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两步路
拿下太原只是第一步,这能让山西公司稳稳地扎下根基,李铭接着说道:“之后你们有两个方向可选,要么东进,要么南下。”
“东进具体怎么个进法?”一到涉及战略的层面,老杨博顿时来了精神,困意全无。
“东进的意思,就是要打通从阳泉到正定府的交通线,实现西煤东输。”李铭神情凝重地说道。
“阳泉到正定府?这主意不错。”杨博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太行八陉里,就这条井陉道能走大车!”
整个山西地区资源极为丰富,除了取之不尽的煤炭资源外,铁矿储量也十分可观,而且山西的冶铁业相当发达。
然而,山西发展受限,主要是因为连绵的太行山将其与中原从北到南隔开,只有八条古时开凿的狭窄小径用于通行,交通十分不便。
“阳泉的煤商从宋元时期就开始用骆驼和骡子运煤到正定售卖。”杨四和无奈地苦笑道,“但井陉道状况不佳,‘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运输能力非常有限,恐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能是杯水车薪啊。”
李铭猛地一拳击在桌案上,坚定地说道:“所以我说,必须打通两地交通!”他目光炯炯,语气斩钉截铁,“那为什么要开公司,又为什么发行股票?总不会是为了敛财吧?”
在场的人心里都清楚,确实是,但肯定不能说出来。
李铭接着沉声道:“我们这么做,是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就像西山公司全力大修京西山道一样,山西公司也得拿出大修井陉道的气魄来!”
杨博听了,激动地鼓起掌来,赞叹道:“这大明朝,就缺贤侄这般的魄力啊!”
杨四和却面露难色,嘴角有些发苦地说道:“可太行山实在是太险峻了,哪是门头沟那些小山坳子能比的?没那个条件修成大道啊,不然朝廷早就不惜一切代价修好了……”
李铭却突然石破天惊地说道:“其实不需要拓宽道路,只需要把现有的井陉道好好修整一番,再把原先的车轨改成铁轨就行!”
“铁轨?”杨博和杨四和几乎是同时低呼出声。
“没错,就是铁轨!”李铭神情严肃,郑重地说道,“它能将井陉道的运力提高十倍以上!”
杨博和杨四和对轨道并不陌生。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首要举措便是推行“车同轨、书同文”。
时至今日,官道上仍留存着两三寸深的轨道,用以容纳车轮,这样的设计,能有效防止马车跑偏,极大减轻马匹负担。
二杨心中存有疑惑,轨道不应该是在路上凿出来的吗?怎么如今变成了铁制的呢?
有人解释道:“简单来说,就是先把原来的井陉道用砟石填平压实,接着铺上枕木,再在枕木上铺设铁轨,马车行驶在这样的铁轨上,载货量将是原来的数倍,而且速度也会大幅提升,当天就能从阳泉抵达正定。”
杨博和杨四和听后,不禁倒吸冷气,问道:“真有这么厉害吗?真的能行得通吗?”
井陉道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它是联通晋中盆地与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三百年后,山西第一条铁路——正太铁路,正是沿着井陉线的走向修建而成。
所谓“正太”,即正定至太原,正定也就是后来的石家庄,而阳泉恰好位于正太线的中点位置。
李铭深知直接提出“正太线”可能会让二阳感到震惊,于是他先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正阳线”。
对于杨博来说,他非常清楚这条线路对山西的重要性,这意味着山西将能够与富饶的华北平原紧密相连,不再仅仅是面对同样经济落后的陕北地区。
杨四和考虑到的是,一旦这条铁路建成,人口流动和市场潜力都将得到极大提升,而杨博则看到了更深层次的影响:山西在大明帝国中的地位将会显著提高。
从阳泉到正定的距离超过一百七十里,并且需要铺设铁轨,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项目,涉及众多方面,即便是身为高级官员的杨博也不敢轻易承诺能够完成这样的任务。
面对他们的担忧,李铭坚定地表示:“当然可以成功!”他详细分析了阳泉的优势:不仅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还有大量的铁矿储备,这为修建铁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炼铁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煤炭,从而进一步促进山西公司的业务发展,这种煤铁结合的发展模式,其效果远不止于简单的相加。”
“嗯。”二阳听得十分专注,不住地点头,杨四和也是全神贯注,生怕漏掉一个字。
“再说,咱们说的,这不是第二步嘛。”李铭话锋一转,开始给两人减轻压力,“你们要搞定太原,少说也得一两年吧?等我在地方上安顿好,我先铺一段样板路,到时候四和兄过来看看能不能行,要是能行,这条路我就给你们修!”
狐狸终究是狡猾的,总有露出马脚的时候。
只是在这个时候,哪怕是杨博,也没能意识到路权的重要性——那可是关乎一省乃至一国的命脉啊!
老杨博还担心李铭会反悔呢。
“贤侄,这可是你说的!‘正阳铁路’就交给你了!”杨博连忙抓住李铭的手,声音洪亮地说道,“其他的事,你不用操心,老夫来帮你解决!”
“好好,我答应。你先放手,再使劲就要骨折了。”李铭皱着眉头,倒吸着冷气,巧妙地掩饰了脸上的得意之色。
他提出这条正阳路,以及未来的正太路,目的就是要将山西与中原紧密连接起来。
为了避免晋商们陷入困境,四处奔走,甚至可能沦为汉奸……若非山西拥有丰富的铁矿和硝石资源,女真人又怎能与官军对抗?
还是让他们将目光聚焦在中原,专心卖煤,总比卖国要好。
想到自己或许能让晋商避免未来的恶名,李铭觉得他们该敬自己一杯普洱茶。
杨四和再次追问李铭,若南下该如何行动?
李公子却不再透露更多,只让他们先做好前两步再说。
“行了,别贪心不足。”杨博摆手对侄儿说,“赵贤侄是怕你贪多嚼不烂。”
其实,这精明的叔侄俩都明白,那半成股份就只值这么多……
再让他们多出些,着实舍不得。
于是,只好暂且按下好奇心,等前两步见成效后再作打算。
好在晋商的好奇心,向来都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