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跑步鞋
近来,李铭对跑步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源于张鉴为他寻来了一双跑步鞋。
这双鞋的鞋面材质柔软细腻,选用的是优质的小牛皮,其裁剪与针脚工艺都极为精细,无可挑剔,鞋帮处更是用金线绣了一对“李”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十分拉风。
真正令李铭激动不已的,是这双鞋的黑色鞋底,原来,这鞋底是用杜仲胶制成的。
在北京的时候,李铭就留意到造鳌山灯的工匠在操作过程中,会使用一种特制的胶,这种胶在加热后,会被均匀地刷在丝绸蒙皮上,如此一来,便能起到放水、阻燃的作用,同时还能让丝绸变得不透气。
一开始,李铭以为这种胶是鱼鳔胶,为了弄清楚,他特意询问了工匠,从工匠那里,他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这种胶的主要原料,竟然是从杜仲树皮中提取出来的。
得知这个消息,李铭欣喜若狂,在此之前,他一直认为大明朝的橡胶工业,必须要等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展到南洋,获取天然橡胶资源后,才有可能发展起来。
可他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大明其实有可以替代天然橡胶的东西,那便是杜仲胶。
顾名思义,杜仲胶是从杜仲这种植物中获取的,杜仲是一种专治肾虚蛋疼等病症的名贵药材,而杜仲的树叶和树皮里,含有大量与天然橡胶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也就是杜仲胶。
不过,杜仲胶和橡胶的分子结构存在差异,这使得天然的杜仲胶没有橡胶的弹性,而是像硬塑料。
作为《走近科学》的爱好者,李公子清楚如何处理杜仲胶,方法就是硫化。
天然杜仲胶经不同硫化程度处理,能呈现弹性十足的橡胶态或坚硬的塑料态,这种可软可硬的特性叫“橡塑二象性”。
最简单的硫化操作是把杜仲胶与硫磺放一起,在炉子上烤。
但具体配比、温度及添加物,李公子不清楚,只能交给负责研究的人摸索。
从项目立项到李铭穿上大明朝第一双胶皮跑鞋,仅三个月。
李公子期待这双历史性跑鞋效果能达到七八十年代解放鞋的水平。
穿上鞋后,李铭惊喜地发现,这双鞋的弹性和柔软度远超他的预期,仿佛久违了运动鞋的舒适,他的双脚被温柔包裹,脚底得到保护,膝盖也有了缓冲,不跑上一段都对不起这鞋。
于是,李铭跑出军营,往北经过元山,沿着一条黑色的道路,朝金铎河奔去,这条路似乎是岛上居民早前修建的。
上岛次日,李铭便组织起一支百人搜索队,去找煤,他清楚,没有煤,仅靠石灰石烧制水泥只是空想,因为温度不够。
尽管知道煤矿可能地表可见,但西山岛地域广阔,李铭已做好一个月找不到煤的准备,然而,绕过元山,一条黑亮的路映入眼帘。
李铭觉得这路眼熟,捡起黑色石子一瞧,果然是煤矸石,他和搜索队顺着这条煤矸石路到达金铎河,过河后,对岸还有一条同样的煤矸石路。
向北行进数里后,山脚下那一片黑色煤田便映入眼帘……
此次的搜寻工作至此结束。
李铭原本以为岛上的居民早有使用煤炭的历史。
然而,在打听后才知道,西山的老百姓虽然清楚这些煤能够燃烧,却从未真正使用过,毕竟这里是草木繁茂的江南地区,有着用不完的柴草和烧不尽的木炭,谁会愿意去使用那种既呛人又脏兮兮的煤呢?做饭的时候又不需要那么高的温度,用柴草和木炭就足够了。
人们挖开煤田,其实是为了获取煤矸石用来铺路,而真正的煤却被当作毫无价值的东西丢弃在一旁。
如此一来,在江南做煤藕生意似乎没有什么希望了,这让李公子心里有些郁闷。
不过,好在用于烧水泥、烧砖头以及炼铁等工业方面的用煤,总算有了可靠的来源,这又让李铭感到些许安慰。
李铭沿着金铎河没走多远,就看到华伯贞带着几个人,在河的两岸拉起绳子,竖起木杆,仿佛在测量着什么。
“这么早,这是在干什么呢?”李公子一边说着,一边满头大汗地跑过去。
华伯贞一心扑在西山岛的建设上,打算在河上建一座水泥桥,他全身心投入,从水泥场建设到岛上基础设施,事事都亲力亲为。
这些世家子弟未历经社会的磨难,行事带着理想主义色彩。
华伯贞年过四十,才寻得人生意义,深感时间紧迫,恨不能将一日当作两日用,只为提高水泥产量,早日实现宏伟蓝图。
李铭见华伯贞胡子拉碴、又黑又瘦,暗自惭愧自己这段日子吃好睡好,却没帮上什么忙,于是停下跑步,和华伯贞讨论起建桥之事,要建一座既不影响航运又方便过河的桥。
李公子否定了华伯贞设计美观的三眼拱桥,理由是日后要修小铁轨运煤,拱桥不合适,得建平板桥,而且拱桥容易淤积泥沙,会影响航运。
“可这桥要是不起拱,那桥面的力该怎么卸啊?”华伯贞挠着头,满脸疑惑,华家修桥铺路都不知经历多少回了,可他还真没见过正儿八经的桥不起拱的。
李铭却笑着回应道:“咱们现在有水泥了,用不着费那事儿,你就记住,水泥这东西,简单粗暴,那就是王道!”
随后,李铭开始给华伯贞讲解制作“竹筋预制板”的方法:“这方法其实挺简单的,先拿木板钉出一个空心的长板模型,接着,在模型的空心部分布置上竹筋,怎么布置呢?就是把毛竹劈成一条一条的,然后顺着放进模型里,之后呢,把一份水泥、一份半的沙、三份石子和半份水混合在一起,充分搅拌均匀后,再灌满这个模型,等它干了,把木板敲掉,剩下的就是一款跟石头一样坚硬的预制板了。”
华伯贞听得两眼放光,兴奋地说:“妙啊!原来水泥还有这样的用法!照这么弄,这桥可就容易建多了,几天就能建起来!而且啊,以后盖房子、修堤坝,都能用得上这‘预制板’。”
李铭摆摆手说:“这玩意儿用处可多了去了,你慢慢琢磨吧。”说完,便继续赶路去了。
“哎,别走啊,石灰窑的事还得问问你呢。”华伯贞冲着远去的李公子高声说道。
“你自己看着办就行,和平常的砖窑没啥大区别。”那不负责任的李公子边跑边回应,声音渐远,“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滋味,自己摸索着来才有趣呢。”
华伯贞一听,郁闷地叹了口气:“这是啥话呀?说一半留一半。要是一次性说清楚,我能少操多少心呐。”
其实,华伯贞和李铭接触时间还短,通常李公子说这种话,意思就是他自己也不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