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们夏天大概率不是仅靠建筑设计自带的一点少得可怜的阴凉度日,之前我到一些古建筑去,感觉虽然会凉快一些,但还远远达不到“非常凉爽”。
北方还好,靠着古建筑内部设计,能降不少温,起码够用;像南方那种割据王朝的皇帝,那就比较苦了,最迫切需要阴凉的人还是他们。
例如五代十国时期的那个“十国”,其国都都位于南方,每到夏日,湿热是不可避免的。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直接使用冰块来降温,而古代对于冰块的制作是很粗糙的,主要是在冬天使用地窖存储冰块,留待夏天取用。
不幸的是,十国中大多数国家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理论温度在0摄氏度以上,想要找一个滴水成冰的日子,不能说没有,只能说,需要碰运气……
为啥我说不是没有呢?
语文教科书上就有一个例子,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原话是: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我记得当时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三观真的崩了……原来南方还会有雪……
但这样的日子应该是少数,而且明末算是小冰河期,温度自然会低上一些。五代时期的南方君主,就未必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十国中的后蜀,就有一个办法来给建筑物内部降温。
水车踏水上宫城,寝殿檐头滴滴鸣。
助得圣人高枕兴,夜凉长作远滩声。
花蕊夫人的《宫词》中记载了这种办法,用水车将水抬到房顶的水槽里,水哗哗留下,可以带走一些温度。
但我总觉得,这样还是会留下隐患——水在宫殿下积攒,又正值夏日,或许会有蚊子在其中产卵,把宫殿门口搞成蚊子窝就有点不太好了吧……
还有一个我不太清楚的是,原文中写“水车踏水上宫城”,这种水车是否需要人力驱动?
(之前我记得有一种水车可以在水的推动下自己运转,不需要人力,但我忘了它具体出现的时间了。)
若是诗中的水车需要人力推动,那蜀宫中的太监宫女们就有的忙了,炎炎夏夜还要踏水车,同时承受喂蚊子的风险……
不过,相较于蜀国,我更好奇南汉皇帝该如何降温,毕竟南汉首都广州是真的热啊。
再回到这个题目,我想问,有没有一种可能,题主进去的时候,古建筑内部开着空调……例如之前去南通,南通博物苑内有一栋据说是张謇时期建立的老展厅,里面就摆着个空调……
——
有些答主似乎认为现代的气温一定比古代高,这是不正确的,明清是小冰河没错,但唐宋时期的温度曾经高过,吐蕃就是吃了这一轮红利,不然也不会发展的如此迅速。
例如某位答主说:
他没有水泥地面,没有高层建筑,全球也没有变暖。
这句话可以套用到明清上面,但很明显,不适合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