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问自答一下。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前不久刚弄明白。
北齐的爵位制度继承自北魏,而北魏初期的爵位是虚封的,没有所谓实封爵的概念。而到了北魏中后期,这种情况出现了改变。
照理而言,北齐的爵位承自北魏后期,必定有实封爵位,而开国爵属于实封爵位又是毋庸置疑的。
但北齐又偏偏有一种跟实封爵位制度内容相重合的制度:食干制度。不过,一直以来,我都将其视作是实封爵食邑制度的一种补充。
直到两个月前我看到了一篇老论文,发表于1989年的《晋阳学刊》。
其作者王先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北齐的实封爵位已经虚封化。紧接着,他通过几个例证证实了这一观点。
这倒是能很好的解释北齐为啥会有食干制度和食邑制度两种重合的制度。
王先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提出的这一观点,但直到二十一世纪一十年代,这个问题还充满分歧,例如……
张鹤泉张公在一十年代发表的大量论文中,对这个观点置之不理,反而连续用好几篇篇论文津津有味地分析了实封爵的食邑问题……
他甚至还列出了一个图表,将北齐实封爵位的食邑数量展开分析,占据了他论文的很大很大很大的篇幅。
张公从来没有和王先生有过正面论战(毕竟都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两位学者的分歧是严重的,对于我这种初探者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起初我对于王先生的观点深信不疑,毕竟他举出的例子很有力,同时也正好能够解答我读《北齐书》中的一个疑惑:为啥很多功臣封实封爵时,都没有相关的食邑记录。
但看到张鹤泉教授整理的图表后,我开始有了一些想法……
同时,随着我对《北齐书》的深入阅读,我开始发现大量封爵时附带所封食邑数量的记载。例如北齐名医徐之才,封王爵时有一千户的食邑。
(徐之才)迁尚书令、封西阳王,食邑一千户。
这件事发生在武平二年,而更早的高湛在位时期,同样有实封爵获得食邑的记载,显例是孝昭帝高演的太子高百年。
大宁初,封乐陵郡王,食邑二万户。
高百年是目前已知食邑数量最多的王爵,二万户的数量,即使与隔壁北周相比,也算是多的了。
起初我以为这两个结论都能说的通,以我之能力,无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直到前天上午,闲着没事干的我又翻出了王先生的论文。
在一直被我忽视的论文结尾处,王先生有一段高论,如下图所示:
食干制度形同虚设,原本虚封化的开国爵位出现“返祖”现象,食邑制度再次开始施行,食干与食邑便开始相互混淆。
原来如此,我看论文不认真,没有发现这一段,我的锅……
但这项研究仍有不完备之处,例如王先生到最后都没有给出食干与食邑相混淆到底是在什么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