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2023 年的大幕正缓缓落下,2024 年的跫音已在耳畔清晰回响。四季如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这新旧交接的时刻,回首往昔,展望前路,心中不禁泛起万千感慨。
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唯有在读书学习的长河中不断遨游,方能让脑海中的知识如澄澈甘泉,于时代的浪潮中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如今,读书学习已成为我工作之余最为亲密的挚友,宛如血液融入骨髓,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读什么书,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审慎抉择的关键命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恰似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优秀典籍浩如烟海,每一部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怎能对这瑰宝般的传统文化视若无睹?研读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沉浸于儒释道等多元文化的馥郁芬芳之中,从中领悟为人处世的修身立德之道,探寻天人合一的深邃奥秘。
这一年,我在经典的海洋里潜心遨游,着重钻研了《论语》《道德经》《古文观止》,沉醉于唐诗宋词的美妙韵律。虽未达韦编三绝的境界,但也反复吟诵,不少经典章句已烂熟于心,信口拈来便能倒背如流。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历史的舞台上,历代朝政兴衰交替,各类事件如繁星般层出不穷,无数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阅读历史典籍,仿佛乘坐着神奇的时光穿梭机,悠然穿梭于历朝历代的时空回廊之中,亲眼目睹那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与历史人物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亲密对话。
这一年,我穿梭于历史的长廊,阅读了众多历史名人传记。从雄才大略的秦王汉武、文治武功的唐宗宋祖,到楚汉相争的刘邦项羽、康乾盛世的康熙乾隆,再到才情横溢的唐宋八大家,乃至引领时代风云的毛泽东、周恩来等相关书籍,皆一一揽入眼底,于字里行间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温度。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世界在飞速发展,时代的列车风驰电掣,科技的浪潮汹涌澎湃,人类的脚步从未停歇。读书,自然也需紧跟时代的步伐,与世界同呼吸,与时代共脉搏。
这一年,我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品读刑侦反诈类书籍,如《侯天利刑侦笔记》《反骗案中案》,跟随作者的笔触揭开案件背后的神秘面纱;涉足官场反腐类小说,如《省委书记》《组织部长》《荣辱》,洞察人性与社会的复杂;还沉浸于外国文学的魅力,如《静静的顿河》《追忆似水年华》《百年孤独》,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别样风情。
国学经典、历史典籍、现代作品,它们犹如一盏盏明灯,能够涵养我们的品性,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能力。然而,对于职场人士而言,这些恰似锦上添花的 “加餐”。若想在某个行业登堂入室,成为专家,还需深耕专业类书籍这片沃土。
身为教师,若渴望挣脱 “教书匠” 的束缚,迈向更为广阔的教育天地,就必须深入钻研教育教学类专业书籍。借助他人的智慧结晶,持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职业素养,并将所学所思切实付诸实践,方能朝着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目标稳步迈进。
这一年,我以省级课题研究为契机,在书的丛林中开辟出一条家校共育的探索之路。重点研读了《家校共育,与爱同行》《家校共育指导手册》《班主任家校共育经典工作法》等书籍,它们如同一把把钥匙,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打开了一扇扇新的大门。
以上便是我 2023 年的主要阅读轨迹。或许有人会质疑我言过其实,毕竟身为副校长,既要统筹管理学校如航母般庞大的教学业务,又要承担语文学科的教学重任,即便有三头六臂,恐怕也会分身乏术,何来如此充裕的时间读书学习呢?
许多人仅凭直觉便认定教师工作清闲,不过是上上课、改改作业、与学生聊聊天、做做游戏,一天便悠然度过,加之假期众多,自然有大把闲暇用于读书。实则不然,这正如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教师每日踏入校园,便如启动了高速运转的陀螺,时间瞬间不再由自己掌控。学科教学任务迫在眉睫,班级管理工作如影随形,学校临时任务随时降临,每一项都需全力以赴,亲力亲为。
那么晚上总该有时间了吧?夜晚虽由个人支配,但经历一天的忙碌奔波,谁不是精疲力竭,身心俱疲?哪还有精力挑灯夜读?更何况,为了第二天的新授课、公开课、作文讲评课等,不少老师还需在夜晚的灯光下加班备课、撰写教案、批改作业,在教育的田地里默默耕耘。
周末、寒暑假总该能静下心来读书了吧?的确,这是教师行业令人羡慕的优势所在,也是其魅力的一抹亮色。然而,教师在节假日并非无所事事,逍遥自在。各类培训任务接踵而至,学生的成长也时刻牵挂心间,必要时还需登门家访,处理各类突发状况,在教育的道路上从未停歇脚步。
难道教师真的抽不出时间读书学习吗?实则不然。鲁迅先生曾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会有的。” 尽管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琐碎,但周六日、节假日和寒暑假相对固定,相较于许多行业突击任务频繁、休息日飘忽不定,甚至连寒暑假都成为奢望的情况,教师还是拥有诸多可挖掘利用的时间宝藏。只要善于见缝插针,合理规划,巧妙利用时间的碎片,还是能够实现自我提升与增值,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不可否认,部分教师抱怨没时间读书学习,这与他们对读书学习的重视程度不足、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缺乏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密切相关。
曾经,我也染上了这类教师的 “通病”,将大量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耗费在觥筹交错的应酬之中,消磨在四方城的纵横驰骋之间,沉浸在与电视剧主人公同悲共喜的虚幻世界里。
事实上,我也是近十年来才真正领悟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逐渐养成了读书学习的习惯。
每天清晨六点至七点,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中沉醉,我已在院子里开启了属于自己的 “一小时盛宴”—— 运动与诵读。这是我每日锤炼身心的必修课。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最初几天,按时起床着实是一场艰难的较量,为此我特意调好闹钟。在闹钟执着的催促下,才恋恋不舍地从温暖的被窝中挣脱出来。
运动半小时后,便是我沉浸于经典的诵读时光。我会轻轻翻开书本,或是拿起手机,一边高声朗读,让文字的韵律在空气中流淌,一边反复背诵,将知识的养分融入心田。《论语》、唐诗宋词是我每日的精神食粮。起初诵读时,觉得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随着坚持的深入,我渐渐发现这些国学经典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一曲美妙的乐章,而且内涵丰富,包罗万象,仿佛一座取之不尽的智慧宝库,实在妙不可言。
坚持,是养成习惯的密钥。凡事只要持之以恒,便能在岁月的长河中形成习惯的涓涓细流。而习惯一旦养成,便如四季更迭般自然,恒久不息,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天晚上八点至十点半,是我专属的阅读黄金时段。每到此时,我总会沏上一杯香茗,在茶香袅袅中翻开书页。我钟情于纸质书,喜爱那指尖触摸书页的质感,以及那萦绕鼻尖的浓郁书香。因此,网上购书便成了我每月雷打不动的仪式。
书读得多了,心中便如春风拂过,写作的冲动油然而生。一旦提起笔,便如同打开了灵感的闸门,再也停不下来,这便是习惯所赋予的强大内生动力。
算起来,我的写作之旅并不算漫长。自 2004 年电脑逐步普及,我便开启了用电脑记录生活的旅程。起初,这只能算是生活琐碎的记录,主要写些随笔、散文和杂文,用博客为生活留下浅浅的足迹。直至 2016 年,我才正式踏上小说创作的征程。
如今,每个星期六、日的白天,都是我灵感迸发的写作高峰期。我会泡上一杯清茶,静坐在电脑前,一边品味茶香,一边让思绪在键盘上肆意驰骋。我写作时喜欢信马由缰、随心所欲,但凡灵感的火花闪现,便会洋洋洒洒地记录下来。此时,仿佛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助。
其实,刚开始我也对阅读和写作心怀畏惧。刚开始阅读时,面对厚厚的书本,只觉头痛欲裂,眼花缭乱,心浮气躁难以平静。但咬牙坚持一段时间后,便渐渐摸索到了阅读的门道,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产生了欲罢不能的感觉。
同样,刚开始写作时,拿起笔却如千斤重,不知从何下手,总觉得有千言万语却难以表达,像挤牙膏一般艰难,半天写不出几行字。但放任自己随意涂鸦一段时间后,渐渐发觉写作并非想象中那般高不可攀,原来只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下去,便能渐入佳境。久而久之,下笔千言、一气呵成便成了写作时的常态。
2023 年,我在写作的田野里辛勤耕耘,也算略有收获。在一家教育科技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出版了一套三至六年级写作教程 ——《小作家思维训练营》;在小说创作的天地中,完成了《正道》《生如夏花》两部各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长篇小说《长风破浪》也已完成近 9 万字的创作;散文集《生活拾贝》已积累了 10 万字的书稿;散文《韩愈文化氤氲下的阳山》荣获 2023 阳山诗文创作大赛优秀奖,《千里共婵娟》获清城区作协征文三等奖;指导学生的作文《蜜蜂颂》也在《清远日报》上发表,为学生的成长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如今,我沉醉于阅读与写作的百花园中,它宛如春天的使者,为我的人生之路洒满阳光,带来鸟语花香,让我在这一方天地中享受着知识与创作的无尽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