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联系。北齐在北周入侵时坚决抵抗,使北周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正好想要详细分析一下北齐在灭亡过程中进行的抵抗,暂且借一下问题吧。
(之前我为了写小说,查北齐灭亡时期的史料查到吐,不写出来实在难以慰藉我脆弱的心灵……)
一.晋阳之役
地点:晋阳
人物:高延宗
高延宗这家伙是高澄的儿子,被封为安德王。高洋很宠这家伙,宠到了什么地步呢?高延宗都成一个十二岁的大小伙子(按古代标准)了,高洋还让他在自己的肚脐眼里面尿尿……更甚之,高延宗说自己要当冲天王,高洋竟然还叫来杨愔煞有介事地询问……
延宗幼为文宣所养,年十二,犹骑置腹上,令溺己脐中,抱之曰:"可怜止有此一个。"问欲作何王,对曰:"欲作冲天王。"文宣问杨愔,愔曰:"天下无此郡名,愿使安于德。"于是封安德焉。
再对比一下隔壁高湛家的儿子,琅玡王高俨。
立杀之,时年十四。……有遗腹四男,生数月,皆幽死。
十四岁,已经有四个儿子了……
正因为高洋的宠爱,高延宗长大之后不仅没有“安于德”,甚至还成了一个混蛋二世祖,站在楼上大便让下面的人用嘴接住、用囚犯试刀子的锋利程度,都是他能做出来的。
为定州刺史,于楼上大便,使人在下张口承之。以蒸猪糁和人粪以饲左右,有难色者鞭之。孝昭帝闻之,使赵道德就州杖之一百。道德以延宗受杖不谨,又加三十。又以囚试刀,验其利钝。骄纵多不法。武成使挞之,杀其昵近九人,从是深自改悔。
(话说这“以囚试刀”,当真有乃叔高洋之风……果然是高洋养大的……)
若不是孝昭帝、武成帝对他两顿暴打,高延宗只怕到最后也还是个混蛋二世祖,无法成长为挺身而出支撑大局的德昌天子。
高延宗“深自改悔”后,便语出惊人。兰陵王高肃大破周军,诸人均赞扬兰陵王,高延宗却对此不以为然。
兰陵王芒山凯捷,自陈兵势,诸兄弟咸壮之。延宗独曰:"四兄非大丈夫,何不乘胜径入?使延宗当此势,关西岂得复存!"
他还变得很念及兄弟情谊,虽然他对兰陵王很不屑,但在兰陵王被杀后却“泪满纸”;另一个兄弟河间王被杀,他又大哭了一场。
及兰陵死,妃郑氏以颈珠施佛。广宁王使赎之。延宗手书以谏,而泪满纸。河间死,延宗哭之泪亦甚。又为草人以像武成,鞭而讯之曰:"何故杀我兄!"奴告之,武成覆卧延宗于地,马鞭挝之二百,几死。后历司徒、太尉。
当年让人张嘴接自己大便的疯劲被高延宗拾起,一顿操作“为草人以像武成,鞭而讯之”,结果却又给自己找来了一顿暴打……
但是武成、后主父子确实也没有薄待高延宗,在这次被殴打事件之后,高延宗又担任司徒、太尉这种高级职务。
司徒大概是什么级别呢?东魏名臣高昂就是司徒……虽然后主时期官职含金量贬值很严重,领军遍地走,仪同多如狗,但也并不影响司徒的地位。
高延宗很有军事才能,这一点在平阳战役便展现得淋漓尽致。
及平阳之役,后主自御之,命延宗率右军先战,城下擒周开府宗挺。及大战,延宗以麾下再入周军,莫不披靡。诸军败,延宗独全军。
莫不披靡……
高延宗是一个绝对的鹰派,反对军队后撤。对于后主逃跑的想法,他甚至劝谏了两次,信誓旦旦地担保击退北周。从后面的晋阳之战来看,他也确实有这样的能力。
后主将奔晋阳,延宗言:"大家但在营莫动,以兵马付臣,臣能破之。"帝不纳。及至并州又闻周军已入雀鼠谷,乃以延宗为相国、并州刺史,总山西兵事。谓曰:"并州阿兄自取,儿今去也。"延宗曰:"陛下为社稷莫动,臣为陛下出死力战。"骆提婆曰:"至尊计已成,王不得辄沮。"
平阳战役战败,高纬逃回晋阳,不久又逃到首都邺城,只留下了在晋阳凌乱的高延宗……
高纬一跑,高延宗便一点也不耽搁,干脆利落地就称了帝,年号德昌。
延宗不得已,即皇帝位,下诏曰:"武平孱弱,政由宦竖,衅结萧墙,盗起疆埸。斩关夜遁,莫知所之,则我高祖之业将坠于地。王公卿士,猥见推逼,今便祗承宝位。可大赦天下,改武平七年为德昌元年。"
事实证明,当时的晋阳还是人心思齐的,跟着高纬跑掉的人寥寥无几,而跟随高延宗留在晋阳的人就多了。
以晋昌王唐邕为宰辅,齐昌王莫多娄敬显、沐阳王和阿于子、右卫大将军段畅、武卫将军相里僧伽、开府韩骨胡、侯莫陈洛州为爪牙。众闻之,不召而至者,前后相属。
看一下这阵容,唐邕、莫多娄敬显,一个是高欢最为倚重的两个汉人之一的唐邕,另一个是名臣之后莫多娄敬显,再加上一长串高官的名字……
更恐怖的是后面的几个字,众闻之,不召而至者,前后相属。这样一看,简直是局面大好。
而高延宗也确实没有辜负这大好的局面,一顿操作直接收买到了人心,使军队士气显著回升。
延宗容貌充壮,坐则仰,偃则伏,人笑之,乃赫然奋发。气力绝异,驰骋行阵,劲捷若飞。倾覆府藏及后宫美女,以赐将士,籍没内参千余家。后主谓近臣曰:"我宁使周得并州,不欲安德得之。"左右曰:"理然。"延宗见士卒,皆亲执手,陈辞自称名,流涕呜咽。
高延宗通过这些举动不但得到了军队的支撑,甚至在他背后还站出了无数晋阳的老百姓。从青壮年到童儿女子,每个人都在为战斗奉献力量。
众皆争为死,童儿女子亦乘屋攘袂,投砖石以御周军。
虽然有那卢安生叛变这样不和谐的插曲,但总体来看也是无足轻重的。
特进、开府那卢安生守太谷,以万兵叛。
对比一下高纬在邺城之战中的骚操作。
帝遣募人,重加官赏,虽有此言,而竟不出物。广宁王孝珩奏请出宫人及珍宝班赐将士,帝不悦。斛律孝卿居中受委,带甲以处分,请帝亲劳,为帝撰辞,且曰宜慷慨流涕,感激人心。帝既出临众,将令之,不复记所受言,遂大笑,左右亦群咍,将士莫不解体。
而竟不出物……帝不悦……遂大笑,左右亦群咍……这一通三连,能有好结果就怪了。要是把高纬的条件给高延宗,根本就不可能输好吧。
北周武帝宇文邕兵临晋阳,高延宗率部抵抗,他身先士卒,凭借肥硕的身躯(被高洋养出来的?)一马当先,所向无前。
周军围晋阳,望之如黑云四合。延宗命莫多娄敬显、韩骨胡拒城南,和阿于子、段畅拒城东。延宗亲当周齐王于城北,奋大槊,往来督战,所向无前。尚书令史沮山亦肥大多力,捉长刀步从,杀伤甚多。武卫兰芙蓉、綦连延长皆死于阵。
这时候叛徒就出现了,和阿于子、段畅两人投靠北周,差不多相当于直接把东门拱手让给了北周。北周军队在叛徒的助攻下,攻入了晋阳城。
阿于子、段畅以千骑投周。周军攻东门,际昏,遂入。进兵焚佛寺门屋,飞焰照天地。
这时高延宗的应对绝对满分,他趁着北周军队入城的时机拿下城门,关门打狗,打得北周军队首尾不能相顾,一下子干掉两千多个北周先锋士兵,连北周武帝都差点交待了。
延宗与敬显自门入,夹击之,周军大乱,争门相填压,齐人从后斫刺,死者二千余人。周武帝左右略尽,自拔无路,承御上士张寿辄牵马头,贺拔佛恩以鞭拂其后,崎岖仅得出。齐人奋击,几中焉。
战局进行到这,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就没有多大问题了。
可偏偏这时候,意外却出现了。
时齐人既胜,入坊饮酒,尽醉卧,延宗不复能整。
首先是北齐军队大胜之后失去了军纪,兵士皆喝得酩酊大醉,高延宗无法继续控制。
周武帝出城,饥甚,欲为遁逸计。齐王宪及柱国王谊谏,以为去必不免。延宗叛将段畅亦盛言城内空虚。周武帝乃驻马,鸣角收兵,俄顷复振。诘旦,还攻东门,克之,又入南门。
其次,北周武帝在宇文宪、王谊以及叛徒段畅的劝说下重整旗鼓,复攻晋阳,在北齐军队几乎全都醉酒的情况下,一举攻下。
延宗战,力屈,走至城北,于人家见禽。周武帝自投下马,执其手。延宗辞曰:"死人手何敢迫至尊。"帝曰:"两国天子,有何怨恶,直为百姓来耳。勿怖,终不相害。"
想来,段畅言“城内空虚”,应当是给宇文邕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果然,无论古今,还是叛徒最可恨。
二.邺城战役
按理来说,在首都邺城发生的战役应该成为北齐抵抗过程中的重头戏,但因为高纬逃跑,战争的烈度反而降低了不少,风头全被晋阳、信都、范阳这几次战役抢了。
于是黄门侍郎颜之推、中书侍郎薛道衡、侍中陈德信等劝太上皇帝往河外募兵,更为经略,若不济,南投陈国,从之。丁丑,太皇太后、太上皇后自邺先趣济州。周师渐逼,癸未,幼主又自邺东走。己丑,周师至紫陌桥。癸巳,烧城西门。太上皇将百余骑东走。乙亥,渡河入济州。
可以看出来,北周军队还没来,高纬就在准备逃跑了;北周军队一来,高纬就真的跑了……
这时候还能抵抗北周,为北齐尽忠的,大概就是对北齐真爱的了。
坚持抵抗的一共就俩人,一个慕容三藏,一个鲜于世荣。
齐之王公以下皆降,三藏犹率麾下抗拒周师。
慕容三藏最后还是投降了北周,但是鲜于世荣却将抵抗坚持到底。
周师将入邺,除领军大将军、太子太傅,于城西拒战,败被擒,为周武所杀。
据史料记载,鲜于世荣在北周军队入城后仍在城上坚持擂鼓,最终被擒。自始至终,他一直没有背叛过北齐。
世荣虽武人无文艺,以朝危政乱,每窃叹之。见征税无厌,赐与过度,发言叹惜。
三.青州、齐州方面的战事
这条战线更是不重要,大概属于邺城战役到信都战役之间的过渡期。高纬压根就没抵抗,而他的宠臣高阿那肱又勾结北周,最终致使高纬被擒。
而高阿那肱召周军,约生致齐主,而屡使人告言,贼军在远,已令人烧断桥路。太上所以停缓。周军奄至青州,太上窘急,将逊于陈,置金囊于鞍后,与长鸾、淑妃等十数骑至青州南邓村,为周将尉迟纲所获。
高纬在最终失败前曾经任命几个弟弟为齐地的刺史,只不过最终也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寻后主穷蹙,以廓为光州,贞为青州,仁英为冀州,仁俭为胶州,仁直为济州刺史。自廓已下,多与后主死于长安。
四.信都战役
地点:冀州
人物:高湝、高孝珩
这场战役属于北齐抵抗过程中的重头戏之一,史料分散在高湝和高孝珩两人的传记中。
信都战役发生在北周攻陷邺城之后,主导者是北齐任城王高湝和广宁王高孝珩。这两个家伙一个是高欢现存的唯一儿子,另一个是文襄帝的儿子,都具有旗帜的作用。
帝至济州,禅位于湝,启竟不达。湝与广宁王孝珩于冀州召募得四万余人,拒周军。周齐王宪来伐,先遣送书并赦诏,湝并沉诸井。战败,湝、孝珩俱被擒。
高、韩恐其变,出孝珩为沧州刺史。至州,以五千人会任城王于信都,共为匡复计。周齐王宪来伐,兵弱不能敌。怒曰:"由高阿那肱小人,吾道穷矣!"齐叛臣乞扶令和以槊剌孝珩坠马,奴白泽以身扞之,孝珩犹伤数处,遂见虏。
这场战役中,北齐方面主要部队是高孝珩带来的五千士兵以及高湝招募的四万余人,对手为宇文宪、杨坚。临时募得的士兵战斗力较弱,在北周军队的攻势下很快溃败。
稍微有些遗憾的是,其实在高湝据守信都抵抗北周之时,援兵已经在路上了。
子子晃嗣。诸将子弟,率多骄纵,子晃沉密谨悫,以清净自居。尚公主,拜驸马都尉。武平末,为幽州道行台右仆射、幽州刺史。周师将入邺,子晃率突骑数万赴援。至博陵,知邺城不守,诣冀州降。
由北齐开国功臣潘乐之子潘子晃率领的数万骑兵,其战斗力定是远胜于高湝临时募的兵。若是这几万人能够及时赶到并投入战场,胜负还真未可知。
而历史上潘子晃错过了信都之战,数万骑兵只得向北周投降,未免是有些遗憾的。
五.马邑之战
地点:山西北部
人物:高绍义
高欢、高澄的儿子都已经作为旗帜上过反周战场了,这次轮到高洋的儿子了。
与高延宗类似,高绍义早年也是个混蛋二世祖,同样受过武成帝的暴揍。但他做的事跟高延宗相比绝对是小巫见大巫,显得正常很多了。
好与群小同饮,擅置内参,打杀博士任方荣。武成尝杖之二百,送付昭信后,后又杖一百。
与高延宗那种站在楼上大便让下面的人用口接住的极品事迹相比,这真算不了什么。
到了北齐将亡之际,高绍义担任尚书令、定州刺史。起初北朔州被北周控制,但赵穆、王当万等北齐旧臣一直有复国之心。他们想过迎接高湝来,没成功,就把文宣的儿子,范阳王高绍义接到了马邑。
及后主奔邺,以绍义为尚书令、定州刺史。周武帝克并州,以封辅相为北朔州总管。此地齐以重镇,诸勇士多聚焉。前长史赵穆、司马王当万等谋执辅相,迎任城王于瀛州。事不果,便迎绍义。绍义至马邑。辅相及其属韩阿各奴等数十人皆齐叛臣,自肆州以北城戍二百八十余尽从辅相,及绍义至,皆反焉。
高绍义一到马邑,便有二百八十多个城池反正。高绍义又与袁洪猛南下,结果却遭到了失败——还是被叛徒搞得。
绍义与灵州刺史袁洪猛引兵南出,欲取并州,至新兴而肆州已为周守。前队二仪同以所部降周。
在晋阳有和阿于子、段畅,到了高绍义这里又有了前队二仪同,总之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叛徒。
周兵击显州,执刺史陆琼,又攻陷诸城。绍义还保北朔。周将宇文神举军逼马邑,绍义遣杜明达拒之,兵大败。
北周军队大举进犯,高绍义无力抵抗,只得接连后撤,最后连马邑也没能保住。
绍义曰:"有死而已,不能降人。"遂奔突厥。众三千家,令之曰:"欲还者任意。"于是哭拜别者太半。突厥他钵可汗谓文宣为英雄天子,以绍义重踝似之,甚见爱重,凡齐人在北者,悉隶绍义。
高绍义在突厥因为长得像老爹,得到了突厥的支持。其实这还是在吃老爹高洋的政治遗产。
高宝宁在营州,表上尊号,绍义遂即皇帝位,称武平元年。以赵穆为天水王。他钵闻宝宁得平州,亦招诸部,各举兵南向,云共立范阳王作齐帝,为其报仇。
占据营州的高保宁也上表表示支持,拥立高绍义为皇帝。
周武帝大集兵于云阳,将亲北伐,遇疾暴崩。绍义闻之,以为天赞己。卢昌期据范阳,亦表迎绍义。俄而周将宇文神举攻灭昌期。其日,绍义适至幽州,闻周总管出兵于外,欲乘虚取蓟城,列天子旌旗,登燕昭王冢,乘高望远,部分兵众。神举遣大将军宇文恩将四千人驰救幽州,半为齐军所杀。绍义闻范阳城陷,素服举哀,回军入突厥。周人购之于他钵,又使贺若谊往说之。他钵犹不忍,遂伪与绍义猎于南境,使谊执之,流于蜀。
宇文邕来讨伐的时候,恰好死了。卢昌期等北齐旧臣便趁势而起,夺取范阳城迎接高绍义,可惜还没等高绍义到达就被北周武将宇文神举击败。
再往后,高绍义坚持到了公元580年,不仅熬死了宇文邕,甚至还熬死了宇文邕他儿子,然后才因被突厥放弃,为北周所擒。
(其实他在坚持一段时间就能把北周熬死了……)
(还有一个要补充的是,我查了好几遍都没查到袁洪猛当刺史的灵州到底在哪……)
六.营州战事
与高绍义不同,高保宁是真的把北周熬死了。
高保宁在北齐被灭时有过勤王的举动,但最终不了了之。
周师将至邺,幽州行台潘子晃下黄龙兵,保宁率骁锐并契丹、靺羯万馀骑将赴救。至北平,知子晃已发蓟,又闻邺都不守,便归营。
他是拥立高绍义为帝的元老,被任命为丞相,在卢昌期举兵反抗北周时曾经率部南下,支援卢昌期。
及卢昌期据范阳城起兵,保宁引绍义集夷夏兵数万骑来救之。至潞河,知周将宇文神举已屠范阳,还据黄龙,竟不臣周。
高保宁的营州政权一直坚持到了公元583年,不仅熬死了灭齐的宇文邕,甚至还熬死了北周,一直挺到了隋代开皇三年,才被隋军攻破。
在六年间,高保宁一直没有放弃过复国,他始终热衷于率军南下骚扰北周或是隋,更让两朝统治者头疼的是,高保宁南下时一般会带给他们一些特殊的礼物,例如突厥军队或是高丽军队……
七.东雍州傅伏、建州雷显和以及其他
上面六个都是影响过当时局势的抵抗运动,而下面这几个,没啥影响,例如傅伏一直在东雍州,雷显和一直在建州,想要影响大局也影响不了……
傅伏:
周克晋州,执获行台尉相贵,以之招伏,伏不从。后主亲救晋州,以伏为行台右仆射。周军来掠,伏击走之。周克并州,遣韦孝宽与其子世宽来招伏曰:"并州已平,故遣公儿来报,便宜急下。"授上大将军、武乡郡开国公,即给告身,以金马瑙二酒钟为信。伏不受,谓孝宽曰:"事君有死无贰,此儿为臣不能竭忠,为子不能尽孝,人所仇疾,愿即斩之,以号令天下。"
周帝自邺还至晋州,遣高阿那肱等百馀人临汾召伏。伏出军隔水相见,问至尊今在何处。阿那肱曰:"已被捉获,别路入关。"伏仰天大哭,率众入城,于听事前北面哀号良久,然后降。
傅伏直到北齐后主就擒才投降,算是相当可以的了。
雷显和稍微差一点,听闻邺城沦陷就投降了,但也还行。
又有雷显和,晋州败后,为建州道行台左仆射。周帝使其子招焉,显和禁其子而不受。闻邺城败,乃降。
剩下的忠臣都是虽然忠诚,但于事无补的。
田敬宣,被俘后坚持不说出机密,被杀。
后主之奔青州,遣其西出,参伺动静,为周军所获。问齐主何在,绐云已去。殴捶服之,每折一支,辞色愈厉,竟断四体而卒。
纥奚永安,在突厥不卑不亢,为北齐维护了最后的声誉。
及闻齐灭,他钵处永安于吐谷浑使下。永安抗言曰:"本国既败,永安岂惜贱命!欲闭气自绝,恐天下不知大齐有死节臣,唯乞一刀,以显示远近。"他钵嘉其壮烈,赠马七十匹而归。
还有一个陆敬萱,说她算吧,她又是个毫无疑问的奸臣;说她不算吧,她是真的为北齐自杀殉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