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人员安排
与此同时,李府里乱得犹如一团麻。
天还未亮,张安然就匆忙起身,开始指挥着府中的仆人,紧锣密鼓地为丈夫和鲁晨收拾出行的行李,外面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使得众人只能在大厅里忙活。
李铭起床后,来到大厅,只见十几个仆人穿梭不停,进进出出,大厅内外堆满了箱笼和挑子,地上散落着各种家什,一片杂乱景象。
“安然,这架势,是要逃难啊?”李铭笑着打趣道。
“你这说的什么话?”张安然无奈地看了他一眼,心中暗自思忖,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这次可不像进京赶考那么简单,这是要搬家啊!你们以后得把县衙当家了,东西自然得准备齐全。”
“不至于吧,后衙本来就有家具呢。”李铭笑着说,“先凑合着用,要是不合用,我以后再买就是了。”
“买买买,就知道买。”张安然使劲摇头,“昆山那地方穷得很,能买到什么好东西?”
“离苏州城那么近,我让人在苏州买了运回来就行。”说话间,李公子发现行李中居然有一对描着金边的檀香木马桶。
李铭指了指那个金边马桶,无奈地笑了笑说:“这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张安然斜睨他一眼,说道:“你懂啥?以前换水土的时候,没个好马桶,你们就等着受罪吧,有人替你们操心,你们就偷着乐吧,一边待着去,别在这儿捣乱。”
“我真不是捣乱,我是真有事找您。”李铭边说边坐到马桶上试了试,还觉得挺舒服的。
“到底啥事?”
“我需要你去趟湖广”李铭说道。
张安然疑惑地问:“去湖广干啥?”
“帮我请两位名医,万密斋和李时珍。”李铭神情严肃地说。
“哇……”张安然一听,眼睛都亮了,说:“这两位可都是神医啊!”
在这个年代的大明,名医众多,医术相当发达,在众多名医里,就数这二位最出名了,民间都流传着“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的说法。
巧的是,两位神医都住在湖广蕲州,蕲州地处长江边,乘船便能直接抵达。
“来往确实方便,可我能请得动他们吗?况且还是两位。”张安然思索一番,没敢立刻答应。
“加上爷爷一起,按我的办法试试,应该行得通。”李铭笑着说,“和爷爷汇合后先去找李时珍,就说知道他正在编撰一套前所未有的药书,需要走遍南北,搜集天下药材与药方。我愿意做他的资助人,帮他完成这项工作,收集海外的药材医方,日后出版发行也不用他操心。”
让张老头陪着张安然一起去,主要是不放心,这个年代治安不如现代,女性出远门遇到危险的概率远大于男性,而且他要陪着鲁晨去治灾,到时候现场必定混乱,张安然跟着他一样不安全。
“好。”张安然赶忙记下。
“还有,听说他儿子有心科举,要是愿意的话,可以拜我为师,这样他就不用为此犯愁了。”李铭认真地说,“我唯一的要求是,请他帮忙邀请万密斋老先生,一同到昆山给百姓治疗血吸虫……也就是大肚子病。”
血吸虫病已折磨水乡地区千余年。
昆山这片水域丰富之地,钉螺滋生极为严重,向来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众多百姓深受其害,特别是在乡下疫情肆虐的区域,常常出现整村的百姓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进而导致田园荒芜,颗粒无收,这无疑是昆山长期处于穷困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位神医心怀慈悲,医术高超,想必不会眼睁睁看着百姓在病痛中挣扎,生不如死。倘若能够为大明王朝解决这一长期以来的祸患,那可是功德无量的大事啊!”李铭神情严肃地说道。
“嗯,经你这么一说,确实不好推辞。”张安然微微点头,接下了这个任务。
“那就有劳娘子和爷爷了。”李铭拱手,脸上露出笑容,接着说道,“对了,若是请回了二位神医,路过金陵的时候,一定要请他们顺便去海瑞家一趟,为他夫人诊治病情。”
“好的。”赵守业应道。
第二天,大雨依旧如注。
跟随鲁晨前往昆山的一百多人,分别乘坐两条官船,从江东门码头出发,顺着水流直下镇江。
还有一百来名家眷、随从,以及那些身体虚弱或者生病的人,都留在了金陵,等昆山的情况有所好转之后,再前往汇合。
李铭、鲁晨与徐渭、吴承恩两位幕友正专注地进行人员分工安排,
徐渭身形较胖,能力颇强,即便他有些不情愿,还是被安排承担书启和刑名这两项关键任务。
书启幕友主要负责为幕主起草呈递给上司的禀帖,以及写给同僚的信函等文书工作,此外,鲁晨需要定期考察县学童生的学业,所以徐渭还得负责给童生出考题并批改试卷。
而“刑名”这一职位要求极高,不仅要精通律例、法令、成例以及公文程式和办案顺序,还得是个精明的人,要比犯人和下属的胥吏都更为机敏,以防县令被手下人欺骗,综合来看,这活儿徐渭确实最为合适。
吴承恩虽以浪漫的玄幻作家著称,在作品中常常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是个又莽又直、十分倔强的人。
为救最多被撤职查办的归有光,竟出现县民冲击巡抚衙门之事,从兴化到杭州有二百里之遥,那老先生带着百姓步行几日几夜,结果未到杭州,省里已将归有光释放,秋后算账时,他自己却因煽动暴乱先被抓了。
李铭深思熟虑后,决定不让作家与犯罪分子接触,而是让作家分管钱粮重任,像钱粮事务、地丁人口统计、门牌清册整理、田地丈量、开仓赈济以及杂税征收等差事,都由其负责。
吴承恩擅长书算,熟悉这些事务的门道,担此任务自是轻松。至于账房工作,李铭亲自承担,他作为衙内管理衙门收支,十分合适。
接着是签押房的人员配置,除负总责的稿签大爷外,还需一个负责公文核稿送签的“发审”,以及两个陪着大老爷升堂的‘值堂’,这两位主要负责协助老爷审案,他们要在升堂前做好功课,升堂时帮老爷长着心眼,之后还要留神检查刑房书吏递上来的案卷中,有无遗漏卖供的问题,检查没问题了,才会送去刑幕那里处理。
另外还有个负责用印的,一个负责文移归档的‘号件’,两个负责抄写誊正的‘书禀’,全都各有各的门道,不学上一阵子根本没法上手。
哪怕那用印的,看似是个没得感情的盖章机器,但老爷的印章讲究极多,比如平时用朱印、国丧用蓝印、祭祀用水硃印、考榜用正斜印、税契用接缝印……还有什么半边印、中斜印、天正印之类,林林总总几十种花头。
盖错了轻则让大老爷丢人,重则是要连累知县丢了乌纱的,所以必须由专业人士专司用印。
李铭这边能写会算、头脑机灵的人才虽多,问题是却没有一个懂这行的。
吴承恩便说自己暂时担纲稿签大爷的重任。
人数众多的签押房帮办文员,则由李铭的学生们充任——想要进签押房,起码的条件是有一手漂亮的楷书,读书人自然有优势。
而且他们也愿意干这个——乡试会试第二场,可都是考的公文写作。在签押房里历练上一年半载,大比时这就是优势。
所以吴承恩还得负责把这些读书人的公文写作教出来,可想而知,《西游记》又要停更很长时间了。
徐渭很是不爽,有心想帮吴承恩推掉肩上的重担,让他好有精力写作。
可又怕得罪了明灯,让老吴再半年憋个黑水河出来,那还不如不看呢。
徐渭便让人意外的,将稿签工作揽了过去。
这下他身兼书启、刑名、稿签三项重任,一下成了整个衙门里任务最繁重的人。
徐文长这一反常之举,让李铭和吴承恩莫名其妙,不知他到底打得什么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