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香里的岁月与乡愁
书名:麦香里的岁月与乡愁 作者:兰艳青 本章字数:2281字 发布时间:2025-08-05

上次去弟弟家,路两旁一望无际的麦子,已褪去青嫩的羞怯,不知何时,那片绿色悄然被金黄代替。妈妈不禁感叹:“真快,又快到收麦的季节了。”


我坐在行驶的车里望着车外,真想让弟弟停车,好好看看这些即将收割的麦子,还有它的叶子。小时候零食很少,我们常去田里掐一把青麦穗,把麦穗头聚拢,将下面的麦秸秆整理得一样长,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时我们叫它“老鸹头”,可至今也不知道为何取这个名字。拿回家后,或蒸或烧,仔细挑净麦糠麦芒,放进嘴里,特别香,好吃极了。


要是挑得不仔细,误食了麦芒,它卡在咽喉里,上不去下不来,让人坐立难安。那时,我总是大口喝水,或者吃些馒头,希望能把麦芒带下去。这是我们常用的“土办法”,每次都能侥幸化解。现在想来,小时候强行吞咽食物处理卡在喉咙的麦芒是不对的,应该及时找医生帮忙,以免造成更严重的损伤。可在那个年代,谁会为这点小事去就医呢?我被麦芒卡喉咙也不是一次两次了,那种滋味和被鱼刺卡住差不多。


麦秸秆也并非无用之物。最上面的麦秸秆泡在水里,待软了后便可掐成辫子,一圈一圈收好,还能换些零钱。这些麦秸秆辫子,经过机器加工,摇身一变,成了遮阳的草帽,最终又回到我们手中,仿佛一个奇妙的轮回。


望着眼前的麦田,白居易《观刈麦》中的诗句不自觉地浮现在脑海:“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原来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就深刻体会到农民的辛苦与不易。


​​我的爸爸妈妈平凡普通,是千千万万河南农民的缩影。他们靠着种地的力气,养活了我们姐弟四个。姐姐学习很好,有一次她问妈妈:“您种这些麦子,除去自家吃的,能卖多少钱?”妈妈随口回答:“够你交学费的。”姐姐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说什么都不愿去上学了,她觉得自己上学是浪费家里为数不多的钱财,不如回家帮妈妈干活。那时,爸妈也没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见她不想上,便由着她——多一个人干活,家里还能轻松些。


种地卖粮的钱,根本不够供弟弟读完大学。即便他省吃俭用,最后还是走了贷款的路子。弟弟学习一直名列前茅,是家里唯一能轻松考上研究生、获得在编工作的人。可他生在不富裕的农家,家里摇摇欲坠的房子等着他挣钱翻新,大学贷款要还,还有个弟弟等着他帮扶……太多地方需要用钱,他不仅不能向爸妈要钱,还得想着给家里补贴。为了早日分担家庭重担,他放弃考研究生,也没选择轻松地在编岗位,一门心思找薪资高的工作,想尽快填补家里的经济缺口 。


找工作需要电话联系,可那时弟弟连个普通手机都没有。我老公在家有手机,我不明白他为何把手机借给弟弟,却不愿把手机卡给他用,好在一旁的表妹递出了自己的手机卡,弟弟这才有了等工作通知的条件。当时,弟弟还跟老公开玩笑说:“你怎么不买两个手机,送我一个?”如今再提起这些事,弟弟竟一脸疑惑:“有这事吗?”


或许没人帮衬的农家孩子,就像在曲折的迷宫里跌跌撞撞前行;而条件优渥的孩子,走的是宽敞的柏油路。等我们好不容易走出迷宫,人家早已踏上高速。有人说:“河南人就是种地的命,没必要建那么多好大学,建多了以后谁种地?”可河南的考生,难道就该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吗?那些凭借知识走出农村的人,背后的艰辛又有谁能真正懂得?


快手上正热播一首歌:“你要写河南,都不能真简单,写一望无际里麦田,那是真好看,咱面朝黄土背朝天,撒不完的汗,这一年下来产的粮管几亿人吃饭……”听着听着,我就红了眼眶,因为太清楚这歌词背后的艰辛,可我却无法用文字描绘出这样动人的篇章,总觉得自己亏欠了河南麦田里的父老乡亲,也亏欠了这片养育我的土地。


在婆家收麦时,哥哥和丈夫打工在外地,很少回家帮忙。公公不会开车,那时侄子和女儿还小,下地干活都不敢给他们穿凉鞋,生怕被麦茬扎伤。每次去田里,都要带上水、零食,怕两个孩子在地里渴着、饿着。


那时候直接收麦粒的大型联合收割机,还没有普及。我们只能用镰刀一把一把的割麦子,再找人帮忙拉回家。收麦时节大家都忙,开口找人帮忙运庄稼实在难以启齿。快割完时,婆婆总让公公去求人,公公在地里和家里来回跑,看着忙碌的乡亲,话到嘴边又咽下。最后还是堂哥主动询问,公公才说出缘由,庄稼这才顺利运回家。拉回家就结束了吗?并没有。还要用拖拉机压场,这同样得找人帮忙。压完后,用麦杈挑起带着麦糠、麦粒的麦秸,把麦粒麦糠合撒到地上,留在麦杈上的麦秸都堆在一边。最后趁着有风,用木锨把混合物扬向空中,轻的麦糠随风飘远点落下,重的麦粒坠回近处的地面,一飘一坠间,分离终得圆满。


现在收麦方便多了,大型联合收割机一天能收很多。姐夫是村里最早买联合收割机的人,收麦时忙得不分昼夜,收完自家的还要去外地揽活。在外地困了,遇到好心人会领回家给间屋子休息,有时只能蜷缩在人家门口,或者在割完的麦田里打个盹,着实不易。


一天晚上下班,弟弟带来一小兜蒸熟的青麦粒。我仔细挑走麦糠和麦芒,放进嘴里,口感柔软,咀嚼起来不费劲。清新浓郁的小麦香气,带着自然纯粹的甜香,还是小时候熟悉的味道,特别香。


“青麦穗不好找了吧?”我问弟弟。


“朋友送的,不好找了,麦子快收割了。”弟弟回答。


当晚,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张烧熟麦穗的图片,一位在外地打工的老乡配文:“在抖音看到有人吃麦穗,好想念。”


我忍不住回复:“我们河南多得是,我给你邮点。”


“麦穗邮寄太麻烦了,心意领了,谢谢老乡。”


看到他回复的信息,想起我们河南很多游子漂泊在外谋生的辛苦与不易。真想借着收麦的由头喊一声:回来吧!家乡的麦田在等你们,再晚,连青麦穗都找不到了。那麦香里,可藏着我们远去的童年,你们还记得吗?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