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五、改革图强(16)
书名:小学校长 作者:止立言 本章字数:4275字 发布时间:2025-07-27

2016 年 1 月 6 日晚八时许,浙江杭州的夜幕被一场悲剧撕开了一道口子。

一名年仅一米三左右的小学生昊昊,被惊心地发现悬吊于楼顶的晾衣线上。

那细细的晾衣线,无情地承载着他弱小的身躯,脖子上缠绕的床单,似是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场悲剧的惨烈。

随后,他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然而,命运的齿轮并未停下,最终还是无奈地宣告了生命的消逝。

昊昊的母亲龙女士,每每回忆起这一幕,悲痛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她哽咽着讲述,儿子那小小的身形,就那样无助地悬在一米六的晾衣线上,那画面如同一把尖锐的利刃,深深地刺痛着她的心。

经浙江杭州下沙区公安分局深入细致的调查,现已排除他杀可能,初步判定昊昊的离世为自杀行为。

警方表示,目前主要负责协助调查工作,而当地管委会将全权处理此事。

但截至稿件完成之际,拨打当地管委会宣传科的电话,始终无人应答,这无疑给整个事件增添了一层神秘而沉重的迷雾。

昊昊的父母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同班同学证实,1 月 5 日下午在学校课堂上,因昊昊未能完成听写任务,竟遭受教师体罚、被粗暴地扔书包,甚至还被辱骂 “滚回老家读书”。

龙女士特别强调,公寓楼道内的监控录像清晰地记录下,1 月 6 日放学回家后,昊昊如惊弓之鸟般,扔下书包便径直冲向楼顶。

她和丈夫坚信,这一系列举动正是儿子遭受巨大刺激的有力证据。

无独有偶,2020 年 5 月 25 日下午,在江苏海门市某小学教学楼前的地板上,一名学生周某某静静地躺着,周围一片触目惊心的血泊。

有同学偶然路过,看到这一幕后,惊恐万分,赶忙跑去报告老师。老师匆忙赶来,发现是六年级 13 班的周某某,彼时的他已气息奄奄,生命如风中残烛般脆弱。

校方迅速通知了家长,并第一时间拨打了 110 和 120。然而,当 120 急救人员赶到时,残酷的现实已然摆在眼前 —— 孩子已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孩子的家长心急如焚地赶到学校,却未曾料到,迎接他们的竟是工作人员的阻拦。

焦急与愤怒交织,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僵持了长达数小时之后,家长们才艰难地进入学校。

此时,孩子的遗体已被转移至教室的课桌上,身上裹着被子,仿佛在这冰冷的世界里寻找最后的一丝温暖。

家长们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对校方提出了强烈的质疑。

他们认为校方抢救不及时,并且自己在这一过程中还遭到了暴力对待,因此,学校和相关部门对于此事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久之后,周某某的父亲在网上发表文章,详细还原了事件的全貌,道出了孩子死亡的原因。

据周先生所述,事发当天,孩子如往常一样平静地去上学,并无任何异常的情绪波动,也未曾与家人发生过矛盾。

然而,仅仅因为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便在学校里遭到老师的训斥,之后竟一时想不开,选择了跳楼自杀。

这两起令人痛心疾首的悲剧,宛如两颗重磅炸弹,瞬间将本应肩负着教书育人神圣使命的人民教师,无情地推向了伤害孩子的被告席。

这样的意外事件,对于当事教师而言,不啻于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不仅可能让他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工作,更将使他们在余生中,都不得不背负着良心的谴责与舆论的重压,犹如置身于无尽的黑暗深渊,无法自拔。

如今,社会上充斥着诸多批评与指责学校及教师的声音。

有人严厉地批评学校和教师,在面对犯错误或行为不端的孩子时,表现出一种怯懦与逃避的态度,不敢管、不想管、不会管,任由孩子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肆意狂奔,渐行渐远。

他们痛斥这种行为简直就是误人子弟,是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亵渎。

不少教师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心安理得地当起了所谓的 “佛系老师”。

这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更是让他们深恶痛绝,甚至将其等同于尸位素餐、谋财害命。

然而,这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批评者,或许并未真正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教师们所面临的困境。

诚然,我们不能否认,在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部分责任心不强的人,他们抱着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对学生的行为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绝大多数教师,他们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拥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始终牢记着自己投身教育事业的初心与使命,一心只想通过各种方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然而,现实的残酷却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让他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举步维艰,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当然,我们绝不是在为教师的 “无为” 行为寻找借口,也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毫不犹豫地摒弃过去那种简单粗暴、动辄对学生恶语相加、高高举起教鞭的落后教育方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全方位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这不仅是完全正确的,更是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

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是,如何为教师们探寻到一条既正确又切实有效的教育途径,帮助他们彻底解除思想和精神上的重重枷锁,让他们能够在教育的广阔原野上尽情策马驰骋,引领着学生们在知识与人生的浩瀚海洋里扬帆起航?

这无疑是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每一位校长智慧与勇气的巨大考验。

针对学校及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普遍存在的投鼠忌器、畏首畏尾的困境,全面实施 “家校共育” 的方案,无疑是一剂对症的良药。

我们应当全力以赴地营造良好的家校关系,精心建设科学的家校共育机制,共同构建紧密的家校合作共同体,将其作为化解教育壁垒的锐利武器。

在基础教育领域,学校和教师们基本上都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问题孩子大多源自问题家庭,而问题家庭的根源往往在于家长。

家长的文化素质、言行举止、育儿观念、人际关系以及经济能力等诸多因素,如同无形的丝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编织出一张紧密的影响之网。

正如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无法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而又神圣的任务。”

“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一致性,倘若缺失了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就如同用纸搭建的房子一般,不堪一击,瞬间倒塌。”

我国也出台了众多教育法规,大力倡导家校共育。例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作用,必须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更是规定:“中小学校、幼儿园要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作为教师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

我认为,家校共育能够实现学校与家庭双方的优势互补,真正做到查漏补缺,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教育思想上的互补:学校教育以科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为指引,拥有明确且清晰的育人目标。

在育人的漫长过程中,学校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严格指导与监督,因此,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规划作为坚实保障。

学校始终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致力于培养身心健全、综合素质优秀的孩子。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更多地从自身的主观需要和个人愿望出发,来塑造和培养孩子。

这种教育思想上的显著差异,极易造成孩子思想上的混乱,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通过家校共育,我们能够有效地纠正家长教育思想上的偏差,引导他们以更加理性、客观的态度和标准来对待和评价孩子。

如此一来,学校和家庭便能在教育思想和目标上达成高度一致,双方齐心协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同向发力,从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内容上的互补:学校教育高度重视德育的双基教育,即基本政治思想观点和基本文明行为规范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注重打牢基础,强调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全面且系统地安排教育内容,并且教育内容相对稳定,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然而,反观家庭教育,不少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在家里谈论社会问题时,常常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信口开河,丝毫不避开孩子。

而且,家庭教育往往呈现出重结果轻过程的特点,急于求成,渴望立竿见影地看到孩子的进步。

同时,家庭教育的内容极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家长个人兴趣爱好以及社会潮流的左右。

父母的言传身教,虽然如同春雨般,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由于家长的素质、家庭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参差不齐,在教育孩子的内容方面也显得五花八门,良莠不齐。

如果父母的一些不当言行被孩子耳闻目睹,很容易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可能将孩子引入歧途。

例如,有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注重文明用语和文明行为,久而久之,孩子便很容易受到影响,学会讲粗言秽语,或者养成随地丢垃圾、吐痰等不文明的行为习惯。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并非万能,在某些教育内容方面,只有家庭教育才能真正使其落地生根。

比如,培养孩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良好习惯,学校教育往往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在家庭教育中,却可以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榜样示范作用,或者引导孩子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来进行切实有效的培养。

因此,如果家校共育能够得到妥善实施,就能够很好地弥补双方在教育内容上的不足与欠缺,实现教育内容的全面与完善。

教育方法上的互补:在家庭中,家长们虽然普遍对教育子女怀有极高的积极性,但遗憾的是,他们普遍缺乏正确而有效的教育方法。

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方法显得单一且随意,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将孩子捧在手心,视为掌上明珠,导致孩子养成娇纵任性的性格;

有些家长则信奉 “棍棒底下出孝子” 的陈旧观念,动不动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可能伤害孩子的身体,更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磨灭的创伤;

还有些家长则干脆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孩子既不打骂,也不宠爱,任由孩子自由生长,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约束。

这些不完整、欠科学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孩子走向不同的极端,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而学校教育则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制度,通过实行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涵盖了作息制度、考勤制度、纪律制度、卫生制度、礼仪制度、听课制度、作业制度、奖惩制度等各个方面,。

同时注重学校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然而,由于学校实施的是班级授课制,一位教师通常要面对四五十个孩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分身乏术,有心无力,难以充分关注到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也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因材施教的独特优势便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每个家长都可以与教师密切合作,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共同制定一套极具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做到量体裁衣,因人而异。

如此这般,教育的效果必将截然不同,能够更好地满足每个孩子的成长需求,助力他们茁壮成长。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小学校长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