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县与县之间的恩怨
书名:穿越大明落榜娶娇妻 作者:落魄小书生 本章字数:2868字 发布时间:2025-08-19

 第277章 县与县之间的恩怨

  “这法子确实不错,围出来的地十分肥沃,苏松一带本就人多地少,大家能不眼红吗?所以各县都争着修筑圩田,大量侵占滩涂。”徐渭冷笑一声,接着说道。

  “就拿南岸的吴江县来说,十几年前县城距离湖岸大概两里多,现在却增加到三里了。多出来的这一里地,就是被侵占的河道。”

  “实际上,这瓜泾口也叫南太湖,湖面浩渺,和昆山的淀山湖、澄湖连成一片,经过几百年的淤积和侵夺,如今只剩下一个喇叭状的河湾,哪里还有蓄水的功能?”徐渭一边拍打着栏杆,一边愤怒地说道。

  “如果我是林润,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些圩田全部拆掉。”

  “你也别太偏激了。”吴承恩苦笑着说道,“其实溇港口都有水闸,整个吴江县十八条溇港就有十八个水闸,现在只要打开水闸,就会有十八处泄洪口,下游来水的压力自然就会减小很多。”

  “这么一搞,南岸那大片圩田可就全毁了,吴江县哪能同意啊。”吴承恩一边说着,一边指了指南面湖堤上正在冒雨巡查的一群人。

  “那是吴江县的护塘队,一到汛期,他们就日夜在那巡逻,就担心自己修的石塘出啥意外,毕竟那关系到他们的圩田会不会被淹。”

  “石塘?我还以为是用泥巴堆的呢。”鲁晨忍不住插了句话问道。

  “泥巴堆的哪有石头结实啊?”徐渭听了大笑道,“人家早就换成绵延百里的石塘了,这手笔可不小。”

  “百里?这得花多少心思和钱啊。”鲁晨暗暗吃惊,心里琢磨着,难道吴江县的知县跟我似的,有这么强的经济后盾?

  “这可是前后好几任知县,花了几十年时间才修好的。”徐渭带着点嘲讽的口气说,“这可是保全县平安的大好事,既能立功德碑进乡贤祠,又能名正言顺地从中捞点钱,这种好事,谁愿意错过呢。”

  “他们倒是不用担心被淹了,可太湖水全给赶到我们下游来了。”吴承恩无奈地叹了口气,“这就是孟子说的‘以邻为壑’啊,光考虑自己,不顾及别人。”

  “那昆山县就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这么干?府里也不管管吗?”鲁晨气愤地说道。

  “民间因为这事,每年不知要起多少冲突,要不吴江县怎么会组织护塘队呢?”吴承恩苦笑着说,“昆山知县也到府里告过状,别提拆石塘了,就算求他们在汛期开闸泄洪,那都是不可能的事。”

  “他们的理由很充足,修石塘就是为了防汛,哪有开闸泄洪把自己地方淹了的道理?”吴承恩摊了摊手,“还有个关键原因,两百年前夏元吉治理太湖的时候,圩田都是官府的,那时候上头说开闸泄洪,直接就淹了圩田来分洪,没问题。”

  “可这一两百年过去,官家的圩田早就被有权势的人家瓜分占了,他们怎么可能为了别的县的老百姓,就牺牲自己的利益呢?”

  李铭默默点了下头,湖畔的圩田太多,又没办法发挥它应有的泄洪功能,下游自然就遭殃了。

  “吴江县的人还理直气壮地说,修堤挡水是天经地义的,昆山也可以修啊,又没人阻止。”吴承恩轻轻叹了口气。

  “那为啥不修呢?”鲁晨问道。

  “没钱啊,饭都吃不饱,哪来钱修堤?而且吴江只需修单堤就行,你昆山的情况多复杂?吴淞江弯弯曲曲贯穿全境,头上还顶着俩湖,底下还有条娄江,地势又低,想修堤?做梦呢。”

  “唉,我昆山为全府泄洪,邻县不但不感激,还以邻为壑,各种嘲讽,真是世风日下。”鲁晨长叹,为昆山百姓叫屈。

  说话间,官船进入昆山县境。

  那丈许高的石塘护卫鱼米之乡的景象没了,到处都是浩浩荡荡的黄泥汤。

  这是从数里外的澄湖溢出的湖水,顺着地势慢慢流向吴淞江,东南面还有个更大的淀山湖,两湖漫出的水,能盖住四分之三的昆南。

  眼前大片稻田、桑树、道路、村庄,全泡在黄水里。

  在如注的大雨里,众多百姓纷纷行动起来,他们有的挑着扁担,扁担两端或是生活必备的物件,或是些许家当;有的推着大车,车上堆满了杂物,那都是他们视若珍宝的家财;还有的携家带口,老人在队伍中蹒跚前行,妇女抱着年幼的孩子,大孩子则牵着耕牛,跟在队伍后面,他们沿着田间地势稍高的垄沟,艰难地在泥泞的道路上跋涉着。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赶在洪水肆虐之前,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前往昆北或者邻县寻找安身之所,躲避这场即将到来的灾难。

  垄沟边的积水已然变成了浑浊的黄泥汤,水面上漂浮着各式各样的垃圾,有破破烂烂的衣物、废弃的农具;还有杂草和木头,随着水流缓缓漂浮;更令人揪心的是,不少被淹死的小动物尸体也混杂其中,散发着一股刺鼻的气味。

  而那些老鼠,似乎把这里当成了临时的避难所,在黄泥汤上窜来窜去,慌乱地寻找着可以生存的空间。

  对于这样的场景,乡民们本应已经习以为常了,毕竟,在这靠天吃饭的地方,灾害时有发生。

  但这一次,逃难的气氛却格外凝重。每个人的眼神里都透露出担忧和无助,他们知道,这场灾难可能会让他们失去一切。

  垄边田里,原本已经开始抽穗的稻子,此时成片地倒伏在黄水中。那一片片翠绿的稻秧,本是他们一年的希望,如今却在洪水的侵袭下,显得如此脆弱。

  其实,不用等洪水彻底没过头顶,就这么倒在水里泡上几天,今年的庄稼就注定要绝收了,这意味着,他们一家人全年的口粮没了保障,辛辛苦苦劳作大半年的成果,瞬间化为乌有。

  百姓们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苦涩,欲哭却已无泪,他们只能麻木地跟着前面的人,机械地不断前行,仿佛多停留一刻,就会被绝望吞噬。

  只有那些坐在木桶里、大车上的孩子们,还不懂得大人们的忧愁,他们饿得哇哇大哭,哭声在这雨中显得格外凄厉。

  那哭声传到了官船上,船上的众人听了,只觉刺耳无比,在此之前,哪怕把问题说得再严峻,都比不上亲眼看到这悲惨的一幕,让人的心情如同坠入了无尽的深渊,沉重得难以呼吸。

  自此刻起,这片历经诸多灾祸的土地,以及这些饱尝苦难的百姓,已然成为他们肩负不起的责任。

  鲁晨手扶栏杆,神色凝重地望向那些顺着吴淞江逃难的百姓,问道:“这些百姓要往何处去?又该怎么去?为何不见官差出来引导?”

  “有一部分灾民会往南,前往苏州或者吴江,不过大部分人还是选择往北,前面有木桥可以通往昆北。”

  吴承恩熟悉地理,声音带着悲戚回答道,“毕竟在本县境内,还能被当作正常百姓看待,可一旦出了昆山,就只会被视为叫花子、流民了……至于官差的情况,到了县衙才能知晓。”

  鲁晨听后,微微点头,不再言语。

  船继续前行十余里,离开吴淞江朝着北方驶入小澞河。

  一进入小澞河,吴淞江南岸那惨不忍睹的景象便被抛在了船后。

  眼前的景象仿若一幅水墨画卷中的水乡风光。

  河的两岸错落分布着高低不一、黑瓦砖墙的民居,河面上横架着由青色条石搭建而成的小桥,远处是大片绿油油的稻田,田间阡陌纵横交错。

  河岸边的街道上,挤满了从各处逃难而来的百姓,他们神色慌张,眼神中满是恐惧与无助,这景象时刻都在向人们警示着,灾难已然在不远处悄然逼近。

  鲁晨心急如焚,不停地催促着船夫加快行船的速度,要知道,一直到此刻,他沿着江堤一路看去,都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官差的身影。

  而在这漫长的江堤之上,倒是有一些老百姓在乡绅的组织和指挥下,自发地动手掘土,想要加固河堤。

  然而,几十里长的江堤,范围实在是太过广阔。这些老百姓分布得极为零散,东边一小撮,西边一小帮,加起来总共也不过几百个人而已,他们所做出的努力,相较于那即将到来的灾难,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那些本应坚守岗位、组织抗灾的官差,此刻都去了哪里呢?鲁知县满心焦急,迫切地想要知道这个答案。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