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试探一问
在弇山园那水云缭绕之处,小飞虹前,李铭静静地听着王世懋略带诉苦意味的炫耀。
王世懋缓缓说道:“这弇山园,历经一造三改,前后整整耗费了十载光阴,其中花费的钱财简直难以计数,为了营造此园,奇峰怪石皆是花费重金购置而来,而那些名花异草,更是派人从天下各处悉心搜罗,园中的屋舍,里面的器具所用的材质皆是上等的檀木、梨木、文梓,装饰工艺更是精巧绝伦,雕漆描金,尽显奢华,至于玩物摆件,更是不凡,晋朝的字帖、唐朝的碑刻,还有商周时期的彝器以及夏朝的鼎类古物,应有尽有,这般丰富的珍藏,怕是大江南北的富贵人家都难以企及。”
“我那兄长乃是出了名的收藏大家,平日里,但凡听闻哪里有珍品字画、孤本古籍现世,他必定见猎心喜,不惜花费巨额钱财也要将其收入囊中。”
说着,王世懋伸手向前头那座被万千翠竹掩映的小楼指去,介绍道:“那座楼名叫‘小酉馆’,里面收藏着古籍三万余卷,这可是家兄耗费数十年心血收集而来,乃是他藏书的主要部分。再往东边看去,有一处‘尔雅楼’,里头珍藏的字画多达八千余件,这些字画一半是本朝的佳作,另一半则是前朝流传下来的精品,在旁侧还有一座‘九友斋’,里面收藏的古董数量也有五千余件,且每一件都经过家兄亲自鉴定,皆为真品无疑。园子正中位置,还有一座‘藏经阁’,它分为左右两室。左室名为‘法宝’,专门用来收藏佛家的经典著作;右室名为‘玄珠’,则是用来存放道家的经典典籍……”
李铭静静地听着,心中暗暗咋舌,在他看来,这哪里仅仅是搞收藏啊,分明就是在建造一座规模宏大、藏品丰富的博物馆啊。
王世懋提及家兄收藏,虽数量不及项墨林,可精品方面却更胜一筹,还顺带调侃了王世贞在收藏界的老对头,项墨林本名项元汴,“墨林”是他的号。
大明的富豪多钟情于文人意趣,几乎都有收藏爱好,但能与项元汴相媲美的却无一人,一方面,没人比他财力更雄厚;另一方面,也没人像他这般痴迷收藏,只要项元汴看中的古董,他就会给出让人难以拒绝的高价,根本没人能在竞购中胜过他。
自从项元汴踏入收藏界,王世贞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原本看中的字画,如今得花比之前贵一倍的价格才能入手。
王盟主自然心生不满,双方几次较量下来,他元气大伤,远遁河南当官,这也是他无力再争的缘故。
所以王家兄弟很瞧不上项元汴,觉得他抬高了收藏市场的价格,就是个不懂艺术的暴发户。
“那些宝贝落到这种人手里,简直是明珠蒙尘,被糟蹋了,实在可惜……”
李铭对项元汴颇感兴趣,在尔雅楼欣赏字画时,他将话题引向了项元汴。
“前阵子,弇州公与项墨林因一本徐骑省《篆书千字文》真伪起了风波。”李铭说道。
王世懋有些意外地看了李铭一眼,笑道:“不算争执。有个落魄之人拿着那本字帖想卖给家兄,家兄看过后鉴定是伪作,依惯例在其后题跋,用以警示众人。”
“那人不甘心,把题跋割去后卖给项氏,得了黄金百两。”王世懋语带嘲讽,“家兄知道后,说了句‘若无此辈,饿杀彼辈’,这话传到项元汴耳朵里,他讲了不少怪话。”
李铭心想,这件事王世贞确实不厚道。
当时大明黄金和白银比价约一比六,一百两黄金约合六百两白银,对于江南首富项元汴而言,这点钱不值一提,但王世贞尖酸的贬损,损害了项氏声誉,难怪项元汴会大发怒火。
陪着王世懋笑了一阵后,李公子好似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装作不经意地开口道:“我在北京的时候啊,听到个事儿,说是正月初一的时候,湖州新码头那边发生了一场大火,烧了足足三四百条船呢,而且啊,这里面大半都是项家的船。”
“嘿,没错,就是有这么回事。”王世懋带着几分幸灾乐祸的神情回应道,“项家这次的损失可着实不小啊。听说有十几万斤的丝,八千多匹的绸,还有好多值钱的货物,都在这场大火里给烧光了。”
“这事儿吧,仔细琢磨琢磨还挺奇怪的。”李铭脸上露出疑惑不解的笑容,接着说道,“你想想啊,年根底下谁还忙着做买卖呀?按常理来说,大年初一的时候,所有的货物都应该妥善存放入库才是,怎么会都装到船上去呢?”
“呃……”王世懋一听这话,脸色顿时微微一变,眼神里明显闪过一丝慌乱,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勉强掩饰住自己的情绪,故作镇定地笑道:“贤弟你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是有点不合常理,不过嘛,人家项家的事儿,咱们哪能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也是这个道理。”李铭点了点头,又说道,“后来我还听说,府城因为这事儿着实乱了好一阵子呢,也不知道这混乱跟码头大火这件事儿有没有关联。”
“应该没有吧。”王世懋干笑了两声,说道,“不是说当时谣传陛下要选妃嘛,说不定府城那阵子的混乱是跟这个谣传有关呢。”
“这谣言的威力可真不小啊。”李铭面露感慨之色,说道:“我听说后来这谣言都传到了苏松一带,就连嘉兴和杭州那边也因为这谣言乱了一阵子呢。”
“确实是这样。”王世懋一边说着,一边掏出帕子擦了擦汗,“呵呵,老百姓就是这样,听到点风吹草动,就轻易相信了。”
王世懋感觉要是再让李铭这么继续说下去,自己都快喘不过气来了。
可对方说的都是无心之言,王世懋也不好发作,只能赶忙把话题引开,他看向李铭问道:
“贤弟,你和顾家有没有接触过啊?”
“顾家啊,我还没能来得及和他们接触呢。”李铭说着,轻轻卷起了手中的卷轴,“我听说啊,县老爷要是想在昆山站稳脚跟,首先得得到顾家的认可,对吧?”
“没错。”王世懋点头笑了笑,“你知道吗?连这县城都是顾家老先君当初给建的呢,就凭这一点,你说昆山的老百姓能不听他们的吗?”
李铭听后点了点头,心里却在想:不要紧,回头我给他们建个更大的。
“不过啊,顾家还欠我们王家一份人情呢。”王世懋笑着问道,“贤弟要是有需要,愚兄可以写封信给顾家,让他们多多配合你父亲。”
“那太好了。”李铭面露喜色,说道,“我正发愁怎么跟那些地头蛇周旋呢。”
“别太刻意去讨好他们,能碰上财神爷,是昆山的福气,他们得傻到什么地步,才会跟李公子过不去。”谈及此事,王世懋的神情轻松不少。
“可好像有人不欢迎啊。”李铭淡淡一笑,“下午刚得到消息,禁令颁布第一天,城里就出现哄抢情况……据暴徒交代,是有人散布洞庭商会停止供应昆山的谣言。”
“我也听说了。”王世懋点头,“好像是因为一个副会长说了话。”
“贤弟别担心,我们和洞庭商会关系还行,这两年翁会长不太管事了,不过许副会长应该不会不管的。”他安慰李铭,“我也给他写封信,看能不能帮上忙。”
“太感谢世兄了。”李铭满是欣喜,“来苏州人生地不熟,全靠朋友帮忙。”
依附强者的策略,无论何时都是不可忽视的生存智慧,李公子之所以慷慨分享股份,正是深谙此道。
在缺乏如高拱张居正隆庆帝那般强大且稳固的靠山时,便只能通过广结联盟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