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愁粮
书名:穿越大明落榜娶娇妻 作者:落魄小书生 本章字数:2434字 发布时间:2025-08-24

第286章 愁粮

  李铭神色凝重地说道:“知县已然宣布,全县进入抗洪状态,明日便会公布若干条禁令,当下局势严峻,若无足够的武装力量作为支撑,县里势必会陷入混乱。”

  接着,李铭转头看向金科,郑重地吩咐道:“所以务必尽快恢复枪手队的兵力,提升其战斗力,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全县秩序井然。”

  “是。”金科低声应道,稍作停顿后,又提醒李铭:“县里现有三班衙役,人数共计六十人,另有白役一百人,巡检司配备有弓手四十二名,驿馆中有驿卒十八名,急递铺铺兵三十名,递运所还有防夫六十名……在枪手队能够投入使用之前,恐怕得先依靠这些人员来暂时充作人手了。”

  “嗯。”李铭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缓缓说道:“今晚,这些人的长官都得前往堤上驻守,而这些不堪一击的‘虾兵蟹将’,就劳烦金大哥你将他们归拢起来,进行一番‘回炉重造’了。”

  徐渭此前出主意让鲁晨把县里那些职位低微的官吏,统统安排到大堤上居住,表面上来看,这自然是抗洪的实际需要,毕竟多一个人就多一份抗洪的力量,可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一招巧妙的“调虎离山”之计呢?

  如此一来,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将这些官吏手下的兵卒收拢起来,进行统一的训练和调配,在当前抗洪这一压倒一切的大事面前,谁又会去深究之后县里会变成何种模样呢?毕竟当下的首要任务就是全力以赴抗击洪水,哪有那么多精力去考虑长远之事。

  “好的。”金科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金大哥一个人能忙得过来吗?”李公子满怀期待地问道,“我们的帮手什么时候能到?”

  “大概需要几天时间。”金科脸上露出笑容,“他们现在应该已经到湖州了。”

  “这么快?”李铭神情一振。

  “这很正常。”金科理所当然地说,“要不是有些兄弟行动不便,他们会比我们更早到达。”

  “晚到两天也好,不然去了苏州城,人家还以为我们在骗人呢。”李公子笑道。

  李铭与戚继光谈妥后,决定帮忙安置戚家军的伤残和退伍将士,金科三人随即写信给浙江的旧日同袍,告知他们如果生活无着落,可以到苏州投奔鲁知县。

  苏州是天下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而且有昔日的将军在此,对于那些退伍后生活不如意的戚家军老兵来说,这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结果回信表示有几百人都想报名。

  金科请示李铭,李公子表示热烈欢迎。

  不过数百人一同过境太过显眼,得安排分批分次陆续过来。

  离开南京时收到消息,第一批八十人已经出发。

  没想到短短几天,人就快到了。

  这样一来,李铭彻底放了心。

  八十名前戚家军啊,就算其中身体完好、没有损伤的只有二十人,也足以让昆山的武装力量发生质的变化。

  李铭又郑重叮嘱金科一番,一定要严肃军纪,绝不允许出现借着维持秩序而扰民的情况。

  对于大明其他将领而言,这或许很难接受。

  但戚家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所到之处百姓无不热情迎接,就像用食箪盛着浆水、用壶装着热茶来欢迎王师一般,所以金科完全理解并十分支持李公子的决定。

  等金科心满意足地离开后,吴承恩才走进来,将一份账册丢到李铭面前。

  “盘库完毕。”

  “这么快?”李铭微微一惊。

  按照惯例,新官上任之后,除了坐轿游街、升堂接印、拈香拜庙这些体面的仪式之外。

  当然还需开展清仓盘库、清理监狱、童生考试、悬牌放告、巡城阅乡以及点卯等实际工作。

  鲁晨今晨负责了最后两项任务,而至关重要的前两项则交由两位幕友分别处理。

  按理说清仓盘库至少需要几天时间,但吴承恩却早早完成了任务。

  “速度就是这么快。”吴承恩坐在李铭旁边,翻开账本展示给他看,“仓库里仅有不到两千石的存粮和四百两存银,处理起来能费多少事?”

  “这么少?”李铭不禁笑了起来。

  难怪昨晚交接时,霍知县支支吾吾不肯说实话,原来是因为穷得叮当响。

  倒不是他们心软,或者被霍知县欺骗了,而是官场向来有惯例,前任留下的问题只要不太大,后任就得替他兜着。

  毕竟将来自己也会离任,如果不想被后续的官员揪着前任的问题不放,就得遵守这个规矩。

  反正亏的是大明的钱,又不用自己掏腰包……

  “窟窿多大?”李铭问道。

“四千两左右。”吴承恩苦笑道:“其实霍知县还挺厚道的。”

“是啊。”李铭深以为然的点点头,这么穷的昆山县,窟窿还不到五千两,知足了。

“就是十万张嘴等着吃饭,咱们拿什么养活啊?”吴承恩又发愁道。

“两千石能吃多久?”李铭问道。

“省着点,三天。”吴承恩愁眉不展道:“但要以工代赈的话,消耗就更大了。”

其实唐宋就有以工代赈的套路了,但是人一旦进行体力劳动,饭量可比躺着不动大多了。

养活同样的人数,需要的粮食会翻倍的。

十几几十万灾民,要是放开了吃,粮山都能几天给你吃光了!

所以不是那些长官们太蠢想不到,而是实在没那个实力以工代赈呐。

还不如把粥熬得稀一点,再加点麸子、杂草、沙子,让老百姓吃个三分饱,躺着捱日子呢。

  在前往昆山的途中,李公子便已果断力排众议,决意在昆山推行以工代赈之法。

  此法对于昆山而言,着实再合适不过,在这个年代,修堤工程本就是依靠大量人力堆砌而成,参与人数越多,效果往往越好。

  让老百姓都有活儿可干,有饭吃,如此一来,社会治安也会随之稳定下来。

  到了年终之时,这还能成为一份极为亮眼的政绩,写入鲁晨的总结报告之中,说不定日后,李公子还能借此青史留名呢,毕竟,“以工代赈”这一举措,向来是与历代名臣紧密相连的……

  这一策略即便有千般好、万般妙,可若是粮食储备不足,那简直就是在玩火自焚。

  “过两天要是断了粮,可怎么办?”吴承恩满脸愁苦地问道,“到时候肯定会出大乱子的。”

  “今天最迟明天,王家的船队就会送来三千石存粮。”李铭给吴承恩吃了颗小小的定心丸,接着说道,“后续还会陆续送来大约一万石粮食,差不多半个月内就能全部送到吧。”

  王家来帮忙的不是别人,正是之前的王霄,听说李铭要回苏州,他立马就凑上来了,眼下李铭缺人手,自然不会拒绝他。

  “那也就是说,这些粮食也就够维持半个月的量。”吴承恩无奈地看向李铭,“现在知道以工代赈的棘手之处了吧?这简直就是个无底洞啊。”

  “苏州可是我家乡,那些知府还有大户们,跟我的关系都还挺不错,应该不会有人来阻碍我,这几天林中丞就要到苏州了,等他到了,估计会让府里再拨一批下来。”

  “那就好。”吴承恩这才松了口气。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