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华家
书名:穿越大明落榜娶娇妻 作者:落魄小书生 本章字数:3094字 发布时间:2025-08-30

第299章 华家

  李铭与众人彻夜长谈后,次日便婉拒了二王的盛情挽留,起身离开太仓,鲁晨那边还眼巴巴盼着救命粮呢……

  临行前,王梦祥告知他已吩咐管事全力筹措粮食,虽说太仓素有“金太仓”之称,是苏州的粮仓所在,可当下青黄不接,除去预留自用的,一下子根本凑不出那么多粮。

  李铭宽慰二王,让他们手头有多少粮就先发多少,只要能帮昆山熬过春荒,剩下的粮等夏收后再补上也行。

  不过,夏粮的价格可就不能按二两银子一石来算了。

  王梦祥和王世懋听闻此言,顿时如释重负,拍着胸脯保证会想尽办法筹粮。

  “实在不行,就直接拿银子去湖广买,难道洞庭商会还敢对太仓禁运不成?”王梦祥气势豪迈,觉得养活半个县的灾民也不是什么难事。

  “哼,他们得先把长江航运全封锁了才办得到。”王世懋也笑着讽刺道。

  “他们没这本事。”李铭嘴角上扬,带着一抹笑意轻轻摇头。

  三人爽朗地放声大笑,约定日后在昆山再次相聚,而后,李铭与华叔阳踏上客船,朝着一百五十里外的无锡华家驶去,只留给二王挥手告别的身影。

  在当时,只要提及江南的几大世家巨族,华氏定会被首推。

  华家的底蕴极其深厚,丝毫不逊色于琅琊王家,在财富方面,更是远超王世贞家,即便是王锡爵家,也要被华家稳稳压过一头。

  华家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善于经营,他们的经营范畴可不仅仅局限于科举考场和商业市场,对于人脉和名望的经营也颇为用心,几乎成了所有江南才子背后的金主。

  像唐伯虎、祝枝山、仇英这些人,往昔时常跑到华家蹭吃蹭喝,就连声名赫赫的王阳明,也未能免俗,跟着去了好几次,也就是王世贞自家家境殷实,不然恐怕也得向自己的老师伸手求助。

  没错,华叔阳的父亲华察,正是王世贞的老师。

  华察老爷子在嘉靖五年考中进士,凭借翰林出身的背景,在科举相关事务中有着丰富的经历,他曾多次主持乡试、会试,还担任过殿试的读卷官,为国家选拔出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就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这两位在文坛颇具影响力的盟主,他们皆是华察的门生。

  在士林当中,华察的声誉极佳,凭借自身的才学以及在科举事务中的公正表现,他几乎被视为下一任大学士的不二人选。

  然而,世事难料,他与严嵩之间相处不睦,这给他的仕途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一些言官抓住机会弹劾他录取工作存在不公之处,尽管这可能只是政治斗争的借口,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他还是受到了冲击。

  于是,在嘉靖二十四年,华察毅然辞官回到家乡,自此之后,无论外界如何劝说,他都不肯再踏出家门,投身官场。

  不过,华察在官场虽已退隐,但他的影响力却丝毫未减,他在朝为官多年,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各地。

  而且,他为人乐善好施,尤其关注后学的发展,对于家境贫寒的读书人,总是不遗余力地给予接济和帮助。

  在无锡和镇江两地,那些生活困苦、在求学道路上艰难前行的读书人,几乎都承蒙过华家的恩惠。

  华家在当地声威颇高,而华察在辞官归乡后的二十年间,更是将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到了极致,他通过各种方式,比如资助学堂、为学子提供学习资源、邀请名士讲学等,让华家的声威不仅没有随着他的辞官而衰落,反而愈发兴盛,在江南一带,华家成为了最受人尊敬、令人敬仰的名门望族。

  华叔阳刚中进士不久,此次是中进士后第一次回家探亲,消息传开,华府上下一片热闹景象,华太师更是对儿子的到来充满了期待。

  已经七十岁高龄的华太师,本应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却丝毫没有顾及自己年事已高,亲自前往码头迎接儿子,或许,在经历了诸多官场的风波之后,他对这个亲爱的小儿子格外思念,如今儿子考上进士,衣锦还乡,让他倍感欣慰,所以即便身体有些不便,也要坚持来迎接。

  李铭随着人群走上码头,看到华太师亲自前来,赶忙快步上前,恭恭敬敬地向华太师施以大礼,周围的人们见状,也都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感慨华家父子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华家的门风之正。

  华太师已至暮年,白发苍苍,身形佝偻,行动颇为迟,长子华伯贞见状,赶忙上前扶住李铭。

  “叔阳称我为兄,与晚辈与芝台兄平辈相交,自当以晚辈之礼拜见鸿山公。”李铭说道。芝台乃是华叔阳的二哥华仲亨,鸿山则是华太师的晚年号。

  华太师听闻后,微微点头,脸上露出理解的笑容,并未再坚持。

  随后,李铭与华家实际当家人华伯贞相互见礼,而后登上马车,朝着东亭镇的嘉遁园驶去。

  不多时,便抵达东亭镇,镇子规模不大,很快就到了府门口。

  因华家祖宅位于荡口,此地是华察晚年隐居之所,故府门前仅建有一座四柱五楼的石牌坊,上面刻着“华学士坊”四个大字。

  府门风格低调,未采用高门大户惯用的红门,而是寻常读书人家常用的黑漆门,院墙也只是简单刷成白灰墙,毫无精美雕饰。墙上的瓦片亦是普通无锡黑瓦,不见大户人家常见的雕花瓦头,不过,院墙高度却颇为显眼,约有两丈多高。

  但李铭心里清楚,这一切不过是表面工夫。

  就连这个镇的名字,也是为了遮掩而特意改成东亭的。

  这里原本叫做隆亭,也叫龙亭。

  华太师退休回到家乡后,花了三年时间,动用了大量资金,在这里建了一座极其豪华的住宅,命名为“嘉遁园”。

  这座建筑过于奢华,以至于连王公贵族的府邸都难以与之相比,最终引起了政敌的注意。

  当时负责东南地区巡查的赵文华,指使人弹劾华太师“建造如同皇宫般的住所”,暗示他有超越本分、不忠于朝廷的意图。

  幸亏华太师人脉广泛,遍布各地的门生和旧部众多,提前得知了消息,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所有大门漆成黑色,用石灰粉刷墙壁,并更换了屋顶上的瓦当。

  他还与当地官府沟通,把已经沿用了几百年的隆亭镇改名为东亭镇。

  这一系列举动勉强应付了过去调查御史,使得华太师暂时躲过了这场灾难。

  自那以后,华太师意识到严党仍在密切关注自己,于是开始大规模地变卖田产,清算家财。

  他并不是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的……

  华太师后来用同样的方法整治了赵文华,算是出了之前的一口恶气,而赵文华在流放途中,腹部突然奇痒难耐,他竟用双手把肚皮抠破,最终内脏破裂而死,这和守序善良的华太师没有半分关系。

  李铭一进入园中,里面的景致便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园内五步就是一处独特景观,十步能看到一个精巧楼阁,宛如仙境中的琼宫阆苑,其豪奢壮阔的程度远超弇山园以及王锡爵家的园子。

  欢迎宴会的讲究程度更是令人咋舌,宴会上所用的器皿虽然没有一件是金银制成的,但其珍贵程度却远远超过了金银。

  李铭还是头一回见到有人用官窑烧制的瓷器当作餐具来招待客人,要知道,这些瓷器稍有不慎磕一下或者摔一下,都会让人心疼得不行。

  不过,主人家显然对这样奢华的场面习以为常了。

  在宴会期间,华太师起身向李铭敬酒,对他一直以来对华叔阳的照顾与栽培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李铭也赶忙端起酒杯,先恭敬地祝愿老太师长命百岁,接着又对华太师二公子在南京时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谢。

  华太师已然年事颇高,几杯酒下肚后,便觉有些不胜酒力,酒过三巡,他便在华叔阳的搀扶下,向众人告罪一番,而后缓缓离席,此时,便留下长子华伯贞继续陪着李铭用餐。

  午宴过后,按照常理,接下来本应是做客豪门大户时常见的保留节目——参观园林。大家通常都会趁着饭后这闲适的时光,漫步于园林之中,欣赏那精心布置的亭台楼阁、曲径通幽之处,感受园林独特的韵味。

  天公却不作美,刹那间,暴雨倾盆而下,如注的雨水打破了原本的计划,让这备受期待的游园活动彻底泡汤,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也仿佛将李铭原本还不错的心情浇灭了。

  无奈之下,众人只得更改活动安排,选择在名为高架水上的“濯缨阁”中吃茶观雨。

  这座濯缨阁的卷棚设计十分独特,即便四面的轩窗都敞开着,却依然没有一滴雨能够落入阁中,巧妙地将外面的风雨与阁内的安宁隔离开来。

  坐在此阁之中,四周皆被水环绕,仿佛置身于一片水域的中央,此时,唯有那密匝的雨声滴落在莲叶之上,发出一种让人心安的沙沙声,宛如大自然奏响的一首宁静乐曲,抚慰着众人因游园计划泡汤而略显失落的情绪。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