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激动的戚家军
“赵公子,我代表全体将士,向你表达最深的谢意。”戚继光引领着将领们,朝着李铭远去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
随后,他们逐一挺直腰板,目光紧锁着李铭的身影,直到他消失在夕阳余晖中的西直门外。
将领们这才依依不舍地收回视线,转而聚焦于戚继光。
“将军,那年轻人不会是在夸大其词吧?”一名将领提出了疑问。
“他真的有那样的实力吗?”另一名将领也附和道。
戚继光轻轻摇头,语气坚定:“李公子绝非虚言,他是卢沟桥煤场与西山煤业的大股东,听闻在金陵、扬州等地也有产业,身家至少数百万两。”
“如此年轻便拥有这般财富?”将领们纷纷惊叹,但这份惊讶并未过于强烈,毕竟对于他们而言,百万两已是一个难以触及的天文数字。
“那么,他资助我们那些回家的兄弟,应该不在话下。”胡守仁挠挠头,疑惑道:“但他图什么呢?图我们不修边幅?”
“对啊,他究竟图什么?”戚继光也陷入了沉思,“莫非这世上真有如此纯粹的人,不受世俗所染,一心只为他人着想?”
“管他呢,他难道还想造反不成?”胡守仁满不在乎地说道。
“别胡说八道!”戚继光脸色一沉,呵斥道,“如今是什么局势?哪有人敢犯那种糊涂病?”
“大帅别生气,老胡这玩笑开得有点过头了。”胡守仁赶忙赔笑着,又用力拍着胸脯保证道:“人家李公子愿意帮咱们解决后顾之忧,我老胡感激还来不及呢!从今往后,谁要是敢说李公子半句不是,我绝不饶他!”
“只要你不乱说话,别人怎么会瞎议论?”将领们跟着起哄道。
“嘿,可别打人脸啊。”胡守仁和同袍们笑着闹着,跟在戚继光身后往大营走去。
“对了,大帅。”突然,身形短小精悍的吴惟忠问道,“那小……李公子有没有说打算怎么安置老王他们三个人?”
“说是不会低于齐二郎他们的待遇,只会更好。”戚继光低声回应道。
“哎呀!”将领们纷纷倒吸一口凉气。
“嘶!”胡守仁等人纷纷倒吸一口凉气,此刻他们才有了真切的感受。
戚继光疑惑地问道:“怎么回事?你们打听过齐二郎他们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吗?”
胡守仁点点头,说道:“好像是一个月有一百两银子,年底还有十三薪。”
“一百两银子一个月?”戚继光不禁张大了嘴巴,满脸惊讶。
要知道,一位一品大员一年的俸禄,若全部折合成银子,也就一千两出头罢了。
西山公司的的保安头目,拿的薪俸居然比一品大员还多?
这样的对比其实有些滑稽可笑……毕竟一品大员根本不会把那点俸禄放在心上,他们一心只想着为大明尽心尽力服务就好。
对于绝大多数文武官员来说,这样的收入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这么说来,那老王他们仨岂不是因祸得福了?”几个将领眼中满是羡慕,酸溜溜地说道:“这可真是走了狗屎运啊。”
在众人之中,官职最高的当属王如龙,他一年的薪俸也不过两百多两银子,如今却有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只需短短两个月,便能赚到一年的收入,这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天降福音,怎能不让人欣喜若狂?
“要不,咱们也过去瞧瞧?”胡守仁眨了眨眼,带着几分调侃的意味,似真似假地鼓动着身边的人。
事实上,这话并非全然是玩笑,经过长达七年的东南抗倭之战,戚家军从上到下,无不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艰辛,厌战的情绪或多或少地在每个人心中滋生,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将士选择退伍,没有跟随军队北上。
“你们谁敢?”戚继光轻笑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责备,显然是想打消这群人不切实际的念头,“李公子敬重的是英勇之士,而非贪生怕死、不思进取之人。”
说到这里,他神色一凛,郑重其事地下令:“未经我允许,军中任何将士都不许擅自去给李公子添乱,都听明白了吗?”
“明白!”胡守仁等人立刻站直了身体,齐声应道。
戚继光深知,若不及时制止这股风气,只怕一夜之间,自己手下的将士都会纷纷跳槽至西山公司,到那时,他这个光杆司令还如何能镇住北军的那些妖魔鬼怪?
戚继光神情严肃,对着胡守仁吩咐道:“把伤残退伍将士的名单找出来给我。”
胡守仁连忙点头应道:“哎,就在手边呢,昨天我还看过。”
“抽空咱俩一起把这些名单仔细过一遍。”戚继光语气沉稳地说道,“可不能把这些人一股脑全丢给李公子,那样太不负责任了。”
胡守仁自然表示赞同:“是这个理。”
要是让李铭听到这话,估计得急得直跳脚,什么叫做是这个理?这不是摆明瞧不起本公子嘛!一股脑都丢给本公子多好呀,本公子可不需要你们这样对我负责!知道本公子为啥一直不来神机营吗?不就是在等兵部命令下来,等那三位将军恢复自由身嘛,本公子看戚将军手下那些退伍兵,早就看得眼睛都发亮了,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李铭又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岳父大人张居正,两人简单寒暄了几句后,张居正便开始进入正题。
张相公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问道:“上午收到戚将军的来信,信里说你想为大明改进火器出一份力?”
李铭微微点头回应道:“确实有些想法,只是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地方去实践。”
“大明军械的问题多多,你一定有用武之地的。”张居正道出自己的打算。
“你的身份,不太适合在工部任职,你看这样如何,我请工部雷部堂,给南京工部去一份劄子,就说由你代表内阁,督导南京军器局的工作。”
李铭觉得张居正这法子有些小题大做,毕竟这避开了繁琐的官方流程,还给予了他很高的自由度,他心里其实是乐意的。
但南京军器局有两千工匠,承担着为整个金陵守军以及南直隶各府供应武器装备的重任,责任实在太重大了。
李铭原本只是想找几个像赵士桢那样的枪炮方面的高手,帮着自己一起做研究就行,可没打算把整个南京军器局的担子都挑起来。
“小题大做就对了。”却见张相公把手一挥,斩钉截铁道:
“我早就对军器局、兵仗局低下的生产水平深恶痛绝了!”
“之前我视察时,发现他们连续发射鸟铳时,结果才到第七枪就炸膛了!而且我让他们精挑细选出来的那些展示用的鸟铳,一半都有同样的问题,可想而知,那些我没看到的鸟铳情况会有多么糟糕。”张居正痛心疾首地说。
“还好我聪明,只让戚大帅开了一枪试试。”李铭在心里嘀咕道。
“更令人失望的是,开完一枪后竟然要等待十息时间才能再次发射第二枪,而这种射程最远也不过百五十步的火器,在实战中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因为在这短短的十息时间里,敌人的骑兵就已经冲到了跟前。”
张相公对此愤然不已,他痛斥道:“每生产一杆鸟铳就要耗费大量的福铁和炭料,连工带料超过三两银子的成本,然而在战场上,这些鸟铳却只能发射一枪,而且还常常无法命中目标,这简直就是在浪费朝廷的银子啊!依我看,还不如取消这种火铳的使用,恢复使用传统的弓弩呢!”说到激动处,张居正气得直拍桌子,连胡子都跟着颤抖起来。
“大人消消气,培养一名弓箭手需三年,而火铳手仅需一个月,如此相较,还是划算的。”李铭这般劝着张居正。
在火枪发展的初始阶段,其威力确实难以与经验丰富的弓箭手相提并论,然而,大明朝军队的训练水平有限,难以培育出大量如鞑子那般技艺高超的神射手,那神射之术,乃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能,岂是轻易能比的?
故而,操作简便、上手容易的火枪,无疑是明军的合适之选。
张居正何等见识,自然明了此理,一番牢骚过后,终是不得不面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