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言蹊之事过后,沈砚之在朝中的地位愈发稳固。此时的皇帝已近暮年,几位皇子为争夺储位斗得不可开交,朝堂之上暗流汹涌。
沈砚之本无意参与储位之争,只想护着苏清沅安稳度日。可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位野心勃勃的皇子视他为眼中钉,暗中设下毒计,污蔑他勾结藩王,意图谋反,证据“确凿”地呈到了皇帝面前。
皇帝本就对沈砚之的权势有所忌惮,见状勃然大怒,下令将沈砚之打入天牢,彻查此事。
消息传来,沈府上下人心惶惶。苏清沅却异常镇定,她知道沈砚之绝无反心,此事定是诬陷。她一面安抚府中众人,一面变卖嫁妆,四处打点,联络沈砚之的旧部和亲信,搜集那位皇子构陷的证据。
她日日守在天牢外,想方设法见沈砚之。终于在三日后,借着一位老太监的帮助,得以进入天牢。
牢中的沈砚之虽衣衫破旧,却依旧眼神清亮。见到苏清沅,他先是一惊,随即皱眉:“你怎么来了?外面危险,快回去!”
“我不回。”苏清沅蹲下身,握住他戴着手镣的手,眼中含泪却语气坚定,“你是被冤枉的,我一定会救你出去。砚之,你信我,就像我当年信你一样。”
沈砚之看着她眼中的倔强,心中一阵滚烫。他反手握紧她的手:“好,我信你。只是此事凶险,你万不可逞强,若……若事不可为,便带着孩子(此时苏清沅已怀二胎)远走高飞,忘了我。”
“我不!”苏清沅摇头,泪水滑落,“你若不在,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沈砚之,我们说好要相守一生的,你不准食言!”
沈砚之心中一痛,不再多言,只是深深地看着她,将她的模样刻在心底。
苏清沅没有辜负沈砚之的信任。她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沈砚之旧部的帮助,不仅找到了那位皇子构陷沈砚之的铁证,还意外查到了他当年毒杀太子、意图篡位的秘密。
在皇帝弥留之际,苏清沅冒着杀头之罪,闯进宫闱,将所有证据呈到了皇帝面前。
皇帝看到证据,气得浑身发抖,指着那位皇子,一口气没上来,当场驾崩。
宫中大乱,几位皇子趁机夺权,京城陷入混战。沈砚之的旧部趁机救出沈砚之,拥立他主持大局。沈砚之临危受命,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威望,迅速平定了叛乱,斩杀了谋逆的皇子,稳定了朝局。
国不可一日无君。沈砚之平定叛乱、救社稷于危难的功绩有目共睹,加之他本就深得民心,文武百官纷纷上书,劝他登基称帝。
沈砚之起初推辞,可看着满目疮痍的朝堂和嗷嗷待哺的百姓,终是点了头。他知道,只有坐上那个位置,才能真正护得天下安定,护得他想护的人周全。
登基大典定在三月初三。那日,长安城万人空巷,百姓们跪在街道两侧,山呼万岁。沈砚之身着龙袍,一步步走上太和殿的台阶,接受百官朝拜,成为大启王朝的新帝。
而苏清沅,作为他唯一的妻,在他登基的第三日,被册封为皇后。
册封大典上,苏清沅身着凤袍,头戴凤冠,一步步走向早已等候在殿前的沈砚之。阳光洒在他们身上,龙袍与凤袍交相辉映,宛如一对璧人。
沈砚之伸出手,苏清沅将手放入他的掌心。两双手紧紧相握,一如当年在破庙外,他承诺会护她周全时那般坚定。
“从今日起,你便是大启的皇后,与朕一同俯瞰这万里江山,如何?”沈砚之看着她,眼中是化不开的柔情。
苏清沅抬头,望进他深邃的眼眸,微微一笑:“臣妾愿与陛下携手,共守这江山,共渡这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