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败家子一般的操作
“那中丞为何对这水泥如此上心呢?”
“这很难理解吗?老夫就盼着能尽快完成自己的使命,把那让人头疼的黄河治理好,有了这东西,我才能早点摆脱这成天泡在泥里的苦差事,重新穿上干爽的靴子!”潘季驯一脸“你莫不是个糊涂蛋”的神情说道,“当然,前提是你没在这上面糊弄老夫。”
“怎么会呢,墙就在这儿摆着,您大可以仔细查验。”李铭笑着摇了摇头,又忍不住问道,“既然您这么不情愿做这治河的活儿,那想办法调任就是了,实在不行,辞官回家,优哉游哉地过日子总行了吧。”
潘家在乌程县那可是数一数二的巨富之家,家族名声在外,号称“鼎族”,他外公更是弘治年间的重臣,位列九老之一,官至太子太保、刑部尚书闵珪,而且潘家兄弟几个个个都在朝中为官,压根不需要靠他来光宗耀祖、庇护全家,他完全可以像陶渊明那样,潇洒地挂冠而去,过着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
“哎。”面对这直击心灵的质问,潘季驯只是重重地叹了口气,说道,“黄河总得有人去治理吧?就像吴淞江泛滥的时候,你昆山县十几万人都要受灾,而黄河呢,年年泛滥,那可是一百多个县,上千万人遭殃啊。”
“那可以让别人做啊。”李铭轻声说道,“没了你潘屠户,还怕吃不到带毛的猪?”
“你还别不信。”潘季驯自负地说道,“那可是黄河,历朝历代,有几个能治理好的?如果连我都治不好,别人就更没指望了!”
“行吧。”李铭实在找不到反驳的理由,毕竟人家是潘季驯。
不过,像老潘这样责任心强到近乎偏执的官员,确实值得尊敬,在大明朝廷里更是少见。
李铭对潘季驯肃然起敬,不再有所保留,开始向他解释混凝土的凝结过程。
他告诉潘季驯,从加水搅拌开始半小时后,水泥中的凝胶成分会开始凝结,这个过程被称为“初凝”。
大约六个小时后,水泥凝胶的形成基本结束,这被称为“终凝”。
但此时形成的水泥凝胶仍处于软塑状态,还需要等待几个小时,才会逐渐硬化,最终变成固体状态。
而硬化过程也是水泥强度形成的过程,通常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洒水养护,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不断提升。
养护时长与温湿度成反比,比如江南雨季时,简单养护几天就行,在北方则需盖草席、定时洒水一个月,才能让混凝土效果达最佳。
潘季驯听得认真,还拿小本子记录,随后真在毛石混凝土墙旁守了一宿。
天黑前,他发现石墙已凝固,手抠不动,次日一早,砂浆坚硬,表面有白碱,舔一下,先苦后涩,他却很快乐。
上午,于晨带人洒水,潘季驯发现被水浸湿的砂浆没变软,依然硬,说明水泥不怕水还喜水,是修河道的好材料。
他满心急切,想要用这工具修一道真正的堤坝来做实验。
随后,他脚步匆匆地跑回南山寺,找到昨晚在此留宿的李铭,然后一同来到自己的房间。
潘季驯将早已绘制好的平面设计图拿给李铭看。
“当下最为切实可行的修建方法,是在现有土堤往外十丈的位置,再添筑一道用于防溃的遥堤,遥堤和土堤之间,每隔一里修筑一道格堤,如此一来,若某一段大堤决口,洪水就会被格堤拦住,不会肆意泛滥,侵害到其他地方的遥堤。”
“为了更加稳妥,在一些关键位置还应当加筑月堤和越堤,这样层层防护,才能让人安心。”接着,他又神情郑重地说道:“即便土堤换成了石头堤,如果材料有保障,最好还是把这些都修上。”
“具体怎么修,都听中丞的,不用跟我商量,我也听不懂。”李铭洒脱地一挥手,朗声笑道,“你直接告诉我,需要多少人力,多少材料就行。”
“咦,你为什么不问需要多少钱?”潘季驯疑惑地问道。
李铭只是笑着,并未作答。
潘中丞明白了,能用银子解决的事,李公子才不操心。
“人力不用愁,昆山有五六万民夫足够。”潘季驯接着说,“主要是石料和水泥。以前没建过这种堤,用量不好估,不过肯定越多越好。”
他建议李铭:“还是劝劝你兄弟,把玉峰山砸了,能省不少石料钱和运费。”
“不用,给昆山百姓留点念想。”李铭豪爽一挥手,“咱石头多,把整个西山都开了够不够?”
“西山?”潘季驯一愣,“你说的哪个西山?”
“洞庭西山。”李铭笑着指向图纸上太湖方向,指尖沿河道划到南山寺,“采了石头就能装船,直接运到堤上,比开玉峰山方便!”
玉峰山在县城内,采石后还得用车拉出北门,到娄江边装船运来。
从西山采石虽远,但直接装船更便捷。
在这年月,航运的便利优势极为显著,货物直接在西山边上装船,凭借水流之力,顺流而下,只需一上午便能抵达堤上,所需时长着实不多。
“洞庭西山,那难道不是洞庭商会的势力范围吗?”潘季驯出身于太湖边的大户之家,对这一带的情况自然是熟悉得很,故而有此一问。
“瞧着岛上尽是石头,便将其买下来了。”李铭说话的语气,就好似在谈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买,买下了?”潘季驯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紧接着追问道:“买了多少地?”
“自然是全部买下来了。”看着老潘那副惊愕到极点的表情,李公子心中暗自得意,故作清高地说道:“不过是些荒山野岭罢了,花不了几个钱。”
“呃,好吧……”潘季驯虽出身大户,深知钱财来之不易,也明白购置一整座岛是何等奢侈离谱之事。
依照常理,人们通常会给这种人贴上“败家子”的标签。
不过,李公子这番败家之举,若是用于支援昆山建设,相较一般的败家子,似乎又多了几分高尚之处。
“李公子着实与众不同,令人钦佩。”潘季驯脑海中好似浮现出李铭日后沿街乞讨的落魄场景。
念及此处,他轻轻拍了拍李铭的肩膀,压低声音说道:“往后若真到了山穷水尽、难以为继之时,便到乌程寻我。”
“呃……”李铭先是一怔,片刻后才领会其意,不禁觉得好笑又无奈,心道本公子正一门心思地忙着营生赚钱,何来败家之举?
但老潘此番言辞也是出于善意,李公子于是微笑着颔首回应道:“若有那般境地,定会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