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这天,天气格外晴朗,空气清新。桐家古宅弥漫着一股喜气,这人杰地灵之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屋舍廊外,悬挂着数盏红灯笼,日头照耀下,更显得无比鲜红。朱红色的穗子垂落而下,迎风摇曳。庭院内,碧绿色的枝头缠绕着大红绸布,一圈又一圈,绕着弯儿。树上点缀着火红色的果实,一个个红澄澄,好似小灯笼一般,可爱迷人。
集善堂,一张太素含晖长几,上面摆放着时令蔬果,紫得发亮的葡萄,爽脆的苹果,透心凉的黄梨子,还有酸甜可口的山楂。两盘子,表面印有喜字的白面馒头,堆叠着,寓意着节节高升,喜庆吉祥。
两边桌面上摆放着缠绕有金龙的红蜡烛,烛泪未干,溢出来,寓意着和和美美。还有花生一碟,桂圆一碟,莲子一碟,红枣一碟,寓意着早生贵子。
桐明珠端坐在主位上,堂下,端坐着各房各苑的亲眷。现场红烛掩映,分外热闹。
桐子坤一身大红色的新郎服,梳着平滑的大背头,风流倜傥,英俊潇洒。
一条大红绸布连接着新郎新娘的手。他牵着绸布,走出来。并肩而行的新娘,面若桃李,粉面含春,戴着一顶华贵精致的凤冠,身着大红绣金银丝线的秀禾服,宛如天仙下凡。
胡玄锦今天格外美艳,峨眉舒展,如远山般幽远灵动。朱唇轻点,嘴角上扬,是一个完美的弧度。一双如烟似雾的褐色眸子,宛若一汪深潭,诉说着心灵的秘密。
大家喜笑颜开,皆是眉眼弯弯,嘴边露着笑意。家仆们纷纷侧立,鼓掌称好。
喜司在一旁高声宣告,”一拜高堂,二拜天地,三,夫妻对拜。“
两个新人先是蹲下身,拜一拜端坐在主位的桐明珠。再拜一拜天地,继而夫妻对拜。二人面带桃花,面面相觑,眼神接触,电光石火般点燃,情意绵绵在互相传递着。
仪式结束后,胡玄锦手握一盏喜酒,对着众人,感慨万千。”我,胡玄锦来到桐家,受到桐老太太的关照,桐子坤的关心爱护。我们是一个大家庭,理应互相照应,互帮互助。遇到子坤,是我的荣幸,是我的运气。感谢上苍,赐予我这么好的丈夫。感谢大家,来参加我的婚宴。“
一袭肺腑之言,众人皆拍手叫好。
桐子坤听闻此言,亦是非常感动。端着一盏喜酒,说:”你我相遇本是美好。从今往后,你我相濡以沫,相敬如宾。“
桐明珠泪眼婆娑,眼泪在眼眶内打转。”好,好,我的孙儿,孙媳妇,你们好就是我老人家的福气。祝贺你们百年好合,早点让我抱上大胖小子。“
众人听完,皆笑了。
喜宴开始,大家开席入座。众位宾客放开肚皮豪饮,吃肉喝酒,把酒言欢,热闹非凡。酒宴上,喧哗声,人声鼎沸,大家沉浸在新婚的美好之中,无法自拔。
喜房内,胡玄锦端坐在玳瑁梳妆台前,整理妆容。她的身后站立着家仆水仙。水仙手里握着一支金簪,在乌黑的鬓发间比对着。
”锦儿姑娘,今天,你是天底下最美的新娘。你呀,终于如愿嫁给桐子坤拉。“水仙嘴巴甜滋滋的。
她莞尔一笑,望着铜镜中如花美颜,说:”小丫头,你懂什么。我们这是两情相悦,情到浓时,水到渠成。“
”可不是,锦儿姑娘。你自从跟了桐子坤,做事的派头可是越来越像他啦。“水仙夸赞道。
”夫妻本是同林鸟,理应相互照应的。“她颇有道理。
”好了,打扮妥当,静待新郎归来。我去大堂把新郎叫过来。“水仙兀自羞红脸。
她笑着说:”新郎在外陪宾客,你别去打扰他。晚点,他自己会进屋。“
夜色朦胧,更深露重。
桐子坤将外面的宾客招呼好,大家吃完喝完,桌面一片狼藉。待宾客们皆散去,他才醉醺醺地摸到喜房。
他见屋内红烛闪烁,轻轻推开门扇,望见新娘正端坐在床沿边。
一身大红喜服,盖着红色的盖头,一双小巧的绣花鞋,被裤腿半遮住。
他上前将红盖头撩起,露出胡玄锦这张清秀佳人的面庞。
她今日薄粉淡敷,眉目如画,自带光圈。眉如远黛,举手投足间自成优雅。
他端起一杯喜酒递给她,继而自己端起一杯,二人亲密地喝着交杯酒。万种柔情化作一坛子酒水,入肚化无。
他笑得得意,说:”还记得我第一次见你。你窘迫,可怜的样子深深映入我的脑海中。自从那一次,我便对你青睐有加,格外关注。”
她抿嘴一笑,脸上红云一团,羞涩娇美,说:“我们经历无数波折,艰难困苦,才走到一起。幸而,我们修成正果,如愿以偿。”
“哦,对了,过几天便是草药节了。桐老太太说,要预备草药祭祖的仪式。还让我去策划呢,不如你陪我切磋切磋?”她笑着说。
“对于草药节,你有什么特别的想法没有?”他询问道,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她若有所思,一本正经地说:“我准备了很多种类草药制成的物件,如草药香包,各种品类的药膳,草药饼子,草药药包等。”
“你真是一个有想法有创意的姑娘,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参加呢。”他笑得如此灿烂。
“可不是,我还策划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到时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呢。”她特别期待。
“那希望你的草药节能举办成功呢。”他殷切地说。
二人相视而笑,十指相扣,共同面向未来的美好,共担未来的风风雨雨。
二人端坐在床沿上,她倚靠着他的肩头,环抱着他。而他,则对她笑意盈盈,眼里笑里都是她的身影。
他见她神态疲倦,轻拍她的手背,暖心说:”你也累了一天。我去书房凑合过一晚,你早点休息。“
她轻轻点头,表示认同。”谢谢你,子坤,你总是能捕捉到我微妙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