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倒霉蛋
书名:穿越大明落榜娶娇妻 作者:落魄小书生 本章字数:2733字 发布时间:2025-08-08

第253章 倒霉蛋
  李贽在考取举人后,接连两次参加会试都未能及第。
  面对家中众多人口的生活开销,以及弟弟妹妹的婚事压力,他实在无法继续专注于科举考试,于是果断决定到吏部参与大挑,最终,他被任命到河南辉县担任教谕。
  辉县经济状况欠佳,教谕的薪资微薄,李贽家的经济困境并未得到丝毫改善。
  五年后,凭借出色的教学表现,李贽获得晋升,出任南京国子监博士。
  他满心欢喜地前往上任,毕竟南京虽非当时的政治中心,却富庶一方,特别是南京国子监里的学生,大多是通过捐纳方式入学的富家子弟。
  据传,这些学生在逢年过节或是考试前夕,都会给老师送礼,如此一来,仅凭这项额外的收入,生计问题便能轻松解决。
  命运似乎并未眷顾他。
  到南京没过几个月,李贽就收到了父亲病故的消息,他不得不匆忙离职,回家守孝。
  丁忧期间,他没有收入来源,而此时泉州又遭遇倭寇侵扰,李贽一边投身抗倭斗争,一边为全家十几口人的生活操劳,身心俱疲,还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三年服阙,李贽带着妻儿前往京城等待官职空缺,这一等便是十个月,彼时的他已深陷贫困,次子也在这艰难的生活中夭折了。
  命运似乎总爱与他开玩笑,好不容易等来北京国子监博士一职有了空缺,祖父去世的消息却又传来。
  因父亲离世,李贽不得不替父亲丁忧,就像三年前一样,刚上任便又要离任,只是这次,他连带妻儿返回家乡的钱都没有了。
  无奈之下,他只能把同乡赠送的“吊唁钱”一分为二,一份留给妻子,让她带孩子回辉县买田维持生计,另一份则作为自己回乡办丧事的费用。
  三年后,李贽结束丁忧,匆匆赶回辉县与家人团聚,这时他才得知,河南近年遭遇灾荒,二女儿和三女儿都在贫病交加中先后离世。
  这一连串的打击,让这个家庭几近崩溃,李贽满心愧疚,带着妻子和孩子重返北京,继续到国子监执教。
  李贽神情沮丧地叹了口气,对李铭苦笑着说道:“结果又碰上朝廷没钱,好几个月都没发俸禄了……”
  他接着又道:“到国子监后才知道,学生们送礼不假,可都是送给那些司业、监丞之类的官员,这些才是掌握他们命运的人,谁愿意在咱们这种只教书不管事的博士身上,多花一文钱啊。”
  说着,他指了指张鉴,“这孩子是个例外,不过他也挺穷的,自己都勉强糊口呢。”
  张鉴听了,面露歉疚之色,说道:“真没想到博士家里竟如此艰难。”
  如今的张鉴,早已不是去岁拜师时那副穷困模样了,光是李铭给的各种赏钱,他就攒下了两三千两,而且自从造出“排水王”,公子还额外奖励了他五千两银子,再加上他在西山煤业担任技术总监,每月还有一百两的收入,俨然已是个小小的财主了。
  张鉴本就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要是早知道李贽家这般困苦,他肯定会出手接济的。
  李贽摆了摆手,叹着气说:“要不是被你家公子一语道破,这些事儿我也不会说出来。”
  他看向李铭,缓缓说道:“我来找赵博士,原因有二,其一,听说你很有钱。”
  李铭微微点头,坦然回应道:“没错,我很有钱。”
  “其二,我认为你需要我的帮忙。”李贽接着阐述道,“我了解你招了一些学生似乎想办私塾,这些人大多是冲着科举而来的,然而,虽然你是状元,但现在的你没有时间教授学生,陛下对你给予厚望,现在的你忙得很,而且比起科举知识,其实你更了解你口中的科学技术。”
  李铭听了这话,不禁有些尴尬,脸微微一红,他心里清楚,李贽是个目光敏锐、洞察力极强的明白人。
  的确,在这大明王朝,恐怕没有人能比李贽看问题更为透彻了。
  “人力是有限度的,你应当把精力集中在教授那些别人都不具备的知识上,而将一些他人也有能力教授的内容,交给其他人去教。”
  李贽说着,目光坚定而清澈地看向李铭,继续道:“比如我,就有能力分担一部分教学工作。”
  此时的李贽,尽管生活穷困潦倒,又是主动毛遂自荐,但他的眼中却没有丝毫的怯懦与卑微。
  毕竟,哲学家的内心深处,往往有着一种俯视众生的超脱与自信,更何况是李贽这样特立独行的狂人。
  “你觉得我的提议怎么样?”说完这些,李贽静静地等待着李铭的回应。
  “你讲的挺有道理,不过我有点没弄明白。”李铭端起茶盏,喝了口茶说道,“你既然擅长教应试八股,照理应该赚不少钱才对,怎么……”
  “当官的把我那宝典当成歪门邪道、洪水猛兽。”李贽有些郁闷地说,“而且我只是个举人,学生也不相信我。”
  “确实很难让人信服。”李铭点点头。
  “我没考中不是因为八股文的问题。”李贽被说到痛处,脸微微一红,辩解道,“是我第三场的经、史、时务策,总是被说成离经叛道,所以才没考上。”
  说着,他还小声嘀咕:“我哪有离经叛道,我已经够收敛的了。”
  “这么说来,要是让你毫无拘束地写,连脑袋都可能不保了?”李铭轻轻一笑,说道:“你想想,我怎敢把学生交给你教导?”
  “这压根不会有影响啊!”李贽这下急了,猛地直起身子,冲着李铭大声嚷道:“听好了,我手头有一套‘八股应试宝典’,靠着它,能把八股写作变成纯粹的体力活,学生笨点、愚点都没关系,只要老老实实听话,按我说的做,肯下九分苦功,再有点运气加持,那必定能考中!”
  说着,他顿了一下,不大情愿地又补了一句:“要是实在不放心,第三场的策论可以参照别人嘛……”
  “哦?还有这般神奇的宝典?”李铭心里都快笑翻天了,脸上却摆出一副惊诧不已的模样。
  实在是没办法,一来李公子这人太爱端着架子装模作样,二来这李贽扭扭捏捏、别别扭扭的,要是不把他捋顺了,往后有的是麻烦事儿。
  “具体细节得你先录用我,我才能透露。”李贽狡黠地说道:“简单来说,学生既不用死记硬背四书五经,也不用牢记那些程朱章句,只要照着我这套宝典来,八股文拿高分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李铭忍不住笑道:“怪不得,人家会把你当洪水猛兽。”
  李贽把科举考试的神秘面纱给揭开了,这所谓的八股取士,其实就是一套固定的模式,简单说就是八个字——“死记硬背按公式套”。
  要是你能死记硬背几百篇范文,就会发觉所有文章都差不多,没什么大区别。
  要是你看清了八股文的套路,就会明白,就像出题能拼凑一样,写八股文也可以按照套路来拼凑。
  当这两个条件都满足的时候,你就能熟练地拼凑出各种命题作文了。
  没错,这个过程根本不需要四书五经的知识,也不需要了解朱熹、程颐的注释。
  这对当时大明的教育体系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它毫不掩饰地揭露了一个事实:什么八股文阐述圣人的微言大义,全是无稽之谈,就算一句圣人的话都不懂,照样能写出高分的八股文。
  这就好比把八股文从高端的脑力劳动,一下子降到了和老农种地没什么两样的体力劳动……
  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羞辱呢?这无疑是对他们多年刻苦学习的一种否定。
  他们将他的方法视为不正当的手段,并禁止他传播这些观点。
  实际上,一些历史悠久、代代都有进士出身的家庭,也掌握着类似的考试技巧,但他们选择了低调行事,不对外宣扬。
  而李贽却到处宣扬自己的思想,甚至公开批评皇帝的行为,这种行为自然引起了当局的不满,最终导致了他的不幸结局。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