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肉席
俗话说:狗肉上不了席。但豫东的小县G县却流行狗肉席,因为县长特别爱吃狗肉。
县长姓苟,是“70”后,成长在豫鲁交界处黄河滩区的一个“三不管”的小村,案件频发,但治安基本靠狗,养狗成风。小时候穷,猪、羊等畜生都舍不得吃,拉到集镇换钱。于是,每到春节,村里一片杀狗声。因此,苟县长对狗肉留下了美好悠长的记忆。
上大学中文系,苟县长对苏东坡很崇拜,模仿《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创作了《狗肉赋》,称赞狗肉“味道鲜,肉嫩滑,质柔软,汤味醇,滋补营养,口感别致,刘邦、诸葛亮等嗜食之——”,文达词雅,引经据典,颇受好评。
大学毕业在团市委工作,曾经到贵州遵义等革命圣地参观学习,专门跑到黔中腹地安顺市关岭县的一个小镇——花江,品尝名闻遐迩的“花江狗肉”。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苟县长当县长后,G县迅速掀起“狗肉热”。婚丧嫁娶,无狗肉不成席;县城几家狗肉店“忽如一夜春风来”;甚至兴起了喝“狗头酒”,当然也是仿效鱼头酒的“头三尾四肚五背六”。一时间,G县被戏称为“小花江”。
一人难称百人意,对苟县长有意见的干部背后就利用姓氏的谐音,叫“狗县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老刘就对苟县长有意见。办公室主任一般都提拔为副县长,最低也是人大、政协的副职,但苟县长对老刘不满,老刘落得原职退休回家,但也跟风开设了狗肉店。亲朋好友私下相劝:“狗县长对你不公,你都退休了,何必跟风巴结呢。”老刘摇摇头:“我就是要改变县长对我的印象,我儿子还在县政府工作呢。”老刘的狗肉店真起了作用,第二年,儿子就被提拔为乡长。好事也传千里,狗肉在G县更普及了。市里最大的皮装公司专门在县城设立了狗皮收购点。
苟县长虽然嗜狗肉,但也“机动灵活”,看人下菜。特别是遇到上级的检查、调研等活动,招待就根据领导口味,适时调整猪肉、羊肉、鸡肉、鱼肉,甚至生猛海鲜等,自己也“大快朵颐”。一位上级领导和夫人宠爱小狗,苟县长就花费10万多元,千方百计购买了一只纯白色的由西伯利亚的原住民萨摩耶族培育出的萨摩耶犬奉送。领导和夫人很感动:“你不是爱好吃狗肉吗?难得给我们送来名贵狗当宠物。”苟县长谦恭一笑:“啥爱好呀,领导高兴就是我们最大的爱好。”
不久,苟县长晋升为书记,G县的狗肉店一夜又冒出了几家。