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遗风呢?
说好的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呢?
你以为没有,其实很多。
州人御史卢世榷、赵继鼎,主事程先贞、推官李赞明、生员谢陛等合谋诛之;为怀宗发丧,起义兵讨贼,并诛景州、故城、武邑、东光等处官。
崇祯自杀后,李自成军队迅速扩张,直逼山东。此时驻守山东的明军已经一团散沙,一路溃退,直接将山东丢给了闯军。
但明军跑了,百姓还在。卢世榷、赵继鼎、谢陛等人图谋起事,将仅建立二十天的顺军政权推翻,颁布《讨逆檄文》昭示天下。
此后,义军又接连攻占景州、故城、东光、武邑等城池。
但最终毁掉义军的是内部的叛徒。七月,清军南下,在起义中一点力也没出的明朝官僚谢陞大开城门献出了城池,而起义元勋谢陛、卢世榷等人却被以种种罪名下狱。
亲手毁掉起义的谢逆,因此获得了清廷的封赏,被授予伪光禄大夫、伪左柱国、伪少傅兼伪太子太傅、伪吏部尚书、伪建极殿大学士等伪职。
可喜的是,这个败类在次年正月便直接死掉,唯一可惜的是它没有死于反清义士之手,而是病死在自己家。
而江阴的抵抗则是一直坚持到底,誓死不降。
如果说山东的义军被清军所打出的“为崇祯报仇”的旗号所迷惑的话,江阴的义士们则是已经看透了清廷的罪恶本质,再加上剃发令的催化作用,更是群情激愤。
江阴百姓群起夺城,推举典史陈明遇、阎应元为首领,组织义军、加固城池,打出大明义民的旗号。
清军降将刘良佐来攻,对江阴城束手无策,还被阎应元痛斥:“有降将军,无降典史!”
清军主力在孔有德、贝勒博洛、贝勒尼堪等清狗的率领下集结在江阴城下,恶战爆发。江阴义民在阎应元、陈明遇的带领下坚持抵抗,在没有任何支援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八十一日。
敌军破城,江阴义民在城内巷战,流尽最后一滴鲜血,阎应元等主要领袖英勇就义,江阴义民几乎无人苟活,最终只剩“大小五十三人”。
此役,清军损失数万,而与他们拼命的江阴义士,也不过数万而已。
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此举此为,当为南明最强音!
无独有偶,当“全民反清”成为一种风气,清军就难受了。
文人刘宗周在清军攻陷杭州后绝食而死,他的门生黄宗羲起兵失败后隐居不仕,说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学宗师顾炎武也组织义军投入抗清事业。
到了后来,连姜瓖、金声桓、李成栋这样的清朝降将,都开始扯起反清复明的旗帜,从大同到南昌再到广州,蔓延山西、陕西、江西、广东四省,声势浩大。
当正蓝旗的八旗军图谋拥立永历帝时,当朱三太子死而复生组织上百次起义时,当朝鲜国王计划北伐清廷复兴大明时,当大明康熙年制的落款被印上瓷器时,当崇祯年号延续到几百年时……
流寇守社稷,海贼保江山,这句话并不确切。
准确的说,在明末天下将亡之际,从王公大臣到走卒贩夫,从明朝战士到八旗子弟,从中原百姓到外藩别国,都在以一己之力企图翻盘,挽救大明!
——
惟忠与义在心头
钉子不变软,高山不低头
气节心中有,是最后追求
岁月在流走,平凡成不朽
坚守着忠诚不回首
前朝的遗臣,怀国恨家仇
郑森的泪眼,遥望着九州
匹夫挽狂澜,留发不留头
无视着威逼与利诱
气节在心头,反清复明是追求
故国衣冠留,不撞南墙不回头
在山林隐居,仍有亡国的忧愁
宁肯赴疆场,名声千古留
故国衣冠留,惟忠与义在心头
把性命做酒,浇在战火上复仇
不愿降清廷,宁肯鲜血疆场流
将生死看淡,做那最硬的骨头!
————
南明忠臣歌
长城内外烽烟起,中华大地刀兵生。
横尸遍地白骨露,月下鸦啼悲戚声。
千军来往纷纷攘,横戈持刃征沙场。
万贯财赏贼奴首,虎贲争先觅封侯。
技击锐士皆力战,步骑攒击保国安。
流寇四起中原乱,关外清奴势滔天。
忠臣孝子赴国难,将军岂顾自身安。
卢公死战裹尸还,大明忠臣殉社坛。
清奴暴虐民心怨,剃发令下无人免。
衣冠不改赴国难,视死如归心意坚。
江阴死守八十日,江淮义士屡发难。
降清三将归正反,朝鲜北伐欲搅天。
两蹶名王清奴乱,郑森南渡守台湾。
正蓝旗丁思故明,朱三太子历百战。
三藩突起卷世间,女真可汗露惊颜。
蒙古亲王犹作乱,京师衲子复衣冠。
清奴肆虐无人挡,铁马踏遍九州关。
覆巢之下岂完卵,大明天子殉国难。
衣冠不改隐世间,故明遗老心不甘。
胸怀大义岂顾身,不仕清廷不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