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分歧逐渐化解
书名:末世开挂,基建称王 作者:爱吃故城熏肉的 本章字数:3331字 发布时间:2025-07-27

晨光尚未穿透地下基地的防辐射层,主控室的照明系统已自动调至清晨模式,冷白色的光晕缓缓铺开,映在秦烈的侧脸上。他站在数据墙前,指尖滑过一道加密界面,将陈浩昨夜截获的未标记数据包残片导入芯片融合系统。屏幕边缘浮现出一串波形图谱,与“夜枭”项目末期的意识锚定协议结构高度重合,而系统底层则悄然生成了一段反向解析算法,自动剥离出其中嵌套的神经同步指令。


他没有立即调用李薇或张峰,而是独自伫立了三分钟。上一次看到类似协议,是在重生前的最后一次科研会议上——那场会议之后,全球神经编码研究被紧急叫停,而“蚀智”病毒,正是从那时起悄然扩散。


终端轻震,会议通知弹出:三方协作重启会议,定于九点整,P4实验室缓冲区。


李薇比预定时间早了十七分钟抵达。她将一叠纸质实验日志放在会议桌上,封面上的字迹清晰而克制:“神经电位周期性波动观测记录”。这是她多年来的习惯——涉及核心数据时,她只信任物理介质。她坐下后没有说话,只是将一支笔横放在日志边缘,像是某种无声的界线。


九点整,苏瑾带着两名研究员步入缓冲区。她的步伐依旧沉稳,但左手无名指在进入门禁时轻微蜷缩了一下,被秦烈捕捉到。那是长期操作高精度神经建模设备的职业反应,也可能是某种心理防御机制的残留。


“我们开始。”秦烈按下权限确认键,全息投影缓缓升起,展示出一张双轨研究架构图。


“从今天起,研究进入‘双轨并行、数据隔离’阶段。”他的声音不高,却穿透了整个空间,“苏瑾团队负责符文编码解析,重点是遗迹神经图谱与病毒活性的频率匹配;李薇团队继续推进生物抑制剂研发,目标是阻断神经突触侵蚀;陈浩将搭建单向数据镜像通道,所有信息可共享,但原始数据流不反向渗透。”


苏瑾微微颔首:“我接受这个框架。但我们需要更多样本支持,尤其是R型个体的实时神经信号。”


“不行。”李薇立刻开口,“林雪的数据已经处于S级保密状态,任何外部调用都必须经过双人授权,且仅限脱敏后的时间片段。”


“可她的神经活动本身就是关键变量。”苏瑾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退让的锋利,“如果我们不能理解符文为何能在她无意识状态下自动生成,就永远无法判断它是威胁还是工具。”


“它就是威胁。”李薇盯着她,“你们在试图解读一种寄生程序的代码,而不是寻找解药。”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秦烈没有打断。他知道,这场争论不是技术分歧,而是认知范式的对撞——一方视病毒为生物灾难,另一方则将其视为某种信息实体。


他调出一段数据流,正是芯片融合系统刚刚完成的反向解析结果。“这是你们昨晚发送给北境第七研究所的加密包残片。”他说,“协议结构与‘夜枭’项目中的意识锚定模块一致,而‘夜枭’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跨脑域信息同步。”


苏瑾的瞳孔微缩。


“你们早就知道符文与神经同步有关。”秦烈继续道,“不是推测,是确认。否则不会使用这种协议。”


苏瑾沉默了五秒,终于开口:“我们确实掌握部分未公开的遗迹神经图谱。其中一段波形,记录了R型个体在无外界刺激下的自发共振模式——频率为4.7赫兹,与地磁脉动周期完全吻合。”


她调出一份加密文件,输入三级权限密钥,将一段波形图谱投射到中央屏幕。图谱边缘,一行小字缓缓浮现:“静默符文·序列七”。


李薇的笔尖在纸上顿住。


那频率……她昨晚刚记录到的病毒活性衰减区间,正是4.7赫兹,出现在每日凌晨03:17,持续0.8秒。


“我昨晚复测了三十七次。”她终于开口,声音低了几分,“病毒样本的神经电位在那个时间点出现短暂衰减,像是……被某种外部场域短暂压制。”


“不是压制。”苏瑾摇头,“是同步。它在响应。”


“响应什么?”


“我们不知道。但R型个体的脑波在衰减瞬间,会出现微弱的同频共振——就像被唤醒前的预热。”


李薇猛地抬头。她想起昨夜监控中的一帧画面:林雪躺在医疗舱内,脑电图在03:17准时波动,而她的右手,无意识地抽搐了一下。


她没有上报这段数据。


“我可以共享昨晚的完整记录。”她缓缓说道,将纸质日志推向前,“但有一个条件——所有符文研究必须与生物抑制剂研发并行,不能替代。”


苏瑾看着她,终于点头:“同意。”


会议进入第二阶段。陈浩启动单向镜像通道,将两组数据流接入联合分析平台。张峰在后台调试时,突然低声提醒:“系统底层刚生成一段新算法,命名为‘波形匹配·未命名’,输入源是李薇的实验数据。”


秦烈不动声色地将其转入独立沙箱环境。芯片融合系统极少自动生成未命名程序,除非接收到某种“非标准但具进化潜力”的信息模式。


“看来系统也认为,这个频率值得深挖。”他说。


苏瑾团队开始解析“静默符文·序列七”的结构逻辑。随着数据叠加,一段隐藏的调制模式逐渐浮现——它不直接作用于神经元,而是通过微弱的电磁场影响突触间隙的离子通道开放概率。


“这不是攻击指令。”一名研究员低声说,“这是……校准。”


李薇盯着屏幕,忽然意识到什么:“如果病毒在特定时间点进入低活性状态,那正是我们注入抑制剂的最佳窗口。”


“前提是能精准预测。”秦烈说,“而预测,需要更多周期数据。”


“我可以连续监测。”李薇说,“但需要调用医疗舱的高精度传感阵列,且不能有外部干扰。”


“我关闭所有非必要信号源。”陈浩立即响应,“包括基地内部的低频通讯波段。”


“我还有一个建议。”苏瑾忽然开口,“我们可以尝试在衰减窗口内,向体外样本输入反向符文脉冲,观察病毒是否会产生排斥反应。”


“你是说……用它的语言对抗它?”李薇皱眉。


“不是对抗。”苏瑾纠正,“是干扰它的同步过程。”


短暂的沉默后,秦烈点头:“双轨实验同步启动。李薇负责生物路径,苏瑾负责信息路径。所有操作记录实时存档,贡献数据自动录入追踪协议。”


他启动芯片融合系统,生成一份“研究贡献追踪协议”。系统在运行瞬间,底层日志闪过一行极小的字符:【R型宿主优先级:高】。无人察觉,除了秦烈。


协议生效后,整个研究网络开始平稳运转。李薇回到实验室,将最新采集的病毒样本接入高灵敏度电极阵列。屏幕上的波形图开始规律跳动,而在03:17来临前的十秒,她注意到林雪的脑电图出现微妙预兆——α波轻微上扬,像是某种潜意识的准备。


03:17整,病毒电位骤降0.8秒。


她立即注入微量抑制剂原型。显微镜下,神经突触的侵蚀速度减缓了12%。


“有效。”她低声记录,“窗口期存在,且可干预。”


与此同时,苏瑾团队向另一份样本输入反向符文脉冲。病毒的基因链在衰减窗口内出现短暂紊乱,持续时间0.3秒。


“它在抵抗信息干扰。”苏瑾看着数据,眼中闪过一丝震动,“说明它确实在接收某种信号。”


会议结束前,秦烈宣布了最终决策:“所有研究成果将采用联合署名制,技术框架开源,基地不申请任何专利。”


苏瑾意外地看了他一眼:“你不怕被抢走成果?”


“怕。”秦烈直视她,“但更怕我们走错方向。只有透明,才能避免重复前人的错误。”


苏瑾沉默片刻,终于低声说:“或许……我们都在试图证明自己是对的。但也许,真相既不在生物学,也不在信息学,而在两者之间。”


她离开前,将一份未加密的纸质副本留在桌上——是“静默符文·序列七”的完整解析图谱,边缘标注着一行小字:“建议比对R型个体腕部疤痕的紫晕脉动频率。”


李薇拿起那份资料,指尖在“紫晕”二字上停留了一瞬。


周敏在整理会议纪要时,耳机里突然传来苏瑾离场前的一句低语,被录音系统无意捕捉:“她真的只是个特例吗?”


她没有删除这段音频。


夜深后,李薇独自返回医疗舱,调出林雪的实时监测数据。屏幕上,脑波平稳,右腕的传感贴片显示紫晕脉动频率为4.7赫兹,与地磁脉动完全同步。


她正准备关闭界面,忽然发现——在03:17的衰减瞬间,林雪的脑电图不仅出现共振,还生成了一段极短的反向波形,与“静默符文·序列七”的结构高度相似。


像是……回应。


她盯着那行波形,手指悬在删除键上方,最终缓缓移开。


而在空间深处,芯片融合系统的核心日志中,那段“未命名波形匹配算法”正悄然重命名:【R-07·响应协议·初阶】。


秦烈站在主控室的暗影里,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忽然低声对陈浩说:“从明天起,加密所有与4.7赫兹相关的通信频段。”


陈浩抬头:“为什么?”


“因为有人,”秦烈盯着那行刚生成的算法名称,“正在监听这个频率。”


他的手指在终端上敲下最后一道指令,屏幕缓缓浮现一行字:【数据流隔离完成,反向追踪程序启动】。


就在此时,林雪在医疗舱中翻了个身,右手无意识地抬起,在空中划出一道微弱的光痕。


那是一笔未完成的符文,终点悬在半空,像一道未闭合的门。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