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太仓王家
书名:穿越大明落榜娶娇妻 作者:落魄小书生 本章字数:2832字 发布时间:2025-08-27

第292章 太仓王家

  在县城之中,那破败不堪的慧聚寺旁,一排排简陋无比的窝棚连绵不绝,一直延伸至至和塘畔,这些数量众多、一眼望不到边的窝棚,便是昆山县的安民社所在。

  当年顾鼎臣设计县城之时,充分考虑到了昆南百姓的生活状况,昆南的百姓几乎年年都要遭受灾害侵袭,生活苦不堪言,在这样的情况下,顾鼎臣力排众议,坚决主张将县城规模扩大两三倍,同时,他与当地父老达成约定,明确至和塘北除了原有的几座建筑之外,不允许再进行任何新的土木建设,也不得开拓水田,只能种植麦子。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是因为麦子的收获时间在梅雨季之前,这样一来,收完麦子后空出来的地方,就正好可以用来安置昆南的灾民。

  不得不说,顾状元为了家乡的父老乡亲,着实费尽心思,想得十分周全,也正因如此,顾家在当地的声望极高,无人能及。

  多亏了顾家的坚持和努力,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昆南的百姓在城中始终有一个可以栖身的地方,要知道,如果没有足够的安置之地,再加上年年水灾肆虐,昆南的百姓恐怕早就被迫逃离这里了。

  此时,居住在安民社里的男人们纷纷外出干活去了,而留下来的妇孺老弱们也并未闲着,他们在里中老人的带领之下,忙着编筐子、搓麻绳等,这些工作看似普通,实则意义重大,它们是以工代赈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既让闲居在家的妇孺老弱有了事情可做,又能为抗洪修堤提供必要的生产耗材,而且,每到中午时分,官府还会负责提供饭菜,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

  粮食的配额,壮丁能分到一半。

  于是,当午餐时分,他们领到了半干半稀、米量比昨日多出一半的食物时,所有人都满心欢喜。

  再搭配上小鱼小虾青菜汤,老弱妇孺们更是笑得格外灿烂,至此,再无人轻信城里断粮的谣言了。

  在那一片洋溢着喜悦的欢呼声中,徐渭和吴承恩缓缓走出安民社,登上返回县衙的小船。

  “如何,如今还有人相信那些谣言并四处传播吗?”徐文长双手背于身后,脸上满是得意之色。

  “不会了。”吴承恩与他并肩而立,微微摇头,笑着回应道。

  待夜晚放工之时,增加工食的消息一经传开,自然就更不会有人相信县里买不到粮食的无稽之谈了。

  这无疑都是徐渭那两个巧妙法子所起的作用。

  其中一个法子,可称作“董卓进城”。

  昔日董卓进洛阳夺权之际,因麾下兵力甚少,便命部队从西门入城,而后从北门出城,接着再次从西门进入,如此循环往复,借此营造出自身兵力强盛的假象。

  徐渭借鉴此法,让伍记的粮船分为两拨,一拨驶入城中,另一拨驶出城外,每日皆如此循环,便造成了每日都有粮船进城的虚假表象。

  关于“刘秀智取郾城”的故事,吴承恩此前未曾听闻,徐渭为其讲述,此乃光武帝以智谋夺取郾城的轶事。

  彼时,刘秀久困郾城之下,军中粮草渐趋匮乏,局势岌岌可危。

  依常理,此时应削减军粮,率部退兵,然而,刘秀却独辟蹊径,毅然下令取出所有存粮,让士兵一日三餐皆能饱食。

  敌军探子见此情形,误以为刘秀军中粮草充裕,将这一假象传回城内,守城将领闻讯后,顿时丧失坚守之心,次日便大开城门,投降了刘秀。

  徐渭提议吴承恩每日给工匠和百姓发放的粮食增加两到三成,如此一来,民众自然以为县里粮食储备充足。

  这两项举措并行实施,那些关于粮食短缺的谣言便逐渐消散。

  “你这两招虽厉害,成功镇压了谣言,但如此一来,粮食消耗凭空多了三成。”吴承恩为人谨慎,眼见谣言消散,自是欣喜不已,可转念一想,又不禁担忧起这做法可能引发的后果。

  “等粮食耗尽之时,即便有神仙相助,也难以掩盖谎言,到那时,你我岂不是成了罪人?”

  “你须明白,在这人心尚不稳定的关键时刻,民众的信心至关重要,只要百姓不慌乱,我们总能想出应对之策,可一旦百姓乱了阵脚,那局面就将彻底失控。”

  小船之上,徐渭神色淡然,微微笑道:“况且,方才不是才抄没了三千石大米吗?又有那狗大户捐了两千三百石,有这些粮食撑着,坚持个十天八天的,全然不成问题,你何必如此紧张?”

  吴承恩面露忧色,缓缓说道:“我并非不知有这些粮食,只是担心公子那边购粮之事不顺,若是买不到粮食,那可该如何?这十天八天的时光,眨个眼便就过去了。”

  徐文长听闻,不禁哈哈大笑起来,道:“你呀,这便是无端的担忧了,咱们李公子最为突出的优点是什么?”

  吴承恩想了一下,如实答道:“有钱。”

  徐文长哂笑一声,说道:“既富有钱财,又怎会买不到粮食?只要有银子,哪怕是让人将大米饭做好送过来,也并非难事,不过是花费多一些罢了。”

  吴承恩点了点头,说道:“倒是如此,公子若是放出话去,出五两银子一石米来收购,恐怕苏松一带的米商们都会争先恐后地给他送米而来,到时候,别说是商会了,就连官府想要阻拦,只怕也是拦不住的。”

  徐渭听了,轻轻拍了拍吴承恩的肩膀,说道:“既然如此,那便无需忧虑了,反正真到了紧要关头,公子大可以来个乾坤一掷,届时,诸事皆可迎刃而解,老吴,明日我便要前往南山寺了,只盼着我回来之时,能够看到下一章的内容。”

  “呵呵,瞧着吧……”吴承恩心里暗自思忖,自己可还一个字都没写呢。

  “哦,对了,‘刘秀赚城’这故事啊,是我瞎编的。”见作家又准备敷衍自己,徐渭便小小地报复了他一下。

  “呃……”吴承恩听闻此言,差点没被这胖子给气晕过去。

  要知道,作家们大多都是考据狂,就为了这故事,昨晚他翻了一整宿的书啊,结果翻遍了都没找到这故事的出处在哪儿。

  敢情闹了半天,是这家伙编出来的,真是让人无语。

  且说那被徐渭和吴承恩寄予厚望的李公子,昨日就乘船顺着娄江而下,仅仅半个时辰,就抵达了三十里外的太仓州。

  “怪不得苏州如此繁华,这般四通八达的河道,简直就跟高速公路似的。”如此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让李公子不禁感慨万千。

  太仓这地方,那可算是姓王的天下,十分的富贵风流,整个太仓,差不多八九分都被姓王的占据着。

  太仓的姓王人家又分成两支,一支是住在牌楼的琅琊王氏,另一支则是住在州桥的太原王氏。

  牌楼王家那出身可是相当显赫,世世代代都是高官显贵,而且这家人还极其注重名声,在太仓州的地位,就好比顾家在昆山的地位一样。

  在苏州乃至整个大明朝,顾家的势力便显得相形见绌了,而州桥的王家,虽在某些方面稍显逊色,却财力雄厚,凭借几代人的积累,早在五十年前就稳稳坐住了太仓首富的宝座。

  或许是因为家族底蕴中有所欠缺,王家子弟便一代接一代地发愤读书,期望能有所突破,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王家竟出了一位会元榜眼王锡爵,真可谓是祖上积德。

  世事难料,牌楼王家却遭遇了不幸,王世贞的父亲、蓟辽总督王忬,因与严嵩结怨而被陷害入狱,最终惨遭弃市,这一打击使得牌楼王家瞬间跌落神坛,再也无法维持往日的辉煌。

  两家的地位此消彼长,逐渐趋于平衡,但并未因此产生俗套的争斗,这全因王锡爵的父亲王梦祥和王世贞都极具审时度势的能力,他们不仅没有互相倾轧,反而越走越近,最后竟然连了宗。

  其实,这两家本就同出一源,只是要追溯到先秦时期罢了,后来,王世贞兄弟为王忬平反,王梦祥全力资助,成了经济支撑,王世贞的平反奏章也由王锡爵修改后上呈,多年下来,两家关系亲密如一家。

  当然这两个王家和王霄的山阳王家没有太大过去,或许更古早的时候他们也是一家,但现在他们就是互不干扰的两股势力。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