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六 改革图强(17)
书名:小学校长 作者:止立言 本章字数:4022字 发布时间:2025-07-28

在家校共育的宏大教育版图中,其重要性宛如基石之于高楼,理应促使学校与家庭构筑起如鱼水交融、琴瑟和鸣般的紧密关系。

然而,现实却宛如一面冷峻的镜子,清晰映照出理想与实际之间的落差。

家校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时常摩擦频仍,矛盾似烽火般此起彼伏,甚至在个别极端情形下,竟陷入水火不容的僵持境地。

通过深入的实践探索、细致的观察审视以及全面的分析研究,我认为致使家校共育沦为纸上谈兵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关键方面。

1、家校共育浮于表象,教育合力未真正凝聚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教育征程上,个体力量终究有限,唯有携手合作,方能抵达共同进步的彼岸。

然而,当下 “家校共育” 的现实图景中,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意识犹如蒙尘的明珠,尚显淡薄。

双方往往在学生问题已然浮现之时,才匆忙开启交流与沟通的通道,主动沟通的意愿与热情,犹如沉睡的火种,尚未被真正点燃。

另一方面,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他们秉持一种片面认知,将教育学生的重任,完全托付于学校,天真地认为孩子踏入校门,所有教育问题便与己无关。

这种观念的偏差,直接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 “家校共育” 仅仅沦为形式上的空壳,难以释放其应有的磅礴力量。

譬如,在校园日常中,常能听闻教师无奈反馈,某些家长对学校工作配合度极低。

当教师致电期望家长协助做好孩子在家的学习监督与思想引导时,部分家长竟当场反驳,理直气壮地宣称教育孩子纯粹是学校与教师的责任,自己忙于生计,无暇顾及。

又或者,家长会结束后,时常可见一些家长怒气冲冲地向校长或学校领导投诉,指责某某教师责任心缺失、教学水平欠佳,将孩子成绩下滑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归咎于教师,甚至言辞激烈地要求调班或更换教师。

这种不辨是非、一味将责任推诿给学校或教师的行为与观念,恰似一颗颗火星,极易点燃家校矛盾、师家矛盾的导火索,最终使得家校共育仅仅停留在口头宣扬或纸面规划上,难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当然,家校教育未能凝聚成有效合力,绝非家长一方之责,学校与教师自身同样难辞其咎。

部分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姿态,仿佛自己占据着教育真理的制高点,得理不饶人,这种态度极易引发家长的反感与抵触。

还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在与家长交流孩子情况时,或是言辞过于直白,不给家长留丝毫情面;

或是态度过于强势,不容家长置喙;又或是言语过于刻薄,将孩子批评得一无是处,让家长陷入无地自容的尴尬境地,进而引发家长的强烈不满。

此外,学校在推进家校共育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家长学校这一重要桥梁的搭建,未能为家长与学校之间开辟顺畅的沟通交流渠道。

家长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一无所知,犹如一层迷雾,极易滋生各种误解与矛盾。

例如,部分家长毫无根据地猜测学校频繁收费是为了给教师发放工资、福利,而这恰恰是家校沟通严重不足的鲜明体现。

2、家长过度聚焦成绩,忽视孩子全面发展诉求

高考压力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沉重地压在教育的天平之上,而传统教育理念的惯性影响,更是使得众多家长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

他们将分数奉为衡量孩子优劣、预测孩子未来是否成才的唯一圭臬,对孩子的知识学习与智力开发紧抓不放,错误地将学习成绩等同于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

从而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悉心培养、品德修养的精心塑造以及心灵人格的深度滋养,最终导致孩子的发展犹如跛脚的行者,难以实现全面且健康的成长。

部分家长宛如严苛的监工,强迫孩子将原本用于休闲娱乐的宝贵时间,全部投入到学习之中,还额外布置大量作业,让孩子在题海中苦苦挣扎。

这种过度的学习负荷,如同沉重的枷锁,不仅剥夺了孩子对学习的热爱,让学习兴趣之火渐渐熄灭,更有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学校教育所倡导与践行的,是全人教育理念,分数仅仅是衡量孩子发展的一个维度,远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

诚如古人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各有其独特的闪光点与发展潜力。倘若仅仅以分数这一把单一的标尺,去衡量所有孩子,无疑是对孩子的不公平与不合理。

毕竟,并非每个孩子都能踏上通往心仪大学的康庄大道,并非每个孩子都能攀登知识巅峰,成为众人瞩目的天之骄子。

但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有些孩子虽然学习成绩欠佳,但在体育、美术、音乐或是劳动技能等某一领域,却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与卓越的天赋,我们又怎能因其成绩而否定他们的优秀与潜力呢?

部分家长常常陷入无端的焦虑之中,忧心孩子考不上理想大学,便无法拥有美好的未来,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实则,这纯粹是杞人忧天。在当今这个多元包容、充满机遇的社会,只要孩子身心健康,秉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生活态度,总能在广阔天地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实现自我价值。

正如宏伟建筑中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乃至每一粒细砂,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家长欠缺科学教育理念与方法

家庭,无疑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传身教,恰似润物无声的春雨,对孩子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因此,家长自身的素养与教育水平,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家长毕竟并非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绝大多数家长未曾接受过系统、专业的育儿培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只能凭借自身过往的经验,尤其是复刻自己儿时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如同照葫芦画瓢般生硬套用。

诚然,传统教育并非毫无可取之处,但其方法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教育绝非工厂流水线,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模板,批量生产千篇一律的 “产品”。

教育需顺应时代潮流,根据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曾经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应用于如今的孩子身上,可能会失去原有的效力,甚至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例如,过去的教育模式强调家长的绝对权威,家长往往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孩子颐指气使,强迫孩子绝对服从。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的孩子自我意识与民主意识普遍增强,他们渴望在家庭中得到平等对待,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的教育方式,更能赢得他们的认同。

若家长依然故步自封,不摒弃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孩子不但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与家长对着干,甚至可能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

因此,作为家长,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并汲取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然而,现实困境在于,家长一方面缺乏专业的学习渠道与平台,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工作繁忙、事务缠身,即便有心学习,也往往力不从心。

这一现实状况,直接导致众多家长难以接触到科学、先进的育人理念,进而使得家庭教育的质量大打折扣。

例如,部分家长在提升孩子学习成绩方面,陷入盲目误区,如同病急乱投医一般,错误地认为只要舍得花钱为孩子聘请家教或报名参加校外辅导班,孩子的成绩便能立竿见影地提高。

但事与愿违的是,往往钱花了不少,孩子的成绩却不升反降。留守儿童及问题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独木难支。

迫于生活的重压,众多孩子的父母背井离乡,奔赴一线城市务工,由此催生了大量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大多只能留在家中,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料。

由于隔代教育存在诸多先天不足,爷爷奶奶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在教育孩子时,要么过度溺爱,将孩子宠成温室里的花朵;

要么过于严厉,让孩子在压抑中成长;亦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只能撒手不管。这些教育方式的偏差,致使家庭教育问题丛生。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缺乏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引导,极易出现性格障碍、心理问题以及行为偏差等诸多问题。

而学校教育,在缺乏家庭教育有力支撑的情况下,面对这些因家庭教育不当而产生的问题儿童,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陷入独木难支的艰难困境。

例如,不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失父母的关爱与引导,在学校表现出纪律散漫、自由放纵的特点,对学校规章制度嗤之以鼻,思想顽固,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充耳不闻。

在学习方面,更是表现出积极性低落,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作业敷衍了事,尤其是家庭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

此外,一些来自家庭不完整、家庭关系不和谐或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学校也往往呈现出异于常人的言行举止。

他们可能容易发怒、冲动,情绪悲观,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时常出现打架斗殴、欺凌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

综合来看,家庭与学校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教育过度关注孩子分数,忽视全面发展,导致双方在育人目标上出现偏差,进而引发矛盾冲突。

教师与家长之间,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相互理解、信任以及主动寻求配合教育的积极性。

教师常认为家长不懂教育,偏袒孩子,不愿正视孩子缺点,不积极配合学校工作;

而家长则觉得老师对孩子有偏见,推卸教育责任,因此也不愿主动与老师合作。

双方这种消极态度,使得沟通合作难以有效开展。

同时,家长的教育能力与水平亟待提升。部分家长因文化水平有限,对科学育儿理念与方法知之甚少,再加上工作忙碌,无暇陪伴和关心孩子。

在教育方式上,不是过度溺爱,就是过于专制,亦或是放任自流,这些不当教育方式,催生了众多问题孩子。

在家校共育的具体操作层面,也存在诸多亟待完善之处。

诸如联系方式不够合理、联系频率过低、联系面过于狭窄、联系内容片面且部分对立、联系制度与组织形同虚设等问题较为突出。

此外,家校共育手段单一,尚未构建起长效工作机制。

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留守儿童数量较多,隔代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经济条件不佳的家庭,孩子学习环境简陋,缺乏安静、适宜的学习空间,且家务琐事繁多,分散了孩子学习的精力与注意力。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怀呵护,难以获得足够的情感滋养与有效的教育指导。

而隔代教育中,爷爷奶奶因年事已高,教育观念和方法相对滞后,从而导致诸多问题儿童的产生。

既然我们已然清晰洞察到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出背后的成因,那么,对症下药、开出解决问题的良方便刻不容缓。

为了真正推动家校共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精心规划了家校共育蓝图,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实施细则与措施,一场热火朝天的家校合作建设大潮已然拉开帷幕。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小学校长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