,但它们却分属两个互不相干的体系。这里再要强调一点,这两套体系之间相互绝不混淆,爵位的晋升、下降只能在本体系内进行,即实封县侯不可能晋升为虚封散县公,虚封散郡公也不可能晋升为王爵。

北齐爵位的另一个特殊之处,则在于允许异姓王的出现。《北齐书》云:“庶姓封王者百数,不可复纪。”实际情况当然没有“不可复纪”这样夸张,但统计《北齐书》全文,其间出现的有名有姓的异姓王也多达数十个,结合北齐仅有二十八年的寿命,这绝不是一个很小的数目。北齐名将段韶、斛律光均有王爵的爵位,而高洋在北齐建国之初时,封异姓王,一封就封了七个。需要补充的是,在北齐,似乎还没有明显的郡王、亲王之分。

二.北齐爵位的封授与继承

北齐爵位的封授主要有直接封授、进封与追封三种,其主要根据都无非皇室血亲、军功、外戚以及后期的恩幸四类。前文已经论述过,两套体系之间不能相互混淆,但可以通过直接封授的方式使得一个人同时拥有实封爵和虚封散爵。北齐爵位中,本封爵(无论是实封爵还是虚封爵)均可以世袭,且一般没有“降爵”一说(有且仅有北齐建国时的一次面对北魏遗老的降爵),这与北魏的制度有些不同。但别封爵和食干似乎是不能世袭的。

爵位封授的对象不仅包括男性,甚至还包括女性。女性封爵的主要方式包括“夫荣妻贵”和接受他人回授的爵位两种。《北齐书·孙腾传》记载:“腾以贾有子,正以为妻,诏封丹阳郡君”,便是夫荣妻贵、女性封爵的体现。而同传有提到“复请以袁氏爵回授其女”,《段韶传》也提到“启求归朝陵公,乞封继母梁氏为郡君。显祖嘉之,别以梁氏为安定郡君。”这则是接受他人回授爵位的体现。

段韶所得别封爵位为“朝陵县公”,但回授给其继母梁氏后爵位变成“安定郡君”,便可说明,当男、女之间爵位回授时,所回授的爵位的封地会发生改变。因段韶所得爵位为别封,上文已经说过,别封爵必定为实封,由此可见,女性也可以获得实封的爵位。

再来说一下“回授”制度。在北齐的回授制度下,受封者可以将自己的爵位回授给自己的父母(例如段韶)、子女(孙腾)、侄子(段韶)、兄弟(还是段韶),而可以回授的,不仅包括别封爵位,甚至还包括本封爵,例如段韶之父段荣便将本封爵姑臧县侯回授给段韶。在同性别之间回授时,爵位的等级、封地、性质(虚封抑或实封)都不会发生变化,即使是在不同性别之间回授,等级和性质也不会发生变化。

北齐的爵位继承同样多元化。一般情况下,由嫡长子继承爵位。若无嫡长子,则以庶长子继承,例如上党王高涣以庶长子继承爵位;若无子,则以同宗的族子过继后继承爵位,例如永安王高浚无子,以彭城王第二子嗣;特殊情况下,也可兄终弟及,例如西阳王徐之才即以其弟徐之范继承爵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死后赠爵与追封爵位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赠爵不可世袭,例如段荣即被赠爵为武威王,但他的儿子段韶并没有继承这一爵位;但追封的爵位是可以世袭的,如“追封景长乐王。粲袭爵。”,尉景被追封为长乐王,他的儿子是可以袭爵的。

三.当下对北齐爵位制度的主要研究

北齐爵位研究方面,比较活跃的是吉林大学的张鹤泉教授,他撰写了《论东魏北齐王爵的封授及元氏诸王的‘准例降爵’》《关于东魏北齐王爵封授的影响因素问题》《东魏北齐开国爵‘别封’考》《东魏北齐散爵制度考》《东魏北齐实封爵食邑问题的考察》等多篇文章来论述北齐爵位制度,他的论文都可以在网上查到。

除了张鹤泉教授之外,似乎没有较为活跃的北齐爵位制度研究人员。但有一批研究北齐食干制度的研究人员也会在文章中提到一些关于北齐爵位制度的内容,例如王天休先生便在《北齐‘干禄制’释疑》一文中,提出了北齐开国爵位虚封化的论点(该文章发表于1989年第一期《晋阳学刊》),但张鹤泉教授对他的观点似乎不以为然,并撰文《东魏北齐实封爵食邑问题的考察》来论述北齐实封爵的食邑。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当下对于北齐爵位制度的研究尚不深入,企盼能够有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北齐爵位制度的研究当中。本文因贪多求全,对于北齐爵位制度的分析有些泛泛而谈,不够深入,只是企盼能够激发诸君对于北齐爵制的兴趣,仅此而已。

参考资料

李百药:《北齐书》
张鹤泉:《关于东魏北齐王爵封授的影响因素问题》
张鹤泉:《东魏北齐开国爵‘别封’考》
张鹤泉:《论东魏北齐王爵的封授及元氏诸王的‘准例降爵’》
张鹤泉:《东魏北齐散爵制度考》
张鹤泉:《东魏北齐实封爵食邑问题的考察》
《隋书·百官志中》
王天休:《北齐‘干禄制’释疑》
高敏:《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封爵制度探讨》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