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阴险的竞价法
“西山煤业的全称是皇家西山煤业股份公司,它起源于皇帝陛下的仁德,陛下不忍看到京城流民生计无着、挨饿受冻,于是命宁安长公主代表他发起,并由长公主带头出资开设了这家带有慈善性质的煤业公司。”
“本公司资本为白银一百万两,现有股东22位,现阶段主要业务包括煤矿资源再开采、运输和销售,目前,公司储备可再开采煤窑3666口,还拥有最先进的排水、通风、开采和运输技术,预计一年内年产量将达1500万担左右,能满足京城百姓每日需求。”
“公司每百斤煤的生产成本比普通煤窑低四分之一,运输成本更是只有其他煤窑的一半,所以,公司能快速抢占市场,且盈利水平远高于同行,经测算,公司目前总资产价值约白银2200万两,预计首年收入在白银170万两到180万两之间,毛利约60万两,归属股东利润约36万两,每股分红3两6钱。”
“哇……”贵宾们一听,顿时兴奋地小声议论起来。
“这跟放印子钱差不多啊!”
“印子钱可没法跟这个比呀,放出去的钱,一半都收不回来,另一半还得拿东西或者用人抵账,一年到头算下来,能有个一成的赚头就很不错了。”
“是啊,光分红的话,三年就能回本。这可比干别的都划算多了!”
等贵宾们激动的情绪稍微平复一些后,李铭这才大声说道:
“而且这仅仅只是第一年的情况,我们预估,西山煤业的产销量会在第三个财年实现翻番。到时候,只要是舟船能到达的地方,都会用上我们的西山煤!”
“那分红岂不是也能跟着翻一番?”沉浸在狂热情绪中的贵宾们,对李铭的话全盘接受,开始满心憧憬着跟着西山煤业发大财的美好景象。
“李公子,快跟我们说说具体该怎么买吧!”
“就是啊,我们都等不及啦!”
在众贵宾的急切催促声中,李铭公布了具体的招股规则:
“本公司此次没有发行股票的计划,不过鉴于大家的热情很高,经过股东们商议,决定由全体股东按比例出让一万五千股,由于想要购买的人太多,股东们商量后决定采用集合竞价模式,在午后集中出售。”
“什么是集合竞价?”贵宾们自然没听说过这个词汇。
“稍后会发给各位一个信封,里面写着具体流程,简单来说,就是各位把准备购买的股票数量以及每股的报价写在信封里,在下午开会前投入这个木箱中。”
李铭说着,齐三郎此时抱了一个上面开口的木箱子过来。
“等所有人投标结束后,会现场唱标并按照各位的报价排序,出价高的优先获得购买权,直到一万五千股全部分配完为止。”
停顿一下,李铭露出纯真的笑容说:“但长公主殿下仁慈,不想占大家的便宜,特意下令以最低成交价,也就是第一万五千股的成交价格作为所有成交的价格,也就是说,哪怕你出一万两银子一股的天价,最终也只按照最低成交价格成交,不用多掏一文钱。”
“哇……”那些不明情况的贵宾们,又发出一阵欢呼声,纷纷被长公主殿下的慷慨之举所打动。
这会儿,齐三郎下意识地摸了摸肚皮,心里总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就他对公子的了解来说,公子李铭向来是不会让别人吃亏的,可自己碗里的东西,那也是一点都不会少给的。
哪有那种让人从自己碗里把肉夹走的事儿呢?这太不符合常理了。
在贵宾们压抑不住的嘈杂声里,只听见李铭高声宣布道:
“我再补充最后一点,往后我们公司所有的股票都能够自由流通了,买卖双方只要到大栅栏的西山煤业总店,去登记变更一下信息,就能完成过户手续,当然啦,要是不想自己找买家,股份也可以交给总店挂牌代售。”
会议结束后,贵宾们分别乘坐好几艘画舫,朝着分散在钓鱼台各处的殿阁驶去,准备用膳。
这午膳是由钓鱼台的厨子们亲自操刀烹饪的,七荤八素,色香味俱全,水准丝毫不比御膳差。
可大家哪里还有心思好好吃饭呀,随便吃了两口,就三两成群地凑到一块儿,找个没人的角落,开始商量起来了。
湖边凉亭内,左都御史王廷、刑部尚书毛恺以及兵部尚书霍冀家的公子,带着各自府上的管事,一同聚在此处。
平日里,这三位公子私交甚好,时常一同游玩作乐,此刻,他们正凑在一起,商议着稍后竞拍出价之事。
“二位,待会儿咱们打算出多少钱?”毛公子看向另外两人,率先开口问道。
“还是定得高一些吧。”王公子轻轻摇着手中的折扇,缓缓说道:“反正最后按照最低价成交就行。”
“那具体定多高合适呢?”霍公子微微皱眉,提出疑问。
“一百两如何?给他涨十倍,想来总该没问题了吧?”毛公子略作思考后,给出了自己的想法。
“嗯,这个价格差不多。”王公子听后,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毛公子一边说着,一边用力拍了拍大腿,笃定道:“咱们给涨十倍,这价格绝对顶天了,肯定没问题。”
“确实差不多,最后应该也就是四五十两成交。”王公子和霍公子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这个看法。
“行,就这么定了!”王公子干脆地合上折扇,站起说道:“咱都出一百两,谁也不许反悔。”
“谁反悔谁是小狗!”
两位公子也跟着起身,三人击掌后,各自回马车上午休去了。
王公子上了自家的马车,问那从苏北跟来的管事:“张叔,咱就出一百两啊?”
“至少得一百五十两才稳妥。”管事一脸郁闷地咬了咬牙说。
“啊?这么多?”王公子听了吓了一跳。
“那李公子话说得漂亮,可这‘集合竞价’的办法阴着呢。”管事叹了口气,给公子解释道:
“大家都觉得,反正最后是按最低价成交,所以自己出高价只有好处没坏处。”
“嗯。”王公子临出发前,老爹特意交代了,这次出行全听管事的安排,刚才在凉亭说的那番话,不过是照着管事的意思重复罢了。
“难道还能有啥坏处?”
“弊端在于,大家都会持有和公子相同的想法。”管事无奈地叹了口气,接着说道:“不过我大致数了下,今日前来的有三百多家,此次总共才一万五千股,若每家分一百股,那还有一半的人根本买不到,更何况,那些最为富裕的几十家,怎么可能只满足于一百股呢?”
“确实如此。”王公子“刷”地一下展开扇子,说道:“我注意到有不少人家,拿出个三五万两,就跟玩儿似的,轻松得很。”
“就是这个道理。”管事点了点头,继续说道,“这些有钱的人家,起码得要个三五百股,甚至有可能需求更多,所以最后真正能买到股票的,最多也就六七十家,说不定还会更少。”
说到这里,他幽幽地叹了口气,又道:“只有出价最高的那两成人,才有机会买到股票。公子您说说,这该要怎么出价啊?”
“那要是能承受得起,肯定得给出最高价才行啊。”王公子恍然大悟,不禁倒吸一口冷气,说道:“这背后的家伙可真够阴的,逼着所有人给出最高价,还得让大伙对他感恩戴德。”
的确如此,要是没这份心思,那十几二十万两的生意,哪能做成一两千万两的大买卖。估计早就在半道上消息泄露,被人给抢了去。
管事的虽说满心气愤,可心底里对李公子那是佩服得不行。
只觉得这李公子的商业手段,自己活了这么大岁数还从没见过,人家能发大财,也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